何去何从,怎样决策。。。

留学生,第一代移民的点点滴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再读王阳明。。。

 

500多年前,王阳明被朝廷发配到山高皇帝远荒凉偏僻的贵州,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龙场的石头洞里潜心思考,终于开悟,建立一整套哲学体系,是谓“心学”。史上称为“龙场悟道”。

 

王阳明的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多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心学开一代先河,强调“心即理”,强调个体的自信和崇高,提出“知行合一”。王阳明坚信“本心之明,皎如白日”,相信人性的美好,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往光明,万物之理,皆可直接到人的内心去寻求。万物都在心中,只要认识了自己的本心,就认识了事物之理。王阳明认为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对朋友的“义”,这些理,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不必外求。

 

王阳明还认为:良知,乃是非之心,是人人皆有的道德本心。良知是每个人对所有的善恶美丑不依赖环境和教育,而是与生俱来的朴素情感、道德意识和价值判断。王阳明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确存在着知识的差异,但是他认为道德本心人人皆有而且没有差异。既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个人皆可能成尧舜圣人,这才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

 

王阳明认为决定“是非”的权利在每个人的心中。而良知是唯一的准绳,不要盲从,每个人要在心里以良知来对自己的言行和选择负责任。所谓“致良知”,就是让人不以利益而以“良知”来做决定,那样才不会做墙头草,遇到事情才能够淡定从容,宠辱不惊。悟出“致良知”,使王阳明的精神境界升华到新高度,使他在当时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知取舍,知进退,才可以那样气定神闲、宠辱不惊,立于不败之地。。。

 

王阳明承认私意杂念是所有人都会有的,所以要懂得“破心中之贼”,要内省,关照自己的内心,“成为一个善人,一个自己应当成为的那种善人”。

 

“破山中贼容易,破心中贼难”。继“心即理”、“致良知”之后,王阳明晚年对自己思想总结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否定奴仆式的仁义,而把修行的权利交给每一个人自己控制,他构建的心学是在思想自由的前提下的人格独立与道德自觉。

 

王阳明做过一个比喻“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寂”,是“不彰显”,而非“不存在”。“一时明白起来”,指事物有了意义与价值,这种赋予的意义需要“你来看”。你若不来看,花开花落就只是个自然现象,与你的心无关,无法“明白起来”。如果不看外界,你的心也没有活动,没有给任何东西赋予含义。所以世间的一切事物,一切的过去与现在,“心”都是其赖以依托和运转的枢纽和本原。

 

日本人崇拜王阳明,据说日本明治维新,国家飞速发展就是以王阳明的心学为哲学基础。

 

老祖宗王阳明五百年前创立的心学,至今仍有深刻的内涵和实际意义。每一个人都自觉的修炼自己,不让贪欲掩盖良知,保持人格独立与道德自觉。做决策的时候不以利益而以“良知”来判断是非,来做决定,那样才不会做墙头草,遇到事情才能够从容淡定,宠辱不惊。

 

人人有“良知”,社会才会有平衡,生活才会有意义,山川草木才会更和谐美丽。。。。

 

王阳明的《心学》,可以一读再读,修心养性,悟道大成。。。

 

附录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正德元年(1506年),被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三年,到龙场。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摘自名人简历)-

王阳明在贵州,江西都呆过,是故乡的有缘人!

 

 

 

 

 

 

 

 

 

 

 

在遇到困难犹豫不决的时候,久久分析不能够下决断的时候,问你的内心,内心深处的声音,一定会告诉你怎样走下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