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战争小说《另一种历史》第133期

(作者:龙德施泰特)

 

639)     排华事件

1946年的世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北婆罗洲。汶莱。斯里巴加湾市。

从5月份起印尼诸岛就发生了一系列流血冲突。起因是战后荷属东印度获独立,建立了印尼共和国。但新政权中个别军人执政者素质不高,对华侨频施勒索。遭遇拒绝,他们便策动报复。以至于愈演愈烈,在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等地,都酿成了大规模排华事件。痛苦无助的华侨,纷纷寻找避难之地。

此时负责护航中国到印尼石油航路的民国海军“永兴号”舰长陆维源中校,正在斯里巴加湾港口驻泊。日本战败时他就是在这里接收了英国转让的日本舰艇船舶。另一个缘由是他二姐嫁给了当地侨领~汶莱市的富商罗元叔,也使他有机会常来常往。

看到华侨背井离乡、饱受迫害,国家又忙于北方战乱而无暇顾及;陆维源是个35岁的热血军官,恻隐之心使他多次与姐夫罗元叔商量,从水路、陆路运送和疏导许多华侨来到相对安全、僻静的汶莱和沙巴地区,避难。汶莱原是英国殖民地,1941年曾被日本占领。战后复归英国殖民统治。而短期激增的华侨,引起了汶莱当局恐慌。使用多种措施却遏止不住。于是逮捕了他们认定的“始作俑者”、华侨心目中的“救难菩萨”罗元叔和若干侨领。

 

640)     铁军护侨

陆维源中校为营救事宜,几番交涉不果。并被英国殖民官侮辱~扬言也要将他拘留,且打算处死罗元叔。

陆舰长遂下决心:组织武装劫狱。

监狱看守很松懈。一周后某日劫狱成功。罗元叔和多名侨领当即获救。而陆中校所带一干水兵却由于要掩护撤离,被英军的陆战队围困在苏昂山顶,坚守数日,尽皆战死。

陆维源的大姐,本是滇军战将卢汉的遗孀。罗元叔在内弟被围的紧急时刻,通过这位姨姐与滇军首领龙云上将取得了联系。龙云当时于返国途中正在越南岘港休假。且担心着老蒋不知何时把他仅剩的5万人马家当,送去遥远的西北战场。而卢汉又是龙云表弟、亲信、功臣烈士~前年战死罗马。闻此消息,始终对罗马入城式受辱、憋着一口恶气的龙云长官,当下就派爱将潘朔端带亲兵别动营,快船直扑斯里巴加湾!

但还是没赶上给陆中校解围。

陆维源一死,锐意恩仇的龙云,索性旗号分明地打出“中华护侨铁军”的响亮名头。派遣滇军精锐60军,由悍将曾泽生率领,在汶莱、沙巴沿海,大举登陆!包围了英军守备营和从沙捞越赶来增援的英、印、廓尔喀混编第29旅。

※参考史实:1951年11月该60军(番号改为志愿军第50军)歼灭英29旅皇家坦克营。地点为朝鲜高阳。

龙云继续麾师,向婆罗洲的东加里曼丹省推进,炮轰了省会三马林达,锋芒指向油城~巴厘巴板。这是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在远东的大基地,也是印尼新政府的财政主渠道之一。

其先锋60军,提出了明确口号:

“惩办杀害华侨凶手,粉碎军人独裁政权!”

龙云故交、国军海军司令陈绍宽上将,暗中派出多艘舰船,予以襄助。这位长期关注侨乡,且多名亲朋好友多遇害的福建人陈绍宽早就对海外排华势力不满。这次还专门下令把“永兴舰”改名为“维源号”,以纪念挺身护侨的陆中校。

海外、南洋长期忍气吞声的华侨社会一片叫好之声。

就连滇军宿耆、讲武堂同学、当年蔡锷手下旅长、现任华北联军总司令~朱德上将万里之外也驰电龙云,予以声援。

 

641)     坐下商量

7月,英国、荷兰、印尼政府分别对华强烈抗议。但眼下他们在远东均无可抗衡龙云的地面兵力。法国政府对华照会:对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利益,表示严重关切。

苏联外交部则发表声明,谴责中国“对东南亚的疯狂侵略,和新的战争冒险”。并及时严正指出:“这是蒋政权的沙文主义和法西斯本性的又一次大暴露。”

美国政府迟迟不表态,保持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沉默。

远在西安的委座一开始,也对龙云十分恼火。曾限令:尽快退出纠纷!但那时他戎机缠手:兰州大战正紧,夫人尚未解救,故而难以分神。随着事态发展,功利主义的考虑占了上风,着眼点变成了强调应急的石油供给。战火正熊,石油一日不可中断……

委座得到龙云保证“向国内提供更多燃油供应”的承诺后,就不再为难他,秘密撤销了命令。其实老蒋有了更深远的打算:为了龙云势力自此不再影响国内政治,他甚至安排桂永清“西洋舰队”把滇军余部几万人及家属姻亲,统统运往婆罗洲!

眼见事件越闹越大,一场厮杀在即。有关国家这才如同热锅蚂蚁,呼吁中国:坐下来,商量商量!

而这以前,老牌殖民者是不屑于同中国商量什么事情的。

 

642)     总统提醒

伦敦。国会大厦。新到访的杜鲁门总统,在大本钟下掀起一场风波。

在20分钟的上议院演讲中,总统6次提到“殖民主义”这个字眼,并以告诫口吻说:“放弃这种过时的、已缺少支撑点的立场和思维方式,将是贵国~这个古老而华丽的帝国~新生的起点……”

对此,接下来上院的辩论中,相对温和的反映是:“友邦总统以质朴的善意,提醒我们,在20世纪中叶的世界潮流中行驶,为安全起见,有必要搭乘一艘新的航船。尽管他完全不能确定这条船的到岸港。”

而激烈反对的措辞是:“在各种‘新殖民主义花样’层出不穷的时代,一个享有荣耀历史和伟大尊严的民族~不列颠,完全不必在乎那些牛仔式的指手画脚……”

来自密苏里乡间的杜鲁门总统则愤然表示:

坚决拒绝接受“牛仔”之类的侮辱性词汇!

 

643)     战略举措

纽约。帝国大厦。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宋子文,坐上高速电梯直奔顶层时,双腿不禁有点微微发颤~并非恐高症,而是心情使然。这种兴奋使52岁的他像个孩子般地决定:登临一次这个世界最高建筑。以体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因为这一天实在是个值得为之高兴和自豪的日子。

尽管美国国会关于援华政策的辩论还没有结束,宋子文却在纽约从另一些美国人手里,破天荒地拿到有史以来最大一张供货单。它并不来自美国官方。而是来自民间~来自东部和西部的财团。其中摩根、梅隆和洛克菲勒3大犹太财团都成为了此次大笔供货和信贷的主力。之所以出现这出乎意料的结果,是因为中国政府新近采取了一项措施。一项影响深远的历史性措施。它使得这些美国犹太富商,纷纷慷慨解囊。

日前,夫妻双双回到南京的蒋委员长郑重宣布:

中华民国,将提供一片土地~美丽温暖的海南岛,供世界各地犹太人~安居乐业!享有99年自主开发权。这个33920平方公里的亚热带富饶岛屿,将出让70%的土地。其余部分用于安置岛上的100余万原住民,且可连带提供开发过程中的劳动力。

世界各地犹太民族团体,作出了热烈反响:

在上百万犹太难民正无家可归、无人收留、只能再次选择战争和流血来换取中东、巴勒斯坦~那比海南岛出让土地面积还要小得多的一小片立足安身之地的今天,中国~又是中国,向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伸出了友谊之手……犹太人不会忘记:在世界性排犹的整个30年代,也是上海成为他们的一处避风港。许多犹太世界的名流都怀有对上海留居时代的温馨记忆。※史实

10年后世界大战结束。在迫害犹太人作为纳粹主要罪行被强烈清算之时,能这样给流浪犹太人提供家园的,仍然只有中国。

 

644)     早有计划

实际上早在30年代,中国就对纷纷逃离欧洲的犹太难民敞开过大门。上海的接纳,曾使他们蜂拥而至。中国政府也制订过一个大规模容留犹太人的计划。※

1939年3月2日,民国立法院长孙科就提议:在中国西南省份,划定“犹太人特区”,容留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孙科阐述了3点理由:

1,奉行中山先生援助弱小民族的遗训;

2,争取美英德等国对抗战之同情援助;

3,利用犹太民族人力财力,加强抗战力量。

具体实施办法是:在中国西南边区(滇桂)接近国际通道之地划定区域,由政府筹划建设和管理,设置犹太失业技术人员登记机构,招收其中各类专门人才,进入本国各相关部门工作。

该提议曾引起广泛讨论。此时德籍著名犹太实业家白尔格拉斯也在千方百计为犹太人谋生路。他制订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向接受国移民50万人。考察了中国环境,白尔格拉斯感到那是相对理想的居所。在《移植中欧犹太人来华计划》中写道:“拟将欧洲10万犹太人移往中国内地,中国政府予以保护(给予公民待遇),选择气候与经济上适宜之地,供给居住机会并保障其居留及工作之权利。”※

白尔格拉斯还提出:每人入境时交纳200英镑(约1000美元)。并致函国民党秘书长朱家骅,商谈来华具体问题。※

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也表示:“本省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多为无人烟之地,良田弃之可惜。今犹太人云集上海,知识丰富,财力雄厚,如往云南垦荒,一举而多得也……”

蒋介石赞同并当即批复:“原则同意,交行政院筹议。”

1939年7月21日,行政院为此专门开会,就国籍、领事裁判权、入境手续等认真研究,商定了3项原则。对白尔格拉斯计划提出6点实施办法,核心内容是:

犹太人进入中国,享受国民待遇、成立移民委员会等等。

至此,那一轮容留犹太人的计划基本尘埃落定。※

然而随着战局发展,海岸线几乎全为日军占领。中国抗战日益艰苦,最终计划搁浅。※各项内容及日期均为史实

假设历史 发表评论于
回复 'ID的D主' 的评论 : 多谢评论。其实,有一些历史资料反映了那段史实。除了以色列战后对华谢恩之举可以佐证之外,前几年国内也拍了一部由陈宝国等主演的电视连续剧《最后一张签证》,影片就是以当时中国驻奥地利大使何凤山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假设历史 发表评论于
不客气。谢意转告作者龙德施泰特。
ID的D主 发表评论于
第一次了解抗战期间国府还有犹太移民计划。谢博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