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 张爽)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对中评社表示,在当前中美关系困难局面下,中美两国元首加强沟通,通过视频对话达成一些共识,避免战略误判。美国不太可能通过一次元首会面就能够放弃打压中国的做法,但希望这次对话是中美关系迈向良性循环的一个起点,能够慢慢打开局面,使得中美合作的大门越打越开。
袁征对中评社说,习主席和拜登总统之前有过两次通话,这一次拜登政府希望习主席能够在参加G20或格拉斯哥峰会期间有机会会面,但是没能成行,最后美方提出要与中方进行线上的视频对话。这次两国元首面对面进行交流有特殊的意义:
一方面,这是拜登政府上台之后,对于中美关系甚至美国的总体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估之后,做出的决定。
另一方面,拜登上台以后,尽管中美关系的紧张有所缓和,但还是处在低谷。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对抗激烈,尤其是香港、新疆、台湾、人权问题,拜登政府并没有从根本上修正特朗普极端反华的对华政策。因此这时双方能够进行三个多小时的对话远远超出预期。
袁征认为,从沟通上来讲,面对面对话能达到更好的效果,避免战略误判。双方达成的一些共识也为未来中美关系指明了方向,比如在哪些领域双方可以合作,如何来管控分歧等等,双方谈得很直率,也很坦诚。在一些重大的热点问题上,包括经贸、伊核、朝鲜、军控不扩散等议题,双方将来还会有进一步的对话和讨论。
袁征也指出,不能对本次峰会期望值太高,因为中美关系毕竟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美国的霸权心态没有任何变化,打压中国的想法还是强烈存在的。再加上两国政治体制有很大差异,存在者意识形态的深层分歧。
“美国不太可能通过一次会面就能够放弃打压中国的做法,但是希望这是中美关系迈向良性循环的一个起点,能够慢慢打开局面。这一次双方更多的是达成一些方向性的原则性共识。中方把中方的话说到位,美方也有美方的说法,双方在能够进行合作的问题上还是有共识的。”
至于元首外交对中美关系的作用,袁征对中评社说,习主席和拜登总统是故人,当年习主席作为国家副主席访问美国,拜登作为副总统也回访过中国,两人是彼此出访的主要陪同人,打交道比较多,建立了工作关系。这对于双边的关系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也不能过于夸大。
袁征对中评社说,这次元首会晤谈到了几个重要的问题,第一是台湾问题,拜登表态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有三点:第一,不支持“台独”。在现在美台关系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拜登总统表态美国不支持“台独”,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中方是比较看重的。中方也说得很明确:“台独”这条路,如果有些人要铤而走险,中方立场非常坚定。“我们发出的信号非常清晰,希望美国人能够言行一致,而不是说一做一套。尤其是美方的很多做法,打着发展所谓美台非官方关系的旗号,把一个中国政策掏的空空的,已经危及到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非常严重,希望美方能够言行一致。”中方发出的信号是清晰的,拜登政府明了,台湾方面也会清楚的。
第二,美方明确讲到不寻求改变中国的体制。这意味着拜登政府在意识形态层面,并不再去追求推翻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政权,而是淡化意识形态,务实合作,这一说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拜登表态不想和中国发生冲突,建立一个所谓防护栏。双方竞争归竞争,但是竞争不能演变成冲突。
袁征指出,中方还提出了处理双边关系的三个原则:一是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自发展权利,平等相待,管控分歧,求同存异。二是和平共处。不冲突不对抗是双方必须坚守的底线,美方提出中美可“共存”,还可加上两个字,即和平共处。三是合作共赢。中美利益深度交融,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发展。要坚持互利互惠,不玩零和博弈,不搞你输我赢。这三个原则对于未来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袁征表示,这三点当中,美国最难做到的就是第一点:相互尊重,其中涉及到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美国能做到吗?“我们不要过度夸大中美会晤的重要性,但是在当前中美关系困难局面下,中美两国元首加强沟通,达成一些共识,避免战略误判。希望中美以此对华为起点,推动两国合作的大门越打越开。关键是中美两国要相向而行,把中美关系朝着比较健康的轨道上推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次会议就相当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