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巷〕柯灵/Tony
〔巷〕柯灵/Tony
|
《巷》 文:柯灵 诵:Tony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拦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儿,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反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佯。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
51t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雪中梅' 的评论 :
谢谢雪中梅听文。
文中所说的巷陌曲折,于堵塞处现新途,我每去一个朋友家就会遇到。那些错落复杂、纵横交错的巷陌里,都是民居,你得记住若干转弯处的房屋特点,这里是右转,那里是左转,有好多次错过了,那就进了迷魂阵,一旦迷失了,千万不要硬着头皮往前走,那样只会越转越迷糊,聪明的是赶快退回原处,重新出发。隔一段时间没去,那些标志屋就忘了,所以每去都是一次考验。
不过于巷陌深深处寻找寂寂的幽静,心中不会烦,反而会有寻觅的欢喜。
节日好!
雪中梅 发表评论于
谢谢发的朗读好文,恬淡的就象一幅图画。感恩节快乐,平安是福。
51t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秋水天长' 的评论 :
看了那个视频,就想起了这篇短文,文章太短,不合我最近的选材标准,但谈的是江南的巷,听了就有一股久违的悸动。
跟着视频看,沿街道有一个接一个的路标牌,还是当年的街巷名,但面目真是全非了。女大十八变,这街巷老了也有十八变。
南南北北的小镇也走了不少,喜欢的是小镇里的石板路,一块块的石板下面,应该是有蚂蚁吧,有各种小虫子吧,石板的缝隙里也生出不甘寂寞的小草。最惬意的是下起了小雨,听着雨滴滴答在石板上,顺着石板的缝隙流到街边,就会觉得脚下有一股凉气,似乎要把头脑里塞着的某些东西,也随着细细的水流流进街边的水沟。
往前走了一段,折回头,在路边找一家小馆,坐在靠窗边的桌子,点菜,啤酒,望着窗外斜落的雨丝,听着石板上的叮叮咚咚,就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升起... 有酒,有雨,有石板的叮咚,处处都是乌镇。~)
秋水天长 发表评论于
我也好喜欢小巷!当然是文中所指的小巷:)想到若有机会再去乌镇,我一定要在那里住上一两晚,第二天起个大早,走在幽静古朴的小巷,晨曦照在石板路上,照在门框上,也照在脸上,心上:))
潘越云的天天天蓝,好听~~~
演习“上甘岭”,笑S了:)我们小时候称之为玩打仗,哈哈。问候51兄,谢谢分享这么多精彩听读,好听的歌儿~~~感恩节快乐!
51t 发表评论于
前两天看了一个旅游短视频,竟然是年少时住过多年的那条街道。看了,面目全非了。原来的街道很窄,只能走自行车,现在是改建了,说是美食街,两边全是小吃店,喇叭里传出吆喝声,原来安安静静的一条街,随着改革的浪潮流进下水道了。
还记得小街端口右侧是一个早点铺,一清早,铺子里的热气就向走进街道的人们张开了雾气中的笑脸。有多少个早晨,就是在那个早点铺里吃完热腾腾的早点,再走进校园。
端口左侧是个剃头铺,那些年的剃头就交给了那家铺子,夏天天热,铺子里不能吹电扇,就在屋顶下挂起一块大布片,铺子里的一个伙计坐在门口拉动布片来回扇动,给剃头的人带来几许凉风。
往里走,有一个杂粮店,卖一些杂粮制品,买的最多的是炒豌豆,五分钱一大包,装在口袋里,课间休息时抓一把和同桌分享,豌豆都炒裂开了嘴,又香又酥。也时不时的买炒蚕豆,但蚕豆个大,不经吃。
再往里走一段,右边有一条小巷,更窄了,两边是高高的院墙,一年四季板着脸,居高临下的瞰着走在巷子里的人。走到小巷头里,右一拐,一片开阔,就是我们居住的宿舍楼了。楼后有较大的场院,那是小伙伴们晚饭后经常聚集的地方。
我们多半是玩打弹珠和飞洋画,在地上挖几个洞,规定弹珠进洞的顺序,先进大老虎洞的为赢,可以把沿途打走的弹珠收归己有。洋画是在学校门口的小摊上买的,一分钱一张,剪成小画片,贴到墙壁上,用力往外一带,利用带起的风把洋画片飞远,飞得最远的为赢,可以把输掉的画片收进口袋。
隔天早上,在学校里就可打开铅笔盒,里面装满了头天赢来的弹珠和洋画,炫耀个一分钟吧。等到弹珠赢多了,当然也有些是自己买的,也吹牛说是赢来的,就装进一个小纸盒里,盒子装满了,显摆的也显摆过了,就把弹珠送人。
若是走到小巷头里,往左一拐,有条不是路的小道,曲里拐弯的,坑坑洼洼,不好走,走个十分钟,有一个小山包,没有名字,因为山上有所聋哑学校,我们就称之为哑吧山。
有段日子里,下午放学后,邀约十几个同学,去到哑吧山,演习“上甘岭”,分成两拨,志愿军守山,美国兵攻山,两边喊着冲锋的口号,热热闹闹的,打嘴战。后来有同学觉着光打嘴战不过赢,提议用山坡上的小土块作为武器,于是在一片喊杀声中,又多了尘土飞扬,给“上甘岭”增添了几分实战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