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观察:掂量中国人的那颗玻璃心



前两天去大温哥华地区的本拿比华人商城丽晶广场往国内寄快递,排队的人虽不多,但是要经过手机微信程序填单、打印条形码、分类装箱、称重收费等繁琐步骤,实在进度太慢,所以等一两个小时不足为奇。

听前面排队的人聊天,原来他们个个都是做往国内代购生意的,看样子产品都是从COSTO便宜购得。有一女子竟然拖了一大箱子东西,不乏保健品、护肤品之类的热门代购产品,快递费就100多加元。只有我傻乎乎地给家里人寄东西,目前已经寄了营养粉、染发剂、服装、奶粉、咖啡、茶叶、维生素等东西。


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实在百无聊赖,此时一年轻的中国女人不打招呼便抢先跑到柜台那里,说是要先打印单子,引起队首一对夫妇的抗议。那女子道:“我就打印一下单子。” 这夫妇道:“我们都排了两个小时了,我们还没打呢!” 那女的没好气地道:“那你打呀!” 那夫妇道:“没看到柜台那里有人吗?”

几句口角,那不自觉的女人愤怒地瞪了这夫妇一眼,气鼓鼓地走到队尾乖乖去排队,没有歉意,没有内疚,没有尴尬,但是我闻到了久违的国内社会的那种戾气。心里暗想:好不容易逃离了戾气社会,怎么又打回去了?

同时,还时不时有过路人以“就问一句话”的借口去柜台那里找那个营业员问话,说是只问“一句话”,但起码有七八句话。虽然没有给排队人耽误太多时间,但是你七八句,他七八句,这没完没了加起来也得耽误十几分钟。一个个光明正大、气宇轩昂的样子,没有丝毫感觉给他人是否带来不便。

人与人之间,虽然素昧平生、擦肩而过,可以多一些温暖、共情、善意。

我家门口有一个十字路口和一个丁字路口。每次遇到人行绿灯而过街,如果有右拐车辆与我抢行,我都会下意识往车窗里看看是何许人也。二十次有十九次,司机都是东亚人模样,剩下一次是包着头巾的印度锡克教出租车司机。我们这个区域华人比例仅7.7%,日韩裔比例更低到了一星半点,所以这开车不让行人的某族裔比例实在偏高。

加拿大是移民国家,有多个族裔:英、法、爱尔兰、德、意、俄、乌、印、日、韩、菲律宾等等,上述情况在其他族裔圈里确实较少听闻。

由此想到了网上报道的一首点击率超过2400万的中文歌曲,叫什么“玻璃心”。虽然没听过这首歌,但是大概其能猜出什么意思。就玻璃心一说,我感觉是总体上来说,一方面自己人做得不够好,别的族裔都看在眼里,人家出于“政治正确”又不敢声张,但都心知肚明;另一方面华人又对于种族歧视过于敏感与脆弱,有的干脆就将自尊与民族主义捆绑到一起,在《新闻联播》中、在爱国主义宣传中寻找海外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公平”和“正义”缺失的平衡点。

有一年有朋友介绍三个来自国内的同事给我,让我在温哥华接待一下他们。一晚九点,他们饿了,要下饭馆,正好餐厅九点准时打烊,恕不接客。这三个人不解地念叨:莫非是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什么都“种族歧视”,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别人先有了负面经历,对我们形成偏见,然后我们则对别人如何解读我们下意识地带出养成的敏感习惯。

说实话,美加主流社会对日本人还是充满正面印象的。前两年遇到一个伊朗裔加拿大人购买特许经营权而开设的某加拿大分公司,前台就是一必恭必敬、敬职敬责、从一而终的漂亮的日本女士,以此显示公司的专业、正规、稳定、可信度高。倘若换了一个中国人做前台,未必有同样效果。这种感觉很微妙的,出于“政治正确”一般人跟你不熟的话不愿意讨论这些问题,甚至还会坚持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是在这里是不言而喻的。

与其说改变制度,不如改造文化基因。作为个体,我们无力承担这项必须自上而下的浩大工程,但是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愚公移山、蚂蚁搬家、水滴石穿一般。好在美加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不会将坊间流传的刻板印象和负面经历与他们现实生活中接触的某一个具体的异族个体联系到一起,这也是他们的教育的产物。

6ba6 发表评论于
爱赚便宜就是某族群的基因啦,像开车,哪怕前面有一个车位也要超过,挤在前面,一秒时间抢。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日本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就很接近于欧洲。后来脱亚入欧也是最成功的。肤色上是亚洲人,文明上是欧洲人。也是唯一真正击败白人的黄人。其实按小粉红的逻辑,大东亚共荣圈比中国崛起靠谱得多得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