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岁的毛泽东
毛泽东如果在世,今年正好是128岁。
人生不过百,常怀千岁忧。如果按照“百年之后,又一个新人”的说法,减去一百的毛泽东正是28岁。
二十八,对毛泽东来说是个重要的数字,他青少年时期就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活跃在湖南长沙。
那是1915年,陈独秀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朽,这显然已不太能符合那个风云年代新青年们的追求。李大钊也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道“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而“二十八画生”毛泽东认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新颖地从身体革新的角度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
乐观主义和忧患意识是孪生兄弟。革命的先行者们首先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寻找解决的途径,在黑暗中发现光明,才能激活乐观主义的因子。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古往今来,如画江山为无数寄情于山水和历史的中国文人所向往,令无数文人骚客深情咏叹、慷慨放歌,留下了无数赞叹江山的自然风光,浸透着历史沉淀的诗词名篇。
“平生性酷爱江山,今日江山满目前。”
“慨念往来成底事,图强奋斗为民先。”
28岁的毛泽东一定会站在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之前绸缪缱绻之外,更多的是筹谋策划运筹帷幄。
万里江山如画,多么美好的山河啊,然而至今荒野芜湖未尽其用,“端着金碗讨饭”的地方很多。同样的山水丘陵森川,发达国家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因为一些人对高尔夫球有偏见以至于无知,诺大的国土,高尔夫球场少得可怜。看一衣带水邻国,南韩、日本、新加坡等蕞尔小国,弹丸之地,不到中国五十分之一的国土上却能群策群力打造出比中国多几十倍的球场,更不用说欧美列强,高球场就如风景画点缀在其国土疆域。
泱泱大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大了,强了就应该有强大的担当。让中国人少弱妇孺也能和美欧列强的人一样挥杆横槊一展风采。外强有的中国应该有,外强没有的,有利于世界的健康的运动中国也应该有。若生活在今天的青年毛泽东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叹!
想当年湖南湘江的农家子弟毛润芝年仅十七,在秀丽的湘江之畔,与密友蔡和森说:“天下者,百姓之天下;江山者,百姓之江山!我想,总有一天,这湘江两岸的茅棚,都会变成高楼大厦;外国老板霸占的租界和码头,统统都要收回来。我敢说,会有这一天的!我们这一代,总要达到目的!”
当年他的梦想如愿以偿,而今天的青少年总不能躺平、享受前人奋斗留下的“清福”吧。富不过三代,吃老本的国家一如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只有衰退的前途。
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巨大功绩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高尊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五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他所犯的错误被认为是对这一思想本身的违反)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让时代满意也是每位“新青年”的重要任务。而当代青年想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用一颗“知足”与“不知足”的心去感知国家朝前迈出的每一步。知足是因为国家历经坎坷,我们要懂得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带着敬畏之心去看那些历史留下的每一笔。不知足是因为还要将国家建设得更好,青年人要展现出应有的雄心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国家已经为青年提供了一个好平台,只待青年人“施展拳脚”,让世界一睹英姿。
世界在不断地变化,“青年”也在更替。但不变的却是,要以青春之我,奋斗出一个青春的国家。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每个世纪都会有不同的“毛泽东”出现!就像‘诸葛亮’千百年后被当作智慧的象征一样,毛泽东将会被当作“改造中国”的象征。相信有朝一日,有“精卫填海”的精神,有“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思想武装的中国人,以“梯改田”、“坡改土”的 坚强意志,群策群力,向先进国家看齐,在吸收优秀文化、先进思想的方针指引下,全国各地高尔夫球场犹如秋夜之繁星闪耀在晴朗的天空,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全民高尔夫人”的理想和目标为期不会很远!
七绝 锦绣山河高球道(上平十四寒)
江山画栋砌雕栏,
球道龙蟠承戴冠。
置却南朝兴废事,
西边故垒北挥杆。
悟道、明志、践行:青少年毛泽东的读书经.毛泽东读书为的是找准人生目标、追求富国强兵之道。青少年时,毛泽东读书的目的就很明确:就是“改造社会、改造中国”。13岁时他就喜欢读反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书。14岁时从他的表兄处借得一些书,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这些书开阔了他的视野,也启蒙了他爱国思想。17岁时,他读了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对国家前途深感担忧,开始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这年秋天,他考入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离家上学时,抄录诗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给他父亲,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到一师后,毛泽东的志向越来越明确。他曾致信远在北京的黎锦熙,与老师“言天下国家之大计,成全道德,适当于立身处世之道”。他指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提出要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毛泽东之志,就是要探讨大本大源,动天下之心,谋国家富强,使愚人归于智,实现无比美好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