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又读了一遍罗曼·罗兰的大部头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在国内时,曾买过这部书,傅雷先生翻译的,买来就束之高阁,没读进去。这次再读,读到安纳德接替了母亲的责任,开始全心全意地照顾弟弟奥里维。她压抑着内心的挣扎和苦痛,忍受着他人的刁难和非议,辛勤劳作支付弟弟的生活费用,顾念弟弟失落的情绪,消除他对未来的恐惧,确保他可以坚强地活下去。还要隐藏自己那年轻的生命对于爱情的渴望,拒绝社交和娱乐活动。她那默默隐忍又饱含深情的眼睛,成为约翰·克利斯朵夫注意的焦点。。这些情节,似曾相识,记得当年也曾为这个姐姐所感动过,原来,30多年前,这部书我是读过的。
再读,仍然感觉是一部不可多得、不可不读的好书,读来为之心动。
还没翻开读正文,已经被震撼到了。傅雷先生在“读者献辞”里这样说: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罢!”
好,我已经准备好了 ---- 不是以茶余饭后的消遣心情,而以一种崇拜者的真诚,去追寻一个英雄的生活足迹和高贵灵魂,了解他、认识他。(太严肃了点儿?)
整个作品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曲的四个乐章:
第一册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他的感官与感情的觉醒,在家庭与故乡那个小天地中的生活,直到经过一个考验为止,在那个考验中他受了重大的创伤,可是对自己的使命突然得到了启示,知道英勇的受难与战斗便是他的命运。
第二册(反抗,节场)所写的,是克利斯朵夫象年轻的西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堂·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夫,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这些都可以归在反抗这个总题目之下。
第三册(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和上一册的热情与憎恨成为对比,是一片温和恬静的气氛,咏叹友谊与纯洁的爱情的悲歌。
第四册(燃烧的荆棘,复旦)写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难关,是“怀疑”与破坏性极强的“情欲”的狂飚,是内心的疾风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毁了,但结果仍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开篇第一句,气势非凡。
“初生的婴儿在摇篮里扭动。
孩子醒过来,哭了。惊慌的眼睛在那儿乱转。多可怕啊!无边的黑暗,剧烈的灯光,浑沌初凿的头脑里的幻觉,包围着他的那个闷人的、蠕动不已的黑夜,还有那深不可测的阴影中,好似耀眼的光线一般透出来的尖锐的刺激,痛苦,和幽灵,——使他莫名片妙的那些巨大的脸正对着他,眼睛瞪着他,直透到他心里去……他没有气力叫喊,吓得不能动弹,睁着眼睛,张着嘴,只在喉咙里喘气。
婴儿愣了一愣,不知道还是哭好还是照常吃奶好;可是不能又哭又吃奶,他也就吃奶了。
床上,孩子在母亲身边又骚动起来。在他内部极深邃的地方,迸出一种无名的痛苦。他尽力抗拒:握着拳头,扭着身子,拧着眉头。痛苦变得愈来愈大,那种沉着的气势,表示它不可一世。他不知道这痛苦是什么,也不知道它要进逼到什么地步,只觉得它巨大无比,永远看不见它的边际。于是他可怜巴巴的哭了。。”
对刚出生的克里斯朵夫的描写非常有趣。还暗示了痛苦将伴随他一生么?
儿时初尝人世不公,少年目睹亲人离世,青年遭遇爱情背叛,中年受到同行诋毁,老年忍受与相爱之人的分离。。但好在懵懂时有祖父和母亲的温情,迷茫时有舅舅的开导,事业开创时有志同者加盟,陷入困境时有贵人相助,加之对音乐的坚定信仰和不屈不挠的奋斗,使其跨过了人生一个个障碍和激流险滩,生命不断升华,最后达到一个春和景明的境界。
全书最后一段:
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 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古教堂门前圣者克利斯朵夫像下之拉丁文铭文)
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他在逆流中走了整整的一夜。现在他结实的身体象一块岩石一般矗立在水面上,左肩上扛着一个娇弱而沉重的孩子。圣者克利斯朵夫倚在一株拔起的松树上;松树屈曲了,他的脊骨也屈曲了。那些看着他出发的人都说他渡不过的。他们长时间的嘲弄他,笑他。随后,黑夜来了。他们厌倦了。此刻克利斯朵夫已经走得那么远,再也听不见留在岸上的人的叫喊。在激流澎湃中,他只听见孩子的平静的声音,——他用小手抓着巨人额上的一绺头发,嘴里老喊着:“走罢!”——他便走着,伛着背,眼睛向着前面,老望着黑洞洞的对岸,削壁慢慢的显出白色来了。
早祷的钟声突然响了,无数的钟声一下子都惊醒了。天又黎明!黑沉沉的危崖后面,看不见的太阳在金色的天空升起。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于是他对孩子说:
“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回答说: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整部小说以“河”这一意象贯穿始终。“河”在小说中出现了近百次。在小说的开篇,写克利斯朵夫出生,就对孕育克利斯朵夫成长的母亲河——莱茵河,进行了声响的描写:“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结尾又是以莱茵河来为主人公一生的总结。莱茵河伴随了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结识朋友在莱茵河畔;身处异国时,眼前浮动的是莱茵河;临终弥留时,耳边听到的仍是莱茵河的涛声。
罗曼·罗兰因此书获得了1913年度的法兰西院士文学奖和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我今生所有读过的书中,《约翰·克利斯朵夫》应该是最爱之一。其思想深度、社会背景的辽阔,人物群像的塑造等,大概只有雨果的《悲惨世界》可以与之相媲美。
也许是读的太认真,也许是用情太深,读完全书,有一种隐隐的心痛,甚至想哭。结尾部分我读了无数遍。总在心中默默祈祷:克里斯朵夫,愿你在天堂不再奔波,不再流浪,与你母亲、你舅舅、你的爱人、你的朋友聚在一起,不再孤独,不再痛苦,生活永远幸福宁静。。
罗曼.罗兰耗费了20余年的心血再现的一个天才音乐家奋斗史,又经过出类拔萃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这么一桌绝世罕见精神盛宴摆在你面前,你要不要去品尝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