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味的时候走神了或常常被故事拖进去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级心灵瑜伽,体验真正的生命洪流,发现自己是什么。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请聆听朗读音频:

【读者】:先生,我在做练习时常常走神。无法深入而常常沮丧。如何对待呢?是不是从这都是THAT的伪装来提醒自己呢?但感觉跟不上呀。

明亮】:能够察觉“走神”的那位不可能走神的。高级瑜伽品味不是不让“走神”,而是察觉“走神”和“不走神”之间没有差别,都是同一个自己(THAT)。但是,如果你把自我定位于“做瑜伽的我这个人”,因为这样的错误自我定位属性,那么,“我这个人走神”就变成了负面问题了。这是自我属性定位错了。高级瑜伽其实不是“我这个人”在做,而是无限总能量(即THAT)自发自动地品味自己的能量流动。“走神”?OK,这就是无限总能量的流动,没问题!“不走神”?OK,这就是无限总能量的流动,没问题!看似这里有一个“我这个人”,其实不真有任何属于“我这个人”的自我属性。所以,被故事拖进去就拖进去吧,根本不是问题,没有任何实在的“我”可以被任何情况拖进去。这所谓的“我被拖进去”是彻头彻尾的思想理智上的幻觉逻辑故事,别理会。还是那句话:能察觉到被拖进去的那位永远不会偏离自己,看到了“被拖进去”就可以了,看到了“被拖进去”就等于已经不在乎“被拖进去”这个幻觉故事了,超越了。

另一个角度看,“走神”是思想上确定出来的概念。察觉到思想理智运作的却不是思想理智,而是无限的大于多于不同于思想理智层面。当你察觉到对“走神”的纠结,其实等于已经发现了这个“走神”的定义就是完全空性的思想解释了,就等于已经不在乎走神还是不走神了。这就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要浪费精力消除走神,而是察觉到了就不当回事了。

【读者】:品味为啥会累?

明亮】:可能是你认为”品味“是一种具体要做的事情。也可能是认为这是”你这个人要品味“。其实,品味是关闭不了的。品味不是某个具体要做的动作。品味就是一种《注意》,因为体验经验时时刻刻都在自发自动的进行,没有办法停止,就像水龙头打开了关不住的。绝大部分人不注意经验质地流过,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故事内容上,把注意力放在经验中的“我这个人”的利益得失上。但如果你可以退一万步,开始品尝或注意最基本的经验能量流,一刻一刻的自发流过,会是什么味道?

如果你误以为“品味”必须开始,然后可以结束,这就是把“品味”误以为是一件可以开始然后结束的事情了,这样就累了。其实,《注意》一点都不累,也不是一件刻意做的事情,而是一种敏感度的提升。

【读者】:我之前学的释放法,就是去感受身体感受,一段时间可以,但会突然身心俱疲,这个法门本身变成累的了,怎么也释放不了。

明亮】:释放什么呢?根本没有”东西“可以释放。《释放》这个概念已经是幻觉了,这个幻觉假设了有一个“我这个东西”需要释放某些东西出来,否则就不轻松了。这样的假设就是幻觉本身。NO,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释放,也没有那位释放者。这就是无限的能量本身,已经是了,还需要释放什么呢?谁在释放?释放什么?释放的对象是什么?这些概念都是不成立的幻觉概念。

根本没有“东西”可以释放,但你偏要完成释放,就不自然了,当然累了。

同样的,“品味”不是A品味B这样的逻辑。因为根本没有A也没有B,这样的因果逻辑是不真成立的。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来品味,就是幻觉逻辑了,累了。

【读者】:我一直试图提示自己但是一直提示自己的话就会身心俱疲,这个"法门"本身成为累的原因。

明亮】:在初期是靠思想念头来提醒的。但是慢慢地就超越了思想念头,不需要这样的心理上的提醒了,而是一种不需要提醒的敏感,敏感到一切都是OK的,没有错的,安全的。如果要每次靠思想念头来提醒当然就累了。

【读者】:很多人为了体会空性(非二元)就开始去否定色性(二元),結果否定了色性也等同於否定了空性,永遠都在追逐著自己的尾巴。二元也好,非二元也罢,对that来说都是一样的。也许,当我们心中开始出现某些不可撼动的教条时,那大概就是我们对梦幻认真了,紧抓了其一,也就遗漏了其他。

明亮】:说的不错。品味色性的同时就等于是品味空性了,这才是无二。并非要在多元和非多元之间选边站。其实,好像有一个过程,一开始思想理智肯定要选边站的,抓住某个立场才感觉到舒服。当成熟了以后才发现一切竟在无言中,没有一样立场是可以确定成立的。这就成熟到了《无限无法确定或无限发散》。

【读者】:that不知道,但修的结果是否会消除或削弱that这个效应呢?博士曾经讲过那个临界数,that是一,达到临界值的看似修行是不是才会真正消除这个效应。

明亮】:我不太理解上述的说法。什么叫做“削弱”?TA不是一样情况不是一样东西,怎能有“削弱”这个道理?TA和TA的效应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或情况,就像你和你做的梦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或情况。所以,当梦幻出现的时候,完全是自发自动的,没有办法控制的,也没有一个可以和自己分离出来的另一个东西来控制的。什么是“修”?这个”修“本身就是TA的效应中看似的故事逻辑。THAT可没有”修“这个概念逻辑的,只不过看似在经验内容中(或俗话说在梦幻泡影中)貌似有”修行者”和“修行”这类故事。“修行者”乃至“修行这个动作”本身就是TA的效应,怎能说效应的内容会减弱效应呢?这样的逻辑是不成立的。“修行者”和“修行的行为“都是TA的意识效应中的完全空性的看似真实的其实是不实在的故事印象,和你昨晚做过的梦幻一样的既感觉真实也不实在的故事印象。

我不明白博士说的“临界点”的意思,也许他要做一个比喻?我无法确定有所谓的“临界点”这回事因为THAT根本没有实在的发展,根本没有实在的从“非临界的情况”发展到“临界的情况”。但是,如果把敏感度的自发自动的提升比喻为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有一种飞跃,用“临界点”这个比喻还是可以的。其实,”敏感度提升“只不过是一种说法,虽然看似这里有一个敏感度不高的你,然后你通过努力达到了更高的敏感度。这故事是看似的样子,是看似的”发展“,其实没有真正的发展。就像你自己突然发现你自己了,这样的发现算不算发展呢?算不算提高呢?不算!你自己一直就是你自己,”没有发现和没有享受自己”不等于你不是你自己了。敏感度提高了以后就明白了自己不是思想理智告诉的自己,而是无限地超越思想理智叙述的那个“自己”。这个过程看似是一种发展,其实不是实在的发展,其实不是实在的成就。

这看似是发展或提高,却同时不可能有发展或提高。思想理智总是要选一个确定的情况,不是发展,就是不发展。不是这样的,思想理智根本无法明白这既看似是发展也同时不是真发展,思想理智是无法明白“似是而非”的。当你开始尝到了《无限的无法确定和无限的发散》,那么瑜伽就不是“你这个人”做的,而是THAT(总能量)的自发自动了。《明白》不是“你这个人”要明白,而是THAT开始明白THAT自己了。

【读者】:我始終要自己明白,而陷在自己不是灵光的人不可能明白,原来是因为我要“我这个人”明白的关系!!!

明亮】:你察觉到了!

【读者】:今天又翻出先生以前的一些文章来看,当看完“网友和我分享的Tony Parsons的问答”,豁然开朗,感觉一下通透了。这可能是自己近期纠结在所谓的一元、二元,有人、无人、看似空、看似有、等等的逻辑思考中的原因。哈哈,这思维理智真是厉害,感觉“一下通透了”也会马上找出原因,悄悄归功于自己。感觉“一下通透了”就是感觉“一下通透了”,总能量自动自发而已。感恩明亮先生!

明亮】:我看得出来你是深化了。是的,一开始思想理智会纠结于“一元,二元,多元,无二,没有,有,无我,有我,真,不真,在,不在,空,色,假,不假”这类的逻辑关系,思想理智老是要找到一个看似稳定的概念框架,希望坐在这个稳定的概念框架上就舒服了。思想理智的基本动机就是可以确定出某种理性的合理性来。但是思想理智总是找不到那种稳定的境界。突然,能量敏感度会自发自动地量子飞跃,不知道为什么,就对上述这类概念没有兴趣了,而是每时每刻地沐浴在无限神奇的能量流中了,反正一切都是TA(即自己),分辨什么呢?从这开始,你不再纠结于概念逻辑,而是即时即刻地品味那无穷的微妙的”变化骚动“,从这点开始,你超越了理性的合理性幻觉,你不知道什么在变化骚动,你无法确定有任何“东西”在骚动,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无法描述的骚动,这就是经验质地在一刻一刻的流过,你可以定义这为“时间”,或“事件”,或“空间”,但这不真的就是这些定义出来的情况,品味这无法描述的流过就够了,这就是无限的生命力在流动。你管它是”有“还是”没有“,在,还是不在,真,还是假”,一切能感受到的都是无限的TA(自己)。自己沐浴在自己中……

【读者】:我感很强烈。对你讲的很有认同,但感觉上没有突破。常常有种自欺欺人的感觉。先生怎么看?

明亮】:是的,一开始在心理上会有那种“自欺欺人”的感觉。很多人这样说。我可以用这个不恰当的比喻说:自己骗自己成这样,当然就可以把自己骗回原来的样子。当然这是不恰当的比喻,很多人会说这样的比喻是二元对立逻辑,不错,逻辑上是二元的,哪样逻辑不是二元的?但是如果有效就可以利用一下。别担心,哪刻,你会无法确定那位骗哪位,任何个体的定位都无法确定了。。。

【读者】:先生好一句无法确定,泡沫啪一下不见了。 

【读者】:请问先生,修不修无差别?有看似差别?看似差别影响看似轮回吗?

明亮】:有看似差别,但无实在差别。而且,修或不修都不是“你这个人”的意志决定的。也许出生在某个家庭某个环境,遭遇到某种命运,遇到什么人或事情,就接触到这个话题了,这一切看似是有逻辑的,其实是超越逻辑的,不真有理由。所以, 一切都是《自发自动》的。如果你定位于经验中的角色,对于这个角色来说经验故事发展肯定是有差别的,但当你明白了自己无限地大于多于不同于经验之中的角色,那么这些看似的差别就是完全像梦幻一样的空性了,就等于没有差别了。

如果你对差别当真了,就等于对轮回当真了。那么,看似的影响就会看似的发生。你当真什么,什么就是你的虚幻现实,因为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反应,好像照镜子那样。

【读者】:先生, 我现在看人事物都告诉自己是即时即刻的幻象, 但您说TA是无限的, 不去定义,所以也是如同原本我们的观念, 人事物都是真的啰? 也就是说是空也不是空, 是空也是真?

明亮】:如何鉴定“真”?肯定要有比真还真的东西才能鉴定。但,到底什么才是比真还真?无法确定了。所以,不要去鉴别真或不真,无法真正确定的。

【读者】:嗯嗯,我好像明白了,我一直想要找寻真理去追求去follow,但无法找到不变的真理。 先生说的是最究竟的,根本沒有恒定不变的真。

明亮】:对。

【读者】:我现在觉得道理是不难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讲得不清楚。 先生你說的真是最简单直接的了。

明亮】:不知道。有些人可能不真明白,或许有些人不愿讲,因为讲到底了,一切社会上的伦理道德都没有意义了。这就对某些人来说不太好。如果真明白了,最好少说。不适合听的人最好别听这些,会营养不良的。这些东西不是必须要讲给每个人听的。只是有少数人要问我才讲这些。这里没有任何问题需要解决。

【读者】:我认为不明白者多, 如果我像先生一样明白了, 我就不会对人说了, 跟誰說呢? 好像傻瓜一样自己对自己说。

【明亮】:没有一个“我”可以“明白”的。《明白》并非属于一个我。《明白》好像突然发现这里根本没有任何个体的属性,俗话说就是找不到“我这个人”了。其实,《明白》并非是一种成就,因为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我这个人”或任何独立的个体自我属性,所以,《明白》不算是一种提高或发展。

【读者】:但先生, 我是方便说了, 我明白我就是这个我了, 哈哈,我不是这个我。

明亮】:是自己,但不是“个体的自己”。

【读者】:是的, 是自己。对的,讨论时还是区分我及自己较不会误会。以前看与神对话,书中总会对问题采取是也不是的立场,現在我明白了。 以前, 奇迹課程会说在弟兄身上看出基督的圣容, 我也明白了。 多谢先生简单的指出。

明亮】:都是比喻。这是无法言说的,只能比喻。

【读者】:是的, 都不明白为什么不直接说。

明亮】:因为根本无法说。说出来了就已经抽象了。这是无限浓郁的味道,怎能说呢?说出来就变成单调抽象了。好像你无法通过平面图来描述三维立体一样。

【读者】:先生, 像你这样明白了, 还会入戏吗?会有一刻会太投入吗?

明亮】:“我明白了”?谁明白了?《明白》不属于某个‘我’拥有。恰恰相反,《明白》就是发现这里从来没有个体自我属性。

当然会的。但这不是“我这个人”的事情。这是无限能量的自发自动,你可以说“戏”,但这不真的可以定义为戏。完全没有纠结。每时每刻都是投入的,但不是“我”的投入。

如果有一个“我”这样的个体可以选择“不投入”,是不是梦幻里面的“不投入”故事?不要去分辨“投入”或“不投入”,你怎能鉴定呢?投入和不投入的分界线怎么划分?这里就是无限能量本身,根本无法划分的。

【读者】:对的, 应该问先生会有否有片刻当真了?

明亮】:会哭会笑的,和你一样的,但这是自发自动的能量效应,怎能划分当真呢?这是TA,当什么真?

如果你可以划分“真”和“不真”。要鉴定“真”必须比真还要真,这就开玩笑了。没有衡量标准的。所以,这既是真也无法确定有“真”这回事。一切概念都不可立。

看似我的文章中有很多关于“当真”的说法,但到了一定敏感度,连“当真“都超越了,因为无法确定什么是”真“或”不真“,这种对立概念失去了意义。但是文章要写出来的,语言表达必须符合某种逻辑合理性。所以说,我说的话都不是真理,而是一种指向。如果你要刨根问底,我只能一一否定了。

【读者】:多谢先生, 好喜欢你的否定。 不知道可以说什么了。

明亮】:你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自己”,挥之不去的基本存在感。但到底是“什么”存在?无法确定了!如果确定出某种“存在”,那就要否定了。所以,既然可以肯定,也要对概念否定。这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思想理智是想不通的。

【读者】:对的, 我无法确定这个自己是什么。 是空性? 什么是空性呢? 是终极智能? 什么是终极智能呢? 是那个显现出一切万有的主体?客体在那里呢? 是无限?什么是无限呢?

明亮】:可以取名,但不要对取出来的名字当真了。上述都是在取名。而TA无限超越一切可以想象的情况。同时也是一切可以想象的情况。TA既是“人”的样子,也无限的不是“人”。怎能说清呢?

这“无限”总是看似是有限的样子,怎能说清呢?眼前的茶杯就是无限本身,却又是明显的有限的轮廓样子,怎能说呢?这是不是神奇?

【读者】:这看似是茶杯, 不是茶杯, 也不怕称它为茶杯。 茶杯是茶杯的同時也不是茶杯。 不取一个立场,別人称它为茶杯,我也称它为茶杯,但明白这不是茶杯。

明亮】:说的好。

======== 和另外读者问答 ========

【读者】:不知道这位上师是谁,只知道这种回答是把世俗谛的问题用胜义谛回答,在藏传佛教辩经中属于开口就错的违背辩论规则的范畴。例如别人问你今天吃了明天饿不饿,你回答说今天都不存在还问啥明天,把一切都抽离,什么都不用问了,当然也不用吃了。

明亮】:这样的看法有误解。故事内容不需要抽离,因为空的根本不实在,怎么需要抽离呢?如果有东西可以抽离,就等于做实了这个东西是实在的了。比如说“今天吃了”,这是一个完全空性的故事情节,和昨晚梦中的梦我吃梦饭一样的空性。在经验中无法否认有这样的梦中吃梦饭的体验,不需要抽离,但要明白这些故事情节都是完全空的,无法确定到底真发生过没有的。所以,你可以问“明天还饿不饿”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自由地问,无论我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完全空性的。因为问题是梦问题,答案当然就是梦答案了。整个问题到答案的循环都是空的。所以,问题是不真可以确定成立的, 答案也是不真可以确定成立的。问题没有意义,答案也没有意义。

并非需要把一切抽离,连抽离都不需要,抽离空性的印象就是多此一举。立刻看明白了一切问题的逻辑是空幻的,那么一切答案也是同样空幻的。注意,在现象中,身体当然饿了要吃饭的,并非说“身体”是空性的印象,那么“身体”就不需要“吃饭”了。如果这样肤浅的认为的话,就等于把“身体”实在化了,只有实在的身体才需要选择吃饭还是不吃饭,才需要觉得饿还是不饿。当你发现“吃饭,饿,不饿,不吃饭“通通都是无关紧要的梦幻逻辑印象,那么,就自由了,身体该吃饭的时候自动会吃饭,找不到饭吃可能身体也就支撑不下去了找不到了,都没有问题,因为这些故事情节完全彻底和昨晚梦中的吃饭或不吃饭饿或不饿没有任何差别。

【读者】:问的问题并没有回答呀?既然没有区别,是否不需要开悟,就过一天是一天了。混吃等死吗?

明亮】:这个看法也是隐性误解。没有区别是对的。开悟和不开悟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开悟”是假设“有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回事才有的故事概念,既然不真有独立的个体,就没有属于独立个体(你)的开悟这回事。那么,故事中完全可以假设有“开悟”这回事开始,慢慢品味开悟的过程,突然,好像能量飞跃,你会发现不但没有“我这个人”的自我独立属性,也没有属于“我”的开悟。也就是说,在追求开悟的过程中超越了“开悟”这个逻辑了。如果你认为没有区别,就过一天算一天,混日子等死,其实是一种隐性的对自我属性的当真,真认为有一个“我这个人“可以选择混日子等死了,或选择不混日子等死了。NO,如果真相信有属于“你”的选择,其实是严重的当真了。

(写于2021年12月18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