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一个抽屉里,躺着“一堆”弃之不用的、但仍然“活”着的手机。充上电,开机,那些曾经的熟悉而悦耳的调调就会叮咚流出。
手机更新换代太快,快得让人抓狂。
我们的第一个手机,是1994年买的一个摩托罗拉,绰号"龟背",我叫它小砖头。纯黑色,有一寸多厚,顶端有一个可以拉出来的天线。那时候国内好像仍然把手机叫做“大哥大”。收在北京家里的一只箱子里,这个小砖头成了我们的传家“古董”。
没过两年,小一些、薄一些、秀气一些的手机就出世了,于是,换了一个更小巧的。然后,新款手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们陆续又换了几个,Motorola或者Nokia。
移民之初从国内带来了一个当时的新款Motorola,现在则成了手边一堆手机里最“古老”的一个。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时候从国内带来的手机在加拿大不能入网,所以,也没有用上。
有一段空档期,大概两、三年,我们是没有手机的。与家人、朋友联系,主要是靠固定电话,也没觉得有多不方便。
后来,一位朋友回国,把他的手机留给了我们。那个时候,手机就只是手机而已,是单纯的移动的电话,打电话,发短信,没有别的花哨玩意儿。式样有差别,功能基本没差别。
再后来,我们加入了智能手机的发展大潮。市场上,手机的换代如果说是日日翻新也不为过,我们被裹挟着,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走。虽然没有步步紧跟,但这些年也时不时地三级跳式地升级。
算起来,前前后后,我们拥有过十来个手机。
现在的电子产品,外形、功能的设计,揣摩着、顺着人们的心理,越来越来精巧、可人。和其他人一样,我也很喜欢,只是没有那么热衷。手里有一个,只要能用,就一直用着。所以,直到2014年初,我才换上了智能手机,三星的Note 3。本来简单的移动电话,可以上网,又能照相,只手掌大小,可以揣在兜里带着到处走,别提多好了。
那时候,iPad也正热,家里人鼓动我买一个。可我觉得至少在功用上,iPad与手机有很多重叠的地方。iPad不同的仅在于它有更大一些的屏幕,看起来舒服;还有就是方便拿来移去,此外再无长处。家里有台式机,有笔记本电脑,想不出为什么还要一个iPad。所以,我从来没有过iPad。手机替代、补偿了iPad的空位。
我的一个有iPad的朋友说,她因为总是在家里,所以基本上都是使用iPad,而手机基本闲着,只是出门的时候才带上,纯粹的作为电话使用,连WeChat都没装。这恰好从另一面证实了我的判断,手机和iPad,二者选其一即可。而且,因为我们经常处于移动的状态,手机更有用,更实用。
如果不是一个朋友在2015年送给了我一个iPhone 6 Plus,我想我应该不会换掉我的Note3,至少不会那么快。除了被我摔得满目苍夷,伤疤累累,其他的都还好。
新的6 Plus 自然更招人喜爱,淡金色,华丽、贵气,更轻、薄,它的相机尤其好。只是内存太小,只有16G。后来,iCloud缓和了一部分内存的紧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态渐显,转得越来越慢,电池也不很给力了。记得去年初去公司重新设定VPN,IT的同事接过我的手机,脱口而出,噢,很“老”的手机了。“老”,意味着过时、落后、陈旧。苹果已经停止了部分的系统更新升级,有些APP也玩不起来了。好像势在必换了。这个6 Plus我已经用了差不多7年。
但是如果只从使用的角度讲,这个6 Plus依然可以继续用的。我常规性的使用诸如查邮件、收短信、听播客、看“报纸、上网查些东西,这个6 Plus仍然足以应付。换嚒?好像没有那么急迫。
我不是手机控,并没有追着新品跑。也许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对于这种变化太快的东西,不必步步追,有时候很多所谓的更新、升级,只是小小的改动,你追到的并没有你期望的、想象的那么好那么多。再不会有第一部嵌有相机的手机问世时那种飞跃性的变革。
有时候或者很多时候,我们手机的更新换代是不由自主的。新产品总是那么漂亮,太诱惑;加载了太多与日常息息相关的功能,让人离不开,放不下,不得不依靠它、依赖它,否则生活就不转了。而厂家也不断地用技术手段来拿捏用户,不做系统升级,如同断了你的粮草,让你无以为继。
没的选择,还得继续换。年初,新年礼物、生日礼物二合一,我又换了手机。
2022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