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造成的烦恼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提到澳洲野生动物,世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来的一定是袋鼠。澳洲航空公司的标志是一只在奔跑的袋鼠,澳洲国徽上有两种动物,右边是鸸鹋,左边就是袋鼠,据说这两种动物都不会后退,只会向前快速奔跑,象征着年轻的澳洲充满活力勇往直前。大家熟悉的袋鼠,还可以细分为两种:体型高大,腿长,脚掌大和没有前臼齿是大家常叫的Kangaroo,这种成年动物站起来可以高达2.6米,体重多至90公斤。还有一种体型较小,腿短,脚掌小和有前臼齿的叫Wallaby,它们通常高0.6米,体重20多公斤。

 

在平坦的大地上,生机勃勃,成群结队的袋鼠蹦蹦跳跳,它们轻松自然地穿过树林,不费吹灰之力地越过篱栅。袋鼠那种优雅健美、自由自在的体态使人心旷神恰。世人想不到是看起来萌萌哒的可爱袋鼠,却是澳洲公路上的头号杀手。虽然其它野生动物像袋熊,鹿和野牛走上公路都会造成车祸,但是它们常常在很远就可以被驾车者看到,所以造成的车祸实在不多。袋鼠用粗壮的下肢跳动,奔跑速度可达时速60公里,而且它们常常突然启动横穿马路,用神出鬼没来形容它们也毫不为过,它们的胡作非为使得驾车者猝不及防酿成车祸。按照保险公司的统计,每年袋鼠造成的车祸占澳洲所有动物相撞车祸的 90%以上,成百上千人为此伤亡。

 

 

 

我们生活在城市,最初的移民生活忙于生机,所以根本不知道袋鼠的杀伤力有多厉害,直到第一次撞上袋鼠,那是在1999年,那年买了一辆全新的Subaru,一家三口去蓝山小住2夜。我们外出游玩喜欢早起,每天日出日落时的阳光无比美艳,任何普普通通的风景在那时候看起来都会带上神圣的光环。那天早上6点一上路就发现前方道路两边都站立着袋鼠,立刻将车速从100公里降到了60,但是说时迟那时快,一只硕大的袋鼠从路边突然跃起,企图跳至马路对面,结果撞到了车头盖板上,留下了一小滩血,袋鼠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车头盖板被撞的凹进去一大块,幸好不影响驾驶,虽然新车被撞,心情难免备受打击,我们还是按照计划度完了假期。事后朋友们得知此事,告诉我们袋鼠在早晨和傍晚时分最为活跃,所以在这个时段应该避免在袋鼠出没的地段驾车出行,原来我们因为无知而犯了在澳洲驾车的大忌。幸好我们当时出于本能反应,看见远处的袋鼠立刻减速,不然以100公里的时速迎面撞上那么大的袋鼠,车毁是肯定的,人有没有伤亡只能看运气了。

 

撞过一次袋鼠后,我们在野外旅行时,会尽量避免在日出和日落这两个时段驾车。但是袋鼠也有不按规矩行事的另类,运气不好的时候就会遇上。2020年疫情期间,不能出国只能在乡下转悠,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以时速100公里行驶在新州内陆断山镇附近,一只一米长的袋鼠突然从路边的灌木丛窜出来,直接撞到了车前的护栏之上,随即横尸路面。停车查看车头护栏已被撞断,还好没有伤及后面的散热器和水箱,车辆还能继续行驶。后来车辆维修工说还好是Subaru,护栏较为坚固,而且和其后的散热器中间有一段距离,如此正面相撞换作其它车的话,十有八九不能行驶了。因为Subaru车皮糙肉厚可靠耐撞,所以成为澳洲乡村人们最喜欢的品牌。

 

 

袋鼠在野外公路上威胁来往车辆,而袋貂(Brushtail Possum)则常常在城市里走家窜户。袋貂的头有些像老鼠,长着一对圆圆的大眼睛,非常可爱!下身较肥胖,有点像袋鼠,而下肢却像树熊。袋貂,袋鼠和树熊都是澳洲独有的有袋类哺乳动物,同样有一个袋养育下一代。不同的是袋鼠和袋貂的育儿袋在前面,而树熊的袋在后面。袋貂可以长到0.7米长,约10公斤重。

 

袋貂以树叶和植物果实为主食,它们一般在空心的树干里和茂密的灌木丛中建立巢穴。但是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深入了袋貂传统生活的领地,以至于袋貂也与时俱进,慢慢地发展出一套和人类共存的手段。它们早已经不满足生活在城市的公园之中,而喜欢来居民家后花园的果树和菜园觅食,还会掀开屋顶瓦片,搬进房子屋顶的空间之中安营扎寨。据说超过50%的澳洲家庭都有过被袋貂登门入室的经历,3年前,一小群袋貂就曾擅自闯入我家屋顶夹层,占地筑巢不走了。

 

 

 

袋貂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们白天休息,天黑之后出外觅食。最初我们发现厨房窗外的一颗大树上,有一只半米多长的袋貂每天白天都趴在树杈上纹丝不动地睡觉。有一只野生动物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安居乐业,不但觉得无伤大雅,甚至还有一丝小得意,感觉家里多了一些大自然灵动的气息,这应该是一个好兆头。但是好景不长,一个月后窗前树上的这只袋貂就不见了,家里天花板上却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不知道是它去找来的朋友,还是它被新来的袋貂给网罗去了。它们在天花板上啪啦啪啦跑起来声音特别响,简直像有人在上面一般。仔细辩听后发现来了3只袋貂,它们每天早上5点左右回来,白天基本无声无息睡觉,傍晚时分这些袋貂睡醒之后在天花板上打斗嬉闹,直到9点左右出外觅食,家中才得安静。

 

袋貂是受保护的动物,澳洲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袋貂有权在澳洲的城市中生活!所以我们第一时间打电话给野生动物办公室,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办法。谁知他们说自己经费有限,让我们找专门捉拿袋貂的私人专家,而电话打过去,私人专家听说有3只袋貂,开口就要800块钱,他会带笼子来捉拿,想不到袋貂在城市的生存权还造就了一些人谋生的职业。800块钱也是不小的的数目,我们决定先自己试试,看看能不能将这帮不速之客赶走。印象中袋貂是一种胆小的动物,晚上被手电照射会立刻飞速逃跑,于是我们将电线拉到屋顶夹层里,在上面点上灯;再将无线电收音机放上去,白天将音量开到最大,播放节奏强烈的摇滚音乐,但是连续3天下来,发现这些措施对袋貂丝毫没有影响,它们傍晚时分的打斗嬉闹愈加厉害,上窜下跳犹如随着音乐起舞。一计不成再试一计,去超市买了些杀虫的喷雾剂,希望呛鼻的杀虫剂味道可以熏走这些家伙,谁知还是丝毫没有效果,想来这些家伙祖祖辈辈在人类社区中谋生,早就练就一副金刚不坏之身,对区区杀虫剂完全视若无睹。

 

剩下的最后一个办法就是找到它们在屋顶的入口,堵上这个入口,也可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但是袋貂要到晚上9点之后才离开,这时候黑灯瞎火的上2层楼高的屋顶堵漏,老胳膊老腿的万一摔下来可就悲剧了。为了安全起见,只能白天堵漏,入夜之后将每个房间的房门关紧,只留下进出口的大门敞开,再将天花板的入口打开,还将梯子留在那里,实现给出路的政策。说来也巧,那时正好有几个原来国内的老邻居来悉尼游玩住在我家,他们住在楼下那一层,听不到袋貂在2楼天花板上闹腾。为了不影响他们睡觉,我们没有告诉他们引袋貂下楼计划,只是关照他们晚上睡觉必须关紧房门,不然万一袋貂下楼钻进他们的房间可就吓死人了。我们在2楼自己的房间里紧张地竖起耳朵听着动静,袋貂们9点左右发现出不去了,这下子它们发疯般地四处乱窜,那动静之大仿佛天花板都要给他们踏穿,我们心惊胆战地听它们闹腾了3个多小时,直到午夜时分袋貂总算发现了出口。只听着第一只袋貂咯吱咯吱小心翼翼地踩着梯子下来了,然后是第二只,第三只,听到最后一只袋貂落地的声音,我们立刻开门出去,打开电灯还看到最后一只黑白相间的身影,它们好像熟门熟路般地下楼窜了出去,被它们闹腾了一个星期的家总算重归宁静,而那几个老邻居一夜安睡到天亮,完全不知道半夜时分袋貂惊魂。

 

在北领地旅行,许多水域都不能靠近,因为水里有着凶狠的鳄鱼。在澳洲给人制造麻烦的不仅仅是野生动物,许多昆虫和爬虫更不可等闲视之。澳洲的漏斗形蜘蛛,是目前世界上最毒的蜘蛛,被咬后如果不及時救治的話,在15分钟內就會毙命。还有世界上最毒的25种蛇,据说有21种定居在澳洲,其中毒性是澳洲艾基特林海蛇。还好这些毒蜘蛛和毒蛇只在书籍报纸上看到,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听说有谁遇到过。不过为了保险期间,我们丛林徒步时通常会穿上厚牛仔裤和高帮皮鞋,有时依然逃不过蜱虫(Tick)的叮咬。蜱虫是一种以血液为食的吸血小虫。它们生活在杂草灌木丛生的地方,静静呆在枝叶间等候着,随时准备扑到身边经过的动物或人类身上进行它们的 “嗜血之旅”。每年一到夏季,就是蜱虫叮咬事件频发的季节,布里斯班,昆士兰州东南部和新南威尔斯州北部海岸不仅是蜱虫重灾区,而且全年都有发生。

 

 

 

那一次我们在新英格兰国家公园的丛林中徒步,傍晚时分回到旅馆,妻子先觉得右边耳朵上有些痛,一看原来是一只深褐色的小甲壳虫,一半身体在外一半在往皮肤里拱,亲眼看见一个活物扭动着身躯往人体里钻,不由得浑身皮肤汗毛竖立,我立刻用手指甲扣住了往外拔,妻子痛的大叫。虫子虽然拉出来了,但是留了一条不知是吸管还是腿在皮肤里。这时我自己脖子上也感觉痛了,一照镜子也是一只小甲壳虫,它已经将一半身子钻进了皮肤,赶紧如法炮制将其拔出来。这虫好像有倒钩一般,拔得时候确实痛的厉害,难怪妻子要大叫,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儿。虽然把虫子拔了,两人皮肤中都还留有一小段残留物,于是我们找到旅馆的接待员,问她借一把镊子。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听了我们的叙述,失声大叫:Tick!this is a tick!那是我们第一次听到tick这个词,她随即就要打电话叫救护车送我们去医院,说得打了麻药才能拔除。她不知道我们华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已经自己给拔掉了,随后我用老太太从急救箱里拿出来的尖头镊子,忍痛将皮肤里的蜱虫残留物清理干净,再用酒精涂搽创口消毒。如果让蜱虫钻进体内,人会感受到明显的刺痛和灼烧。严重的会出现疲倦、发烧、肌肉和关节疼痛、淋巴结肿痛等现象。更可怕的是极少数蜱虫携带莱姆病毒,这种蜱虫唾液中含有一种人体没有的糖分alpha-gal,它会改变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其它alpha-gal的肉类产生抗体。只要他们一吃同样带有alpha-gal的肉类,抗体就会引起过敏。这意味被此类蜱虫叮咬后,患上莱姆病度,轻则一生无法吃肉,重则永久瘫痪,难怪旅馆老太太听见蜱虫会大惊失色。

 

人人热爱美丽的大自然,但是在大自然温情脉脉的浪漫表象之下,暗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危机和陷阱。2年前澳洲的森林大火更是将大自然毁灭性的力量揭示给了全世界,其实这种森林大火每7-8年就会发生一次,它是澳洲大地环境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话说说容易,真的做起来,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知识和智慧。

 

 

*袋貂和蜱虫照片摘录自网络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南半球' 的评论 : 谢谢科普,这貂比鼠听上去趾高气扬多了。:)
南半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负鼠,但是写文章时查了一下,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袋貂。
麦姐 发表评论于
谢谢南半球分享亲身经历,看得我心惊肉跳。这袋貂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负鼠吧?和它们斗智斗勇真是不容易。蜱虫挺吓人的,我也听过被它咬了会有危险。“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知识和智慧。”+1。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