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不解散、世界无安宁!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北约不解散、世界无安宁!


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二战结束后,美苏争霸的大戏就急不可耐地上演了。为了遏制苏联及其社会主义的国家,1949年,在美国的牵头组织下,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12个西方国家签署协议,正式成立了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同盟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经过多轮的扩张,北约现有28或30个成员国,军事实力在全世界强大得到无任何组织或国能敌。回看当时土耳其倚仗着北约成员国的身份,才有豹子胆,于2015年11月击落了俄罗斯的苏-24战机,让普京无可奈何,不敢展开军事报复。

北约是美国牵头创立的,加上美国是全世界第一强国、全球第一大军事强国,几十年来,美国当仁不让地坐着北约“总裁”的宝座,也是这个军事集团的决策者,其他成员国充其量只是“董事会”的成员而已,大事小事都得听“董事长”的。长期以来,美国在北约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特朗普上台后,对这种状况很不满意,一直批评欧洲的北约成员国只愿意享受北约提供的权利与福利,却不愿意承担责任,强烈要求他们提高军费支出,达到军事占GDP2%的标准线。一时曾想退出北约将经费用于美国国内, 可惜没能实现。但美国无利不起早, 付出的一定回报的, 而且是几倍几十倍的回报的。

北约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 尤其是近代美国侵略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南斯拉夫战争,以及美国对伊朗极限施压等军事和准军事行动,都离不开北约对美国的帮助,由此可见,美国通过北约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并借此确立美国在全世界的霸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完全碾压世界各国,不需要再看英法等传统殖民帝国的脸色,这使得美国也将国家目标转向称霸世界,做一个世界警察。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攻打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无论如何都会显得太不要脸。所以美国需要包装自己,让自己显得更加正义。而让自己更加正义的方式,除了成为真正的正义者,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扭转舆论,颠倒黑白,拉拢更多沆瀣一气者下水,而北约就是沆瀣一气者的俱乐部。事实证明,正是这种所谓的集体行动和集体意志,将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打扮得正大光明,北约成为美国的最好挡箭牌。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存在一天,北约就不可能真正结束。北约的发展已经不止一次地表明:决定北约是否解散的最大因素,不是北约面对的苏联或者俄罗斯,而是躲在背后喊打喊杀的美国。西欧国家出于国土安全考虑需要北约,出于政治独立需要又渴望摆脱北约,但这种矛盾的心理对北约的存亡而言并没有什么卵用。总之,北约有没有对手并不重要,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才是北约能否存在的最大影响因素。

冷战时期世界上有二个对立的军事组织,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另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北约和华约分别代表东西方对立的二大阵营,曾经一时互相对峙势均力敌。有说法西方成立北约是为了对抗苏联为首的华约,实际上事实是北约在1949年4月就成立了,而华约则是在1955年5月才建立的。当时苏联建议北约不要吸收西德,因为二战结束不久,德国是二战的策源地不能再加入任何军事组织。

而北约组织并没有理睬苏联的这一要求,仍然将西德吸收进了北约组织。 北约是在没有华约的条件下建立的,以防御华约说是根本不存在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并不是处于守势。无论是工业制造还是经济实力,北约应该就比华约强得多。北约是西方国家军事同盟组织在冷战时期,有用来对抗苏联华约集团的使命,成为美国在欧洲的一个军事存在的重要抓手。

但是在九十年代以后,苏联和东欧阵营国家的相继垮台,使得国际形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1991年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国家纷纷易帜,华约失去了存在基础,也在同一年里宣布解散。 北约比华约成立得早但依然存在,华约建立得迟却先消失了。如果说北约的建立是为了防御苏联和华约,哪在1991年之后,北约也就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北约这个怪物并没有解散,在没有敌对的军事组织的形势下,北约非但不解散,而且还在继续发展新成员,扩大队伍。北约基本上把原来东欧苏联阵营的国家,都吸收进去了,甚至连苏联其中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的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以及拉脱维亚也都吸收进去了。现在的北约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有28或是30个成员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强军事组织。

今天的北约,和过去的北约有着根本上的不同,今天的北约,可以称之为“新北约”,新北约的架构是美国几个智库的共同作用下构造的,他们分别是:兰德公司。国防大学国家战略问题研究所。卡托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其中最为出名,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文章,是1993年由兰德公司高级分析家,罗纳德·D·阿斯穆斯等三名专家在《外交》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建立一个新北约》,这篇文章就构成了克林顿政府时期制定北约东扩政策的理论基础。

其实从苏联到俄罗斯,倒是希望融合到欧洲,甚至要求加入北约的。1954年3月苏联曾经公开照会,要求加入北约,北约的回答是不现实没有理睬。俄罗斯独立建国后也曾经要求加入北约,但是后来北约认为俄罗斯不符合北约的要求和条件。曾经有报道2000年在克林顿访问俄罗斯时,普京也提出了加入北约的问题,克林顿回答说当然可以。2001年俄罗斯与北约建立了合作伙伴机制,当时有人认为下一步就是俄罗斯加入北约了。但是克林顿的回答吓坏了北约其它成员,俄罗斯是欧洲一些国家历史上的宿敌,尤其是俄罗斯的很多欧洲邻国。

俄罗斯不能加入北约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俄罗斯有庞大的武器库,加入了北约的俄罗斯不会是小伙伴,在山寨里的地位不是晁盖也是宋江,北约安不下这尊佛。所以北约继续东扩,实行的是弱俄方针,就是不吸收俄罗斯。由此北约在美国的带领下,与俄罗斯的利益多方面发生冲突,普京面对美国北约遏制打压,索性出手反击,美国北约一时倒也无奈。资本主义之间互相争斗世界不得安宁。

从华约解散以来,北约越来越胆大妄为。已经不是一个区域性组织,跟着美国军事干预别国很多。从轰炸南斯拉夫到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及轰炸利比亚等等。随着美国到处的插手,北约成为了美国的打手和工具。从目前的世界局势来看,世界上根本不需要北约这个军事组织,早就应该解散了。但是从美国的世界霸权意识来看,北约非但不能解散,还要发挥更多的作用。美国甚至一个北约还不够,还一直图谋在亚洲地区建立一个小北约。

其实北约似乎早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作为冷战时期的产物,北约从成立的那一刻开始就是为堵截共产主义阵营而设计的。而随着1990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的陆续发生,共产主义阵营早已灰飞烟灭,继承苏联大部分政治遗产的俄罗斯,虽然国土面积仍然是世界第一,但综合国力早已大不如前,已经彻底掉出了超级大国行列,沦为二流强国。所以,作为针对共产主义阵营的北约,似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理应随着苏联解体成为历史。

但现实情况是,虽然前苏联己解体,  现在的俄罗斯又半死不活,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丝毫不会放过俄罗斯。不仅如此,北约还在积极地不断地东扩,将昔日作为苏联卫星国的东欧小国拉进北约阵营,向昔日苏联的加盟国抛去了橄榄枝。这使得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被急剧压缩,发展势头得到了更加丧心病狂的遏制。按理说这样的俄罗斯已经不需要北约这样靠气势取胜的国际组织来群殴,以美国的国力,搞定俄罗斯完全不在话下。但美国却坚持将围堵俄罗斯的功劳分给大家,绝不吃独食,其"大公无私"的精神真的是感动了全世界。

但细想一下, 看看如今的全世界各国,  经两年多的新冠病毒的侵略之下, 近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国内民怨高潮通货澎涨物资短缺等等不来一场战争无法维持下去了。所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鼓噪支持乌克兰对抗资本主义的俄罗斯。可以说形成资本主义之间的战争条件己成熟。如果互相之间再不断煽风点火第三次世界大战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hppyny 发表评论于
经济军事强大的专制政权会对外侵略,给世界带来灾难,世界需要经济军事强大的民主政权来震慑它们,维持和平。当今世界,经济军事强大的民主强权只有美国,军事强大的专制强权有中国和俄罗斯。世界上专制强权越多,世界越不稳定。俄罗斯正在侵略,中共也想侵略从不属于它的民主的台湾,已经民主化的德国和日本应该军事强大起来。也希望中国能转变成民主强权,帮助世界维持和平。
Fisherman8 发表评论于
中宣部的文章吧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布热津斯基还提醒当时的美国政府,从地缘政治上看,丢掉乌克兰对俄国而言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这使其地缘战略选择受到极大的限制……丧失乌克兰及其5200多万斯拉夫人,莫斯科任何重建欧亚帝国的图谋均有可能使俄国陷入与在民族和宗教方面已经觉醒的非斯拉夫人的持久冲突中……由于俄国出生率日益下降而中亚人口急剧增加,任何没有乌克兰而仅建立在俄国力量之上的新欧亚帝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欧洲化色彩将不可避免地减弱。

  过去30年,美国和北约不断借乌克兰问题刺激俄罗斯。尽管龃龉不断,但隐忍的俄罗斯与尚存在亲俄势力的乌克兰在前20年总体上仍能够维持正常国家关系。2013至2014年,乌克兰爆发的“颜色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俄乌关系。

  2013年11月21日,时任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暂缓签署旨在强化与欧盟贸易关系的联系国协定,转而寻求同俄进行更密切的合作。美国和欧洲支持反对派借机掀起抗议浪潮,推翻了亚努科维奇政权。在此过程中,美国政府丝毫不掩饰支持“颜色革命”的立场,时任助理国务卿纽兰到占据基辅市中心广场的抗议者人群中派发饼干,声援反对派。

  波罗申科、泽连斯基两任总统执政期间,美国、北约加大对乌克兰渗透。美国通过各种有条件的援助,以打击腐败为名,不仅积极扶持“反俄”“亲美”势力、控制了乌克兰战略经济部门,而且对乌司法界施加关键性影响。

  而最令俄罗斯如芒在背的是,美国一天也没有停止促使乌实质性“入约”的进程。而美国、英国等北约国家在乌克兰领土上建立的“有实无名”的基地,是俄向乌克兰、美国以及北约摊牌的直接动因。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战略界、史学界普遍认为,苏联在30年前解体,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国内政策失误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难逃干系。在此过程中,华盛顿实施的破坏性活动在苏联内部找到了合作者,由那些所谓“持不同政见者”实施。更为准确的说法是,不是苏联自己“解体”,而是被“毁灭”,国外势力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苏联解体后,美西方弹冠相庆。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曾在《大棋局》中骄傲地说:“一个扩大和民主的欧洲必须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历史进程,不应受在政治上任意涂抹的地理的限制。”他进一步说,如果俄国要避免在地缘政治上被危险地孤立,它必须与一个横跨大西洋、扩大的欧盟和北约打交道。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俄罗斯人一般自称为“大俄罗斯”,占44%,而称乌克兰为“小俄罗斯”,占18%。为庆祝“乌克兰与俄罗斯兄弟结盟300周年”,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1954年主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将早在1783年就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版图的克里米亚半岛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手中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赠给乌克兰共和国。当时,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苏联加盟共和国,归根到底克里米亚的版图变迁是在一个国家内进行的,并未掀起大的波澜。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内的俄罗斯官员认为,早在20世纪90年代,北约就非正式地向俄罗斯承诺过,它不会进一步向东扩张。但北约没有信守承诺,欺骗了俄罗斯。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阿拉基:乌克兰危机的根源就是北约不断扩张,这是一个持续了30多年的问题,苏联曾得到北约不东扩的保证,但是东扩一直在持续,北约的新成员国已经与俄罗斯接壤,我认为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欧洲国家,欧洲国家应该宣布北约不会吸纳乌克兰加入,并落实到书面上,签署国际协议。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德国《明镜》周刊披露的档案记录了1991年3月6日,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外长在德国波恩举行会议,商议向苏联承诺,北约不会从德国东部继续向东扩张。此外,欧安组织前副主席维利·维默尔也证实,当年作为联邦德国国防部官员,他确实向时任总理科尔汇报过有关“北约不东扩”的承诺。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阿拉基日前更是指出,北约违背誓言不断东扩是造成乌克兰问题现状的根源。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俄罗斯总统 普京(2021年12月):他们(北约)在20世纪90年代,对我们承诺不会东扩,结果怎么样呢,我们被骗了,他们厚颜无耻地欺骗了我们,北约东扩了五次,现在罗马尼亚、波兰都部署了导弹系统,这说明什么,不是我们在威胁别人,我们没去美国边境,没去英国边境,是他们来找我们了,现在他们又说乌克兰也要加入北约。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北约就是资本争夺的打手和工具。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从华约解散以来,北约越来越胆大妄为。已经不是一个区域性组织,跟着美国军事干预别国很多。从轰炸南斯拉夫到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及轰炸利比亚等等。随着美国到处的插手,北约成为了美国的打手和工具。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攻打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无论如何都会显得太不要脸。所以美国需要包装自己,让自己显得更加正义。而让自己更加正义的方式,除了成为真正的正义者,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扭转舆论,颠倒黑白,拉拢更多沆瀣一气者下水,而北约就是沆瀣一气者的俱乐部。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完全碾压世界各国,不需要再看英法等传统殖民帝国的脸色,这使得美国也将国家目标转向称霸世界,做一个世界警察。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北约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 尤其是近代美国侵略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南斯拉夫战争,以及美国对伊朗极限施压等军事和准军事行动,都离不开北约对美国的帮助,由此可见,美国通过北约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并借此确立美国在全世界的霸权。
hppyny 发表评论于
经济军事强大的专制政权会对外侵略(如中共想要武统台湾),给世界带来灾难,所以世界要反对和抵制。中共追求“智”(经济科技强大)和“体”(军事强大), 但缺“德”(政治文明). 希望中国早日能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国,为维持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hppyny 发表评论于
欧洲北约是为了防俄罗斯,亚洲小北约是为了防中国,如果中俄都成为民主法治的文明大国,大小北约存在是没必要。北约现在不仅需要存在而且需要更强大,这次就是因为北约(美国为首)的软弱,和中共的经济上支持俄罗斯才造成普京发动侵略战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