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38)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38)

行万里路之大上海

在苏州最后一晚,朱茫茫老师陪我去苏州十中见韩树俊老师,自从洛阳会议与韩老师相识之后,我们经常有书信往来。在韩老师家,我们三人就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特别是高中教材改革进行了深入交谈。临别时,韩老师为山西《语文教学通讯》约请我写一篇语文课外活动的稿件,给该刊当年第九期用。离开韩老师家,茫茫与我告别后就赶到火车站回南京了。

1986年4月5日上午启程赴沪,中午到达上海北京东路,住在静安区一个招待所后,立即打电话联系《语文学习》编辑范守纲老师,范老师约定明天晚上请我去他家,后天上午再安排我们一行先去育才中学参观学习,然后到他们编辑部座谈。

我与《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在1984年“漓江之秋”语文改革研讨会相见。那是一次研究语文教学改革的全国性的盛会。参加会议的语文教育家、语文教学改革一线的中学老师、各省市的教育出版社负责人、各地的语文刊物的主编几百人齐聚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我报到后,马上就分到一个标间,进门不一会,又来了一位中年人,非常礼貌地问我贵姓,我自报叫李培永。他立即上前双手紧握我的手说,“你好!你就是李培永呀!我是上海《语文学习》的范守纲。模范的范,遵守的守,语文教学大纲的纲。我就是模范遵守语文教学大纲的范守纲。”他不停顿地接着说:“我们九月初已经通过书信联系过了,没有想到大会把我们两人分到一起住了!太好了!我原来还想开完会后去武汉华师一附中找你呢!”我一听他快速说完之后,非常高兴,非常感谢他约我写稿!

    范守纲主编九月初给我来信说,他们已经决定发表我的学生写的课外练笔文《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希望我继续提供学生的优秀作文。

    他放下行李后说:“我们两个住在一起太好了,我先去找其他人谈事,晚上回来好好聊聊打算找你约稿的事。”

    当天晚上,他忙得十一点左右才回来。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开始聊天。他先说约稿的事,觉得《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一文已经广为传播,现在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可不可以再找一篇优秀作文,你也写一篇评论文章,发在明年《语文学习》第一期。你我这几天有时间再研究一下选文和评论文章怎么写。(1985年《语文学习》第一期发表了学生王江的优秀作文《夏夜纳凉小记》和我的评论文章《反弹琵琶出新意》)

然后,他说这几天你跟着我去结识一些新朋友,以后多与他们联系,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他先后介绍我认识了魏书生、徐振维、钱梦龙等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这次到上海,是我们第二次见面。

4月6日晚饭后,我与沙市三中王昌明、公安县一中史少典如约登门拜访范守纲老师。

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其间,谈到语文教学说写训练问题时,他给我们看了叶圣陶老先生1982年1月25日的回信。我认真仔细地边读边强记,回到招待所已经十一点多了,立即追记了叶老信中的要点:

作文就是说话,是用笔说话;

说话内容和要求;

作文命题很重要;

作文评改方法要改革;

讲深讲透与精批细改一样,学生吃亏。

如果那时有智能手机该多好啊!但正值年富力强中年的我,强记的这几点,八九不离十。因为这也是叶老语文教育教学的一贯理念。叶老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全面阐释了语文教学说写训练的重要性,说写训练的具体方法。是我进行语文教材改革实验以来须臾不离的指路明灯。

我写初中三年教改实验总结时,专职指导我的汪厚铎老师就说过:“我的意见是总结一下写作试教的做法和体会,我认为试教实验教材以来,作文教学最成功的经验是,教师从“精批细改”的作文堆中爬出来了,学生没有因为老师不批改作文而无写作兴趣。再说,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最有说服力的。”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他们的说话能力密不可分。依据试教总结材料提炼写成的学术论文《敢说·多说·会说》,正是叶老语文教育理论指导的结果。

当此高中语文改革实验起步之时,再读叶老最近写的这些内容,更坚定了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这次游学江南教育先进地区的最大收获。

4月7日,星期一上班时间,我们先到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拜访负责实验教材的教研员姚建庭老师,请他介绍上海试教的经验,然后到上海育才中学参观学习。中午,《语文学习》编辑部热情款待我们,希望我们今后多为《语文学习》写稿、通报信息。

4月8日离沪返汉,乘坐“东方红”客轮逆流而上,扶着客轮栏杆看着大船起航慢慢离开大上海,不禁浮想联翩。

人生境遇真是变化莫测啊!

如果我不是参加人教社的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哪有机会走南闯北开会学习,幸遇那么多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啊!

1979年春节期间,如果我没有在街头偶遇华师一附中校办农场场长王仕良而回母校,没有老校长袁福倾情提携而参加人教社全国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哪有这么多幸运的机会呀!

人生命运的轨迹实在是不可预知,然而,善行福来却是古今一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是必然的。所以我的座右铭是“以诚待人,用心做事”。

恩师刘友三老先生常对我说:“在家不善待宾客,出门方知朋友少”。

人生漫漫长路,真是难以预料何时何地突然遇到多年不见的熟人;或是素未谋面,但相遇一聊,却与自己或自己熟悉的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记不清是哪位哲人说过: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贵人相助;

贵人相助,不如高人指路。

漫漫人生路,总会遇到贵人,就看你们是否有缘。

人生十字路,总有高人指点,就看你的悟性如何。

范守纲就是我学语文教语文人生的贵人和高人,我们有缘在桂林相遇相识,又在上海得到他的指点,即使逆流而上,再遇波折,也一定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附录】《一手抓输入  一手抓输出》

(《语文教学通讯》1986年第九期)

我校学生写作爱好者协会成立三年来,坚持开展课外活动,一手抓输入,通过各种渠道向协会会员输入新信息;一手抓输出,组织协会会员参加报刊征文活动,争取多发表优秀作文。

众所周知,“输入”和“输出”是计算机工作的两个基本的程序,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学生写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将他们积累的知识和生活,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向外输出。即使是写作爱好者,如果知识贫乏,生活单调,也无论如何写不出优秀作文来。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抓学生写作课外活动时,特别重视输入新信息。

输入新信息,要对准学生的兴奋点。所谓兴奋点,就是学生最关心的人和事。开展活动对准了兴奋点,输入信息最有效。我们曾及时邀请有关电影的编剧给协会会员作辅导报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使他们初步了解了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对利用历史资料进行再创造也增加了一些感性知识。当代中学生的兴奋点,虽然随着社会各种信息的传播经常转移,但是,他们对本地区与自己的兴趣联系最亲切的人和事,却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因此,我们经常邀请本省知名的中青年作家与学生见面或座谈、或讲课。每次活动前,组织学生读作家作品,让他们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集中分类交给作家。作家来校后,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讲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传授治学之道,指导写作方法,有的作家还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讲评。三年来,《人民教育》红烛征文一等奖获得者、中年作家、湖北大学中文系的涂怀呈同志,青年作家董宏猷同志,青年女作家、《五(2)班日志》的作家沈虹光同志、广州部队诗人雷子明同志等先后来我校辅导十三次。

作家和青少年文学爱好者直接见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作激情。如现任校协会主席孙燕认真听取作家辅导,而且按作家们介绍方法自备了随笔本、观察生活本,凡是作家介绍的名著,她都挤时间去读。几年来,她已写了几篇短篇小说,还利用两个暑假写了一部长达五六万字的反映八十年代中学生生活的中篇《正值青春年少时》。她的短篇小说《校园并不平静》已发表在八五年第二期《中学生》,那部中篇深受同学欢迎,被同学们分头抄成两本手抄本在学校流传。为了进一步修改,她还主持召开了一次讨论会,听取同学们的评价和建议。老作家、省作协的田野同志读了该生的习作后,亲自找她谈话给予鼓励,青年作家董宏猷和沈虹光读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输入新信息,要选准学生的敏感点。所谓敏感点,即学生接受信息欲静难抑,能产生强烈的感触的所在。当代中学生,对反映十年浩劫的“伤痕文学”已不再感兴趣,他们憧憬未来,更关注当前各条战线正在进行的改革,各种大型文学期刊中反映贴近时代的作品,最受他们欢迎。在学校图书室的积极支持下,组织协会会员定期借阅文学期刊,开展文学评论,交流读后感,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他们强烈地希望反映中学生自己的生活。如郭威的小说《一个中学生的苦恼》,抓住老师下课拖堂那几分钟,生动地描写了学生的心理活动,抨击了升学率第一的歪风。彭方的散文《我盼望着长大》(见《中学生文苑》86年第五期)则表现了一个中学生的崇高理想。

总而言之,输入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输出更多更好的作文。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在不断的输入输出中才能得到提高。

多层次输出,满足学生的发表欲。青少年好表现自己,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引导得法,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荐送发表学生作文,尽可能体现多层次,扩大发表面。学生的习作,有的向全国有影响的报刊推荐,有的就向地方报刊推荐,三年来,学生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包括全国有影响的报刊,计发表习作一百多篇;协会会刊《楚歌》则是会员发表习作旱涝保收的园地,一般情况下每月出一期,每期至少可发十几篇习作,会员可以人手一册,他们对自己刻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杰作”更为珍惜。

多渠道输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前,为学生的刊物为数甚多,各类征文竞赛也经常组织。我们只要得到信息,便积极主动与有关报刊取得联系,组织会员应征参赛。如八五年参加了《中学生》杂志“文学社团专栏”征文,送稿五篇。今年参加上海《少年文艺》文学社团征文活动,送稿十五篇;并组织会员参加了这些活动,不论作文发表与否,都乐意接受指导老师的意见,独立完成作文之后,不厌其烦地修改誉正,增强了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回顾几年来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课外活动也要实行“三个面向”,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学生写作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既要研究一般中学生学习写作的规律。也要探索少数冒尖学生早成才、快成才的特殊规律。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即为少数学生尽快提高写作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因材施教”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讨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