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当外科医生是否值得?


因为在美国医学界外科医生是挣得最多的,我以此为标题实际上是想问在美国当医生是否划算?我自然很懂申请美国医学院的文书,但是写文书时有点是不能碰的,也是美国社会的隐蔽性不诚实,那就是医生是一个在钱和荣耀上皆能丰收的职业,现在美国真是这样吗?

这是圣路易斯华大的重要新闻,传说了好久的大外科系主任Tim Eberlein的退休决定,最近以医学院院长宣告找到新系主任而意味着转折期的结束。

华大外科是美国乃至全球最为杰出的,系里拥有美国医学院士,外科系的NIH资助也是常年名列全美的第一或第二位,我们希望这系落在放心的人手上。这是传奇外科医生Evarts Graham的系,他在华大实施了全球首例肺切除术。在UCSF和斯坦福崛起前,美国外科医生向往的地方是哈佛,Hopkins和圣路易斯华大。因为中国胸外先驱吴英恺受训于这里,圣路易斯华大也直接促进了中国胸外科学科的诞生。

医学院院长是个十分刻苦的人,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岳父曾经请求他多花些时间在岳父的女儿身上。现任院长与高高在上的前任很不同,他的每封全院性的邮件都是十分详细的,可以肯定是他亲自写的,这也给我们有机会了解新任外科主任的背景。

华大外科应该是找到了一位优秀的领军人物,一位自己都拥有两个RO1的十分难得的Surgeon Scientist, 他的水准还使他的实验室能够发表PNAS论文。从广泛的报道看,似乎显示他的手术技术也很不错。他也有太太和家庭,这在美国学术界十分重要。

他就是马里兰大学的外科副主任John Ackerman Olson, 还是一位圣路易斯华大外科的毕业生,专业是甲状旁腺外科和激素分子生物学。具体来说属于我们在国内知道的与裘法祖同行的普通外科专业,因为他涉及甲状腺、甲状旁腺和乳腺。似乎是一个密西根的美国大男孩,姓氏是德国和英国混合。如果是犹太人,我也不奇怪,尤其他能坚持这么久的漫长的痛苦的训练,没有相当的家庭背景肯定达不到。

我预估他现在大概60岁左右,他真正独立做外科医生和助理教授时己经近40岁了,如此长时间的训练是否值得?MD/PhD项目为NIH资助的,所以无需支付学费。华大因为同时拥有自己的和NIH资助的,所以华大的这个项目是全美规模最大的。美国在实施MD/PhD连读项目时, MIT知名教授就抨击这是浪费人生的教育计划。那帮MIT的家伙是29岁就顶天立地独立当教授,巴尔的摩在37岁就因发现逆转录酶获得诺贝尔奖,华裔第二代张锋也是这级别。美国现在还是这样的冒险家的乐园,阿肯森以前感概的那些嫩得象追过他女儿的年轻科学家还大有人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华大系主任们拥有的慧眼识才的能力。

我们回来说华大的新任外科主任。就当他从密西根大学本科毕业时是22岁,他优秀没有任何的Gap Year直接去弗罗尼达大学读MD/PhD, 至少7年,很多人是8-9年,所以保守估计他从医学院毕业己经29岁了,一般人都会30出头。这还只是刚刚开始,他在华大外科做了6年的住院和总住院医生,这样他从华大住院毕业是35岁。这是相当保守的估计,很多外科专科受训医生的孩子都可能会打酱油了。他又去纽约Sloan Kettering做了二年的专科,他去杜克独立做医生和教授时应该己经37-40岁了。

他是十分幸运的,绝大多数拥有独立组建实验室能力的人至少要做5年的博士后。他在杜克的时间是从2000-2012年,12年做到副教授被马里兰挖去做外科专科主任和大外科副主任。注意52岁还是副教授,这是美国杰出Surgeon Scientist的标配,投身这个领域的人需要有点思想准备。

John Olson在九十年代初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在华大外科,也应该就在我们的楼栋出入,肯定见过面熟。他现在己经发展成为栋梁之才,他也说自己很高兴与太太完成循环重返圣路易斯。他很有可能就是中西部的密西根人,这里也是他的故乡,应该是Coming home!

人生是需要有所创造的,而创造期受一定时限的影响,这是我们在科学史上经常见到的现象。你的创造力的黄金期如果都是在受训阶段度过的,这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浪费。这也是我部分同意MIT教授炮轰美国MD/PhD计划的原因。至于你硬要跟我争什么医生需要献身精神,这我是不买账的。在我看来,任何职业要想做得好都需要非常努力。

我的观点是你如何热爱科学就去读PhD, 完成博士后做教授,如果不行就去公司或政府部门,华大免疫学博士毕业不做博后去湾区公司也是年薪十万。如果要当医生直接拿MD就行,发现自己对科学感兴趣可以进实验室再学,诺贝尔奖得主Roderick MacKinnon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话又要说回来,35岁博士后做完没有好工作的PhD多的是,PhD又被戏称为Pizza Hut Deliver。

只是现在华大这地方临床科室做拥有实验室的教授几乎都要MD/PhD了,完全是水涨船高,当然我不是说只有MD的人就走不通这条路。我与即将退休的肾科教授聊天,他说现在科学之复杂使他们当年只有MD学位的人很难做科学了,完全竞争不过PhD们。他告诉我,在有些美国大学因为Physician Scientist奇缺,又需要医学研究,己经出现有些临床科系的主任是PhD出身的人担任了。

也有不少这样的人生选择,拿到MD/PhD之后,完全不走住院医这条路,直接去做博士后,与我们合作的一位韩裔就是这样的。他们拥有的MD学位使他们以后更懂得疾病机理,反正MD/PhD是免学费的。

John Olson医生现在做华大的大外科主任估计的年薪至少五十万美元,但是你如果知道他是怎么达到这一步的,你恐怕不会走他的路。

我作为教育咨询师总会有家长对我报有期望,那就是希望我动员他们的孩子学医,但是我往往是不能让父母如愿的。我的实践告诉我,美国最聪明的高中和大学生学医的很少,我说出这句符合事实的话,又会伤那些家里孩子正在医学道路上的家长们的心。当然美国最聪明的孩子不学医,这只是我看到的现象,样本量还不小,无关道德评判。

还是那句话,只有感兴趣才学医或寻求其他任何职业。如果仅从钱来考量,学医十分不划算。对于很多领域聪明的孩子,在美国的机会真是太多了。这还不是最优秀的,从22岁每年平均挣10万美元,直到40岁会有多少本金投资人生?

让我们想想那个“衣衫褴褛”植物学家的儿子,2015年才从哈佛毕业,现在自己的公司己经上市了,他老爸感叹美国是什么都可能发生的地方,我祝贺他“梦想成真”。还有那帮斯坦福本科毕业生就挣几十万的家伙们,我邻居的孩子在高中时是立志学医的,结果这家伙进了斯坦福就转向要自己开公司。他们40岁己经可以捐款回馈社会了,你才开始独立的职业人生,所以我很理解前不久自杀的Hopkins外科医生。

在郁金香盛开的季节欣赏圣路易斯华大医学院校园。

今天华大内科的临床病理讨论会,只有临床做的杰出的主治医生才会邀请坐在现场分析疑难病症。应该是大陆移民周家的女儿Amy开始在华大做主治医师和临床教授,估计是82年出生的77级的后代。我见了太多印度人,终于也看到老中了[呲牙]:

To join the CPC live stream:
https://wustl-hipaa.zoom.us/j/91380170884
Click on Open Zoom Meetings

这里分享在我朋友圈后面的三则留言:

这是耶鲁家长的留言:“还不如我本科毕业三年的孩子[冷汗] 这个世界的分配模式的确有蹊跷,当然我不是在抱怨”。

我的朋友拥有斯坦福本科和华大MD俩儿子的老爸的留言。在他以福娃骄傲时,我总是提醒别忘了我们华大的MD,现在俩兄弟竞争时老大似乎为华大医学院挽回了一些颜面:

“老兄这个帐面上的比较,让医生与High Tech里的very top的一群Elite来比是不科学的。不说职业是否受人尊敬,职业是否有Longevity, 医生这个职业只要走起来,就是旱涝保守,而且是愈老愈值钱。而当工程师的,不管是S还是M的,我也见到不少退休前还一直坐Cubicle的。从行业的平均收入上讲,医生仍旧高居第一,不是吗?High Tech的故事都是那些成功了的人士,而大多数创业失败的,没人有兴趣去知道了。我家福娃一周前从Google辞去了APM职位,officially speaking, 算是失业人员。哪一天你老若听到了他的名字,那一定是成功了;否则,收入上他肯定不如他那杜克出来的华大MD老哥。当然,我同意老兄的观点,若对research没有兴趣,MD学位足也!”

身为哈佛妈妈的同济校友的留言:

“很同意你那位有斯坦福本科和华大MD俩儿子的朋友的发言。

任何职业的选择都有利有弊,即使要比较也要在整体层面上比较。另外,我想我们当初进同济的时候并不是看着医生的收入,而是想着毕业后能治病救人。现在我们孩子们大多数的选择我认为主要都是兴趣爱好决定的,收入水平应该是排到了最后。

多年前一天在送孩子们去学校的路上,radio正在讲work to live和live to work ,当时我那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就问我我是哪一种,我回答是work to live。我想我们这些第一代移民更多的是这种选择。可是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没有我们那么多的身份和经济的限制,他们无论是追逐自己纯洁理想也好,实现个人价值也罢,都应该是顺应内心的喜好,选择了Live to work。

实在是不能同意你关于高中和大学最聪明的孩子很少学医的说法。对于那些愿意付出更多努力己经走上或准备走上艰辛而漫长学医之路的人们,我们心里应该充满敬意和感激! 唯有这些人的坚持,我们的健康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我的回复:“那位老爸可能是在福娃失意时说的话,我看见的现象就是聪明孩子很少学医,这只是现象,无关道德评判”。

在这里祝贺我的那位“衣衫褴褛”的哈佛老爸朋友,这是他的留言:“我儿子co-founded 公司APLD,做 block chain虚拟货币,上礼拜上市,今天纳斯达克敲钟仪式。9岁来美国,今年29岁。看来不用衣衫褴褛了????”

现分享我的一篇博文:

美国华裔家长没有必要逼孩子读医学院 (2021-06-28 20:00:13)

这位优秀的美国外科医生在职场上拥有黄金背景,本科和医学院都毕业于哈佛,应该感谢他在纽约当外科医生的父亲的栽培。他后来在美国西海岸的UCSF医学院完成了令人吃惊的八年的外科住院医生训练,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做了二年的小儿外科,一路打拼,现在爬到主持霍普金斯的胎儿外科研究项目的职位。

他大有可能继承外科医生和政治家Ben Carson在霍普金斯的传奇,Carson曾经是霍普金斯的小儿神经外科主任。

这位哈佛人还是拥有NIH的R01研究基金的医生科学家,但是他在42岁的事业上升期,在助理教授阶段,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远没有达到自己事业的高峰,虽然他曾经获得过美国儿科协会以免疫治疗开创人和哈佛前著名外科教授Judith Folkman的名字命名的奖项。他留下一双11岁和10岁的儿女,还有共同从哈佛医学院毕业和完成UCSF住院医训练的太太,她现在是霍普金斯的妇产科医生和副教授。

我的同班同学看到消息后,这样在我的朋友圈留言:

“死者和我一起吃过饭,交流过几次,2娃见过几次,很礼貌很漂亮,太太和我同事,脾气特好,笑声很爽朗,也是哈佛医学院毕业的,他们在医学院相识相爱共同进步,2孩子由2个上海全职保姆照顾,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他们夫妻一个干妇产科,一个干儿科,完全不能顾家,令我担忧,但他们告诉我2个上海保姆很给力,他们比较放心,他们赴霍普金斯医院前征求过我的意见,问在巴尔第摩哪里买房子安全,车程不超过1个小时.... 往事历历在目,太可惜了。他老婆很漂亮的,常规操作比如羊水穿刺 绒毛穿刺等很熟练”。

美国医生并不是令所有人都羡慕的职业,医生的自杀率是普通民众的二倍。因为压力山大以及工作上的便利,医生和护士使用毒品的比例是所有职业里最高的之一。根据《今日美国》的资料:“全美国范围内,多达10万医生、护士、技术员和其他健康从业人员患有毒品成瘾症,他们特别容易涉及到Oxycodone和Fentanyl等麻醉药物的滥用”。

我们没有必要逼自己孩子学医,应该鼓励他们追求自己在各种领域里的兴趣与理想。我们俩孩子都不学医,阿肯森的三孩子中沒人学医,都没有饿死人,生活得很好。逼孩子学医往往是因为华裔对美国这块陌生土地的恐惧,加上对自己孩子的不自信。

很多年前我们对这问题有过争论,因为我看见的大量聪明的华裔孩子不学医,但是从中国医学院毕业而当上美国医生的部分人硬是说美国最聪明的人学医,这是完全与美国事实不符的。没有必要拿些什么统计数据去为自己圆场,那纯粹是老中在美国学医后的得意之辞。

我见到有些孩子的性格完全不适合当医生,但是他们的父亲逼着孩子连续申请三年的医学院。美国人又不是傻子,一眼就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特征,当然连续三年拒绝他的医学院申请。我鼓励有兴趣和野心的学生学医,尤其从事医学研究,好几位我辅导的学生去读了医学院,今年就有。但是世界因为个体差异而精彩,很多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对我来说,学过医而不做医生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任何人的人生几乎都无从设计。

我当时被人嘲笑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曾经告诉过他们,我是实现了美国梦的人,我酸你们什么?

既然说到酸,我就再说点酸的话,大家看到哪个职业团体最喜欢办全美范围的聚会?就是医生团体。让我们看到他们苦尽甘来的美好生活,我是为所有人生活好而高兴的。但是我们很少看到老中的计算机专家或者企业界人士每年都聚会联欢,因为他们的工作不稳定,现在挣到的辛苦钱不能保证未来,可能还需要为明年的工作发愁。人生往往是未知的东西才最令人憧憬,很多有野心的人不喜欢20几岁就看到尽头的人生。

从这点看医生确实是旱涝保收的职业,这要感谢美国医生职业组织的游说能力,他们的辩解词是医生是关乎人民生命的职业,所以必须为了高质量而严格控制人数。

实际上美国应该大规模地扩招医学院的学生人数,美国完全有能力大批量地产出高质量的医学生,成倍地增加是完全沒有问题的。

我们圣路易斯华大医学院的人数每年只有151, 而本科生的人数每年1899。华大医学院的教授Faculty的人数高达2629人, 占了所有华大Faculty的2629/4151=63%,也就是说,医学院Faculty的数量比整个华大非医学院的Faculty人数的总和还多。以此可以看出美国对与人的生命相关领域的重视,在美国很多事情是以钱来说话的,医学院的总体收入在整个华大范围内肯定超过了63%。

这些数据转化成的现实是,文理学院的教授们的教学任务很重,医学院教授的教学任务很轻。绝大多数医学院教授的主要精力是用在从事研究、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医疗上,教书不是他们的主业,这几乎是全美的顶尖医学院的普遍现象。美国医学院完全有足够的能力使华大这样的医学院变成每年招500人,增加3倍左右,照样能保证质量。美国这么杰出的医学院人为限制不培养人,弄得想当医生的美国人去加勒比海的岛国读医学院,然后回来做住院医,那里的医学院的病理系可能就几间房的规模。

当然美国医生的培养与产出的瓶颈不完全在医学院,随后的住院医生训练也很重要。

如果医学教育系统能够做出增加产能的改革,立马的变化就是医生工资的下降,这对社会是有好处的。到时候我的那位俩儿子分别读了斯坦福本科和华大MD的老爸,就不会自豪吹牛,他的皮肤科医生儿子比资深计算机专家的老爸挣的还多了。

当然美国是一个重承诺的社会,如果改革, 也应该适当维持现在医学生们在未来的高收入,因为美国在他们报考医学院前就有过承诺。以后的医学生在申请前则应该理解他们的工资不会那么高,比普通人高一倍就应该满足了。

医生是服务性行业,本身就不应该挣那么多的钱。美国现在有种运动,那就是呼吁降低医学院的学费,NYU和Columbia 已经免费或接近免费,我们华大给予大量的医学生奖学金或助学金。如果社会努力让医学院的学费降很多,他们出去还挣20万,那就说不过去了。

美国医生团体的另一个争辩点是医学超难,需要很聪明的人才能胜任。这个我完全不能认同,开阑尾的外科医生不需要太聪明,遵循孩子打疫苗时间表的儿科医生也是。我在华大见到的最不聪明的人恰恰是位医学专科的受训人,她是位连溶液都不会配的人,50%的溶液怎么在20亳升里配成7%的溶液,她完全不会。我手把手教过,遇见类似的问题她还是会来再问,幸亏我这人很有耐心。

美国医学生聪明吗?真不见得,在美国从事前沿研究的科学家都很聪明,不聪明不可能生存。普通医生需要中上等的智力就可以了,他们很多工作都是遵循既定的诊疗标准,记往就行了,如果想有所创造还属于违规。

美国医学职业越来越不像以前那么有吸引力了,比我四年前写这方面的文章时还不如。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位去世的哈佛人,他从医学院毕业后做了十年的外科住院医和专科训练。如果将他的本科和医学院加起来,他共有18年的求学路。他只在哈佛本科和哈佛医学院之间隔过一年,应该属于基本上没有耽误的人,直到37岁才见天日,那时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这是折磨人的节奏,完全沒有必要。

人的一生长期处于受训阶段是十分痛苦的,任何职业都不应该训练这么长的时间。

他去世时42岁还只是个助理教授,他在哈佛的优秀同学做科学的早就是誉满全球的正教授了,在华尔街成功的同学成为千万富翁应该不少,希望他不会这样横向比较,那是会诱发抑郁症的。我们抗拒抑郁的方式是多跟自己比较,不要与别人比,自己有进步就应该高兴。

我有朋友的孩子从美国一流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毕业,他的同班同学毕业出去就每年挣10万美元,他则去读医学院,然后做外科住院医生。从本科毕业算起,同班同学已经10年挣到百万美元的收入,同学们的钱在股市里提前翻翻。他如果沒有父母的支持还会背上50-70万美元的医学院贷款,利滚利到50岁才能还清,纯粹从经济上讲都是赔本的买卖,幸好他还是挣钱多的外科。

 

雪狗2014 发表评论于
看来不是名校 也可以做的很好。
务实小民 发表评论于
人生是需要有所创造的,而创造期受一定时限的影响,这是我们在科学史上经常见到的现象。你的创造力的黄金期如果都是在受训阶段度过的,这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浪费。这也是我部分同意MIT教授炮轰美国MD/PhD计划的原因。-----我作为外行都感觉不划算。 但是架不住女儿立志要做医生,多少辛苦也愿意。 别的父母可能很开心,我这个人很庸俗狭隘,没有多少开心,感到很遗憾!
雾蒙蒙雨霏霏 发表评论于
Elon Musk 说过在美国,除了学医,其他专业其实都没有必要读大学。
居北飞雁 发表评论于
好在西方国家学医毕业后,可以去做其他工作,例如行政部门,研究部门也可以有机会。做检验科,病理科,放射科工作也不会接触病人。其实在西方国家做私人医生真正累人。当然医院里其它科都不轻松,需要情商高,智商高。不然连护士们都对付不了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学医要背诵的东西太多,不咋需要开创性思维,非常聪明的娃受不了的。
西湖长老 发表评论于
打个大家容易理解的比方: 最聪明的华人孩子很少去读哈佛耶鲁。我们可不可以说读哈佛耶鲁的华人孩子基本上不是最聪明的。
西湖长老 发表评论于
如果你把最聪明的高中生或大学生定义top 2%,那么每年毕业的最聪明学生数量远远多于每年医学院的招生数量。所以“最聪明的学生学医的很少”这句话是真的。但如果大学毕业GPA没进入top 2%,同时MCAT成绩也没有进入top 2%,基本上没希望被医学院录取。换句话说,只有最聪明的大学生才会学医。
玉涵 发表评论于
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我先生出国前是医生,现在医学院教书, 我是护士。他的同学在美国大多数当了医生。但我先生坚决反对女儿当医生,让对医感兴趣的女儿当了NP.现在28岁的女儿已结婚生子。我想如果女儿学医,我还不知道哪年做外婆呢?还好俩儿子对医不感兴趣,要学工程。接触了好多医生,发现医生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我身边的华人家庭也是都推自己的孩子学医,其中甘苦自知。
老歌好听 发表评论于
很多人是做自己喜欢的,而不是总在计较花划不划算
portfolio 发表评论于
美国99.9%的医生不懂装懂,所以,连最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也治不了。

雨夫子 发表评论于
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太偏颇,没有理解医生对职业的追求,就是在计算经济账。。。不能同意。。。
ahhhh 发表评论于
光为了钱,干啥都不值得。当医生的,还得有颗悬壶济世的心。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外科医生也是分类的,如果考虑钱的问题,只有神经外科与心脏外科能挣到钱,其他的就差很多。
神经外科医生实习期满后年薪起薪可以有七十万,少一些在四十万左右,最终一般在两百万,往往在四十岁左右。这是不止一个医生朋友告诉我的,因为当时小小老大立志要当神经外科手术师。
但孩子们在医学院还是会改变的,毕竟年龄也开始成熟,考虑个人生活,外科医生的问题是手术时间往往很长,动辄五六个七八个小时,没有自己的生活,因此医学院的孩子如今不愿意学外科。这一代孩子毕竟选择很多,也不在乎钱,因为不缺钱。
而且外科手术的大多数很快会被AI替代,5G普及后远程手术会是很普通的事情,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外科医生。
这事情上还有个关于医生的基本问题,就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和理解问题,所以一般说法是医生其实是关于与病人的关系的问题,这在医学院也是要专门训练的。
偏偏外科手术师对于与病人的关系是最低的,甚至可以完全不与病人接触都是可能的,这就让外科医生这个行业有可能最先比AI取代。
bia 发表评论于
美国最聪明的高中和大学生学医的很少,我说出这句符合事实的话,又会伤那些家里孩子正在医学道路上的家长们的心。当然美国最聪明的孩子不学医,这只是我看到的现象,样本量还不小,无关道德评判。
================================
那是因为聪明学生的思维太活跃,不容易和老医生磨合,另一方面临床不允许别出心裁创新,不按部就班跟手册做,容易闯祸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owwoman' 的评论 : 总溶液是20ml,50%/7%=稀释倍数。
cowwoman 发表评论于
这个是加122.8毫升水吗?
--------------------
50%的溶液怎么在20亳升里配成7%的溶液
BananaeEggs 发表评论于
學醫最好是自身有一股熱忱興趣(passion),若是為了收入或是社會地位,由於投資大又非興趣所在,即使當上醫生,精神上無法取得回報,整天繃著一張苦瓜臉,好像誰欠他什麼似的。此外,若以下棋做比喻,對手是病菌或是外來的侵犯,自己是用自身免疫系統去抵制消滅入侵外力,現在用電腦程序來下棋,都可以羸人類了,將來醫師的記憶,經驗,判斷(process of elimination),也會被電腦取代,內科醫生必首當其衝,外科還需要些時日,才能將手術自動化。
一家三口 发表评论于
如果算经济账,应该这样:拿所有外科医生和所有开公司或做IT的lifetime
去比,而不是拿外科医生跟少数更成功人士在短时间内去比。
梅华书香 发表评论于
好文分享了,祝周末愉快哦!!
二胡一刀 发表评论于
美国的整个医疗方面体系的确需要大的改变,从教育到执业到保险,都有不少问题。比如外科医生,主要就是个手艺活,不需要那么复杂费时的教育培训过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