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折戟沉沙铁未销(九一三事件解密) 八.真相的探索5

5. 飞机在温都尔汗迫降是因为没有油了吗?

九一三事件后,官方说法一直是256号专机在温都尔汗迫降的原因是油量不够,不能继续飞行。事件发生后不久,空军参谋长梁璞就推断说:按规定三叉戟飞机满载油量为22吨,续航能力5小时(其中包括1个小时的保留油量),平均每小时耗油4.5吨。但9月12日傍晚256号三叉戟飞往北戴河时,加油15吨。从北京飞山海关,半个小时略多,用油2.5吨,这时油箱中有油12.5吨。13日凌晨256号从北戴河仓皇起飞时,没来得及加油。从北戴河到温都尔汗约1100公里,飞机出境前在内蒙古的贝尔庙上空原地盘旋了一圈。空中飞行时间1小时53分,加之飞行中一直保持在2500-6500米的中低空,耗油较多,这样飞机上就只剩下2.5吨上下的油了,而这时油箱有一部分油,因为油泵抽不上来,还不能使用。它要继续低空飞行,最多只能飞20多分钟。照此油量,不要说伊尔库茨克飞不到,就是乌兰巴托也飞不到。在此情况下,飞行员只有野外迫降,别无选择。(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中国青年出版杜2001年版,第258页、第277页)。1972年5月,以空军司令部军训部第二部长王海为首的中国空军专家组也做出了同样的结论:”我们认为,当时256号飞机之所以要在温都尔汗实施野外迫降,主要原因是因为该机油料不够。”(王海:《我的战斗生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34页)

由于没有直接证据来证明,以上分析观点只是一种推断,因此长期以来存在很多争议。要使以上推断从逻辑上无懈可击,需要证明两点:

  1. 飞机从山海关起飞时只有12.5吨油(即山海关机场完全没有加上油);
  2. 事件当晚,256号专机的耗油量大致上是每小时4.5吨;

那么这两点是否成立呢?先看第二点。按照256号专机,即英国霍克公司生产的三叉戟1E型客机使用说明,在飞行高度为3万英尺(9100米)、飞行速度937公里/小时的标准巡航条件下,飞机油耗约为4.5吨/小时。那么九一三事件当晚,飞行情况是否符合标准巡航条件呢?从后来掌握的情况看,至少有三个方面和标准巡航条件是有差异的:

  1. 飞行速度。三叉戟不论是在中国还是蒙古境内都没有达到标准巡航速度,实际飞行速度仅为570-580公里/小时,比标准巡航速度低了近40%。在同样的飞行高度下,速度低意味着推力低,而推力低则意味着油耗低。
  2. 负载重量。按照维基百科给出的性能说明,三叉戟空舱时净重为32吨,额定乘员108名,另有3名飞行员。假设人体重量为70公斤,则三叉戟载客飞机的标准重量是39.8吨。九一三事件当晚乘员仅9名,实际飞行重量为32.6吨,比标准重量轻了18%。如果当时油没有加满(官方说法仅12.5吨),比最大油量22.5吨少了近一半),整机就比标准重量轻40%以上,相应的油耗也会大幅度降低。(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wker_Siddeley_Trident)
  3. 飞行高度。飞机全程飞行时间约115分钟,其中国内飞行83分钟基本是标准高度,进入蒙古后的32分钟为躲避地面雷达,实际飞行高度约3公里。由于低空空气密度更大,这部分飞行会增加油耗,但由于时间不长,不会对整体油耗产生根本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当时的实际油耗很可能低于4.5吨/小时。在没有油的情况下飞行员还有一个办法,即关闭三台发动机的其中一台或两台,仅靠一台发动机就足以维持飞机低速巡航。而根据前文中蒙古政府的事件调查报告,失事时飞机发动机仍然在全速运行,并没有任何关闭发动机节省燃油的迹象。

如果看第一点,则问题更大。三叉戟从北京起飞的时候加油15吨,飞到北戴河后油箱存量约12.5吨,这个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问题是在山海关机场有没有加上油。据当事人回忆,9月12日晚8点15分,三叉戟降落在山海关机场。林立果等乘员下机后,潘景寅安排机械师李平把油加到17吨,李平反馈说山海关机场油车的油嘴和三叉戟的油箱不配套,不能用压力加油,只能让机械师爬到机翼上,用比较慢的重力法加油。潘景寅就没有坚持,说第二天早晨再说。

安排好机组人员回房间休息,潘景寅却没有回房间,一直待在李海彬房间兼调度室。23点54分,潘景寅接到北京保密机打来的电话。放下电话,潘景寅就让李海彬要两个油车加油。根据山海关机场调度室的值班记录,23时55分,空34师西郊机场调度室主任李海彬打电话给场站调度室,要两台加油车给256号飞机加油。23时56分,场站调度室告知外场,两台加油车加油,化验员也到场。(《粉碎林彪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三)》,页78)山海关场站副参谋长李仁杰回忆:”场站的油车最大的能装8吨油,那天晚上是两个4吨油的油车,三五分钟就能到位。”

由于压力加油不行,两辆油车就开始重力加油。机械师李平和张延奎一两分钟后也上了256号专机右翼,各负责一辆油车。按照李仁杰的说法,一辆油车半个小时可以加满4吨油。从李海彬23点55分要油车到零点22分林彪座驾红旗车赶到机场有27分钟时间,有效加油时间约有20分钟,又是两辆油车同时作业,4.5吨油应该加的差不多了。潘景寅当时应该也是这么想的,在要完油车20分钟后,说了一句”油加的差不多了,我去看看”,就从李海彬房间出来,去了停机坪(舒云《“9·13事件”十大谜团》)。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当时到底有没有加上油呢?时任山海关场站参谋长的佟玉春说:”当时有人说没加上油,也有人说加上油了。”这个情况很滑稽,因为山海关机场的油车和油库有严格的加油和库存登记记录,怎么能随口乱说呢?(舒云《“9·13事件”十大谜团》)山海关机场的油量记录如果公布出来,就是无可置疑的证据。这个唾手可得的证据居然从未公布,不能不让人怀疑有做贼心虚之嫌。有意思的是,三叉戟迫降的原因是因为油量不足的说法可能是来自毛泽东本人。根据汪东兴的回忆,毛泽东听到飞机坠毁的消息,第一反应是问:”这个消息可靠不可靠?为什么一定要在空地上坠下来?是不是没有油了?还是把飞机场看错了?”(汪东兴 《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11-212页)飞机场看错解释不通,那顺着毛的意思,自然就是没有油了。最高领袖既然开了金口,后来不论是空军参谋长梁璞、负责调查失事原因的王海还是其他人,得出的结论就一致变成”油量不足”了。而山海关机场的正式汇报,也就自然而然变成”没有加上油”了,否则说加上了油,不就变成”配合叛逃”了吗?至于加油和库存记录,既然没人提起,就”懒得再查”啦。以上种种,在滑稽可笑之余,从逻辑上更是站不住脚。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澳大利亚记者彼特•汉纳姆在美国有关方面资助下,费尽曲折,在1993年访问了蒙古、苏联、中国、美国、台湾和香港等六个国家和地区,并将调查结论发表于1994年1月31日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上,引起世界的轰动。在文章中,汉纳姆写道:”飞机坠毁的原因让人费解。中国人声称是飞机油料用尽,扎格沃兹丁(苏联负责调查九一三事件的克格勃头目)深深不以为然。他说苏联的结论是飞机有足够的油料可飞抵苏联城市伊尔库茨克或赤塔。有人认为如果飞机油料用尽,地上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火。”“中国无兴趣重新调查林彪事件。其外交部长被询问到如何评论这一事件时,回答说:‘中国对林彪事件已有一个清晰权威的结论。其他国外道听途说的报告都是没有根据的。’再次调查林的不幸遭遇将会偏离中国以发展经济为先的方向,并能揭露出更多的毛泽东的令人不齿的真相。虽然中国的伟大舵手不再被认为一贯正确,但他仍然极大限度地免于官方的批判。”

空军内部经验丰富的很多老飞行员也认为”油量不足”的说法靠不住。例如时任空军专机师师长时念堂就回忆说:”有人认为因为飞机没有油了,所以才迫降。我可以告诉大家: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根据我们专业飞行人员的测算,结果是:林彪叛逃所乘坐的256号三叉戟飞机,在落地爆炸前,油箱里至少还有2500公斤的存油(根据飞机降落地点的居民反映的情况来看,飞机降落前,还在降落地点的上空原地盘旋了一阵子。如果再加上飞机原地盘旋所耗的油量,那飞机上的存油量将更大)也就是说,飞机刚用了百分之七八十的油料。这个数字,是根据三叉戟飞机的耗油率、飞行的时间、飞行的高度和飞行的速度精密测算出来的。再有,256号三叉戟飞机落地后爆炸的规模,也能证明飞机上的存油量之大。”“这些存油量,还能够供飞机飞行一段时间一段距离。而且,飞机带着大量的存油在非机场地方降落会增加爆炸的危险系数,也是飞行的大忌。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叛逃所乘坐的256号三叉戟飞机,为什么不飞了?为什么要自行落地?”(时念堂,孙焕英 《历史将揭开林彪案件的更深层面》,《民主与法制》2005年第3期)

蒙古政府的官方调查报告结论则直接驳斥了”燃油不足”的说法:飞机坠毁在大范围内引起爆炸和燃烧,爆炸后的燃烧持续了很长时间,这证明事故发生时,该飞机仍然携带足够燃料可以继续飞行。(《关于一架中华人民共和国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坠毁原因的调查报告》,1971年11月20日,余汝信编译)

 

附录:三叉戟1-E飞机性能简介

三叉戟(Trident)是英国霍克公司设计制造的一种窄体式客机,1962年1月首航,1964年正式引入市场。三叉戟最早型号为Trident 1A,九一三事件中林彪座机的型号是1E。三叉戟是全金属机身,配有T型尾翼,在尾部配备三台Rolls-Royce Spey发动机。三叉戟是亚音速客机中速度最快的客机之一,巡航速度可以达到0.9马赫。从三叉戟1C开始,就设计有反推力(Reverse Thrust)装置,作用机制类似汽车的倒档,用于在飞机降落时降低飞机速度(遗憾的是,九一三林彪座机迫降时我们没有看到潘景寅启用反推力装置的任何迹象)。三叉戟还配备当时最先进的自动盲降系统,可以实现视野为零时的自动降落。事实上,三叉戟在1965年6月10日实现了民航客机史上首次自动降落,并在1966年11月4日实现了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盲降。三叉戟的先进设备还包括飞机的对地位置显示系统,利用先进的多普勒雷达导航系统实时显示对地位置。三叉戟还是第一批配备飞机数据记录仪(俗称”黑匣子”)的飞机,记录仪能够记录飞行的13组参数。

三叉戟1E飞机主要参数表

驾驶舱乘员

3名(飞行员/副驾驶/机械师)

乘客数量

108名

长度

34.98米

翼展

29米

机翼面积

131.5平方米

机翼后略

35度

高度

8.23米

机舱宽度

3.442米

航行净重

32吨

最大起飞重量

58吨

巡航速度

937公里/小时(在3万英尺高度)

最远飞行距离

3500公里

油箱容量

2.47万升 (5440加仑)

最大飞行高度

11公里

发动机

3台劳斯莱斯发动机RB163-25 Mk511-5

推力

3*51千牛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