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餐
很少在外面餐馆吃饭。昨天要跟亲家两口子在一起做点事,中午请他们吃饭。地点由他们来选。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去哪里。这几年中餐馆变化很大。小城过去的几家不错的中餐馆相继“失踪”。按说那几家餐馆是不会倒闭的,算是老字号,回头客很多。不外乎就两个原因,其一,年纪大做不动,子女又不愿接班;其二,钱挣够,不想做了。其二是明智的做法,钱挣到什么时候算是“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年纪大干不动时再停,估计想花钱也没精力了。这样的话,钱都给谁挣了。一般来说,子女有自己生财的路可走,未必需要家里奉献。尤其在欧洲,孩子大了都希望独立,不再依赖父母。
亲家母是个有主张的热心人,提议我们就去附近一家中餐馆,不过那家餐馆谁都没去过。那条公路是以前从鲁汶到布鲁塞尔的老路,修高速公路后,一般再去布鲁塞尔都不从那边走。除非是上下班堵车,才会绕到那边。
从外面看,小餐馆满有特点。在蓝天映衬下,典型的欧式风格和中国特色的门脸,中西合璧得很随意。
多雨的冬天,难得能看见这么蓝的晴空,还要配上万里无云。其实前天蒙蒙细雨还在洗刷着这片潮湿的土地。转过来就阴转晴,哭脸变笑脸,人们的心情也开始舒畅。
进门,古香古色,依旧是中西合璧,看上去舒服。
看样子像是自助餐。类似餐馆目前比较流行,大家都省事。最大优点就是不用干坐在那里等着。
据说是先上汤,人家给端来。在等候的间隙,四下看看。见墙壁上挂着镜框像是古诗之类的文字。走过去,发现不是诗词,而是孟子的一段话。细读。才知道原来我是多么的不学无术。天时地利人和加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来是在一起的。可见多么无知。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古人,也有称圣人的。千年前就这么警句一家伙,实在觉得在他们面前,五体投地并不失大雅。而是一种敬畏。透彻而入骨,前车之鉴。所以自古多有明白者攻心。为的是人和。和谐,最大的就是人和。别的好像都不该太重要。
以前讨论佛教时,说起”缘“。佛教与缘,与缘的道理很多。那时有一位大姐跟我说,她问叶曼女士,学佛的人是不是不可以离婚。回答是,不是不可以离婚,而是不可以攀缘。由此我开始琢磨,缘到底是怎么回事。总有一种难以说清楚的感觉。随缘、顺缘。好像没太大区别,可是细想,又觉得不完全一样。笨嘴拙舌的,用语言一时找到不合适的解释。
也有一种好奇,究竟缘有多少种。因为好像因缘而起的说法很多,到底何为缘。无知的我在网上搜了那么一下,不想太深入下去,因为这类探究该是很深奥的吧,敲进:缘有多少种。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复制过来:
没懂。可能是我太笨了,没有慧根吧。好像是一句句口号串联在一起,可以振臂高呼的。说了半天,佛是什么,缘又是什么。对于门外汉来说,这段文字可能信佛的人明白,估计真明白的也不用看这段文字了。还是不死心,继续找找看。
一种 万万千千 ,其实只包含在一种里 即 “心缘…”
这句虽然简单,感觉很有点内涵。“心缘”。心理学上来了。记得最初接触佛教时,提到“心魔”。即一切幻化皆出自心魔。那么何为幻化,要是细说可能该是论文的题材。简单点,不可能涵盖,大意吧。一切苦恼皆产自内心,喜乐也同样。关键是心态。乐观的人看问题总是喜欢从积极的一面去认识。悲观的人,却容易从负面多些的角度认识。所以,有时同样一件事,每个人得出的结论却不一样。
所以我说,心缘有内涵,也是我这样觉得,是我心的感悟。 其实上面引用的第一段话,也可以很简单一句概括,那就是善缘。善就是佛。
还是没解决缘的问题。猛然间想起,一位老者曾经跟我说到缘,记得他说:
缘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三缺一就不是缘。其实在寻找缘时,还看见很多人的不同解释,没一一搬来,再多说可能就有迷信的嫌疑。
汤端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