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之恋》连载之四十九:第二十四章 一地相思 (下)

《宋城之恋》由作家出版社在中国发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谭晓清办的舞蹈学校,在许母大力的支持下终于开张了。

这家舞蹈学校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龄前后的孩子们。由于学校的地理位置极佳,收费又非常合理,前来报名的孩子们一时络绎不绝。

对谭晓清来说,孩子们多了是好事也是坏事。由于平时她在公司里的事情太忙,根本没时间顾及舞蹈学校的运营。谭晓清只好在学校草建开业后不久,就把它委托给自己的一位闺蜜全权打理。

谭晓清的这位闺蜜,原是她在上海舞蹈学校的同学。前两年,她嫁了一位大叔级的款爷。两人曾经指天戳地地发誓相爱,刚开始倒也非常甜蜜幸福。闺蜜很快就给大叔生了个儿子,过着锦衣玉食的贵妇般的生活。这一段当年在校园里口耳相传的佳话,颇象是一个加长版的韩剧爱情片,着实羡刹了无数人。

只可惜,没过多久,两个人的生活就变得一地鸡毛,使得如漆似胶的感情,如镜花水月、名存实亡。不久,那位大叔干脆找了个更年轻的小三,让原本风光无限的婚姻彻底地化成了一滩狗血。两人离婚后,这位闺蜜分得了一笔钱财,就自己带着儿子过,所以她平时有的是大把的时间。她非常乐意帮忙管理这家舞蹈学校。因为对她来说,这不仅给自己找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儿做,而且还能方便自己的健身。说到底,毕竟大家以前都是学跳舞出身的,对这一行很有感情。

至于舞蹈学校里的老师们,绝大多数都是谭晓清以前在校时认识的师妹和师弟们。他们在课余时间来到这儿,教教小朋友们跳舞,顺便给自己的荷包充充电。

舞蹈学校自开办以来,经意得还算顺利。至于赚不赚钱,谭晓清并不在乎,反正她也没有赚钱的动机,完全是冲着开心而来的。由于来这儿学跳舞的孩子们太多,课程从早到晚都排得满满的,要有不少人手才忙得过来。周末有空时,谭晓清也会过来帮帮场,顺便活动活动筋骨,拉拉韧带,做个一字马,秀个朝天蹬,把以前曾练过的舞蹈动作重新复习一遍。

谭晓清来舞蹈学校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能看到那些灵巧可爱的孩子们。

学校里,有一大群年纪尚小就已经做起了“舞蹈梦”小朋友们。舞蹈学校对她们刚开始的训练,只要求做到形体优美、动作协调,逐渐地去培养身体的柔韧性,让她们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到舞蹈艺术的熏陶。

每当看到这些孩子们手舞足蹈、认真练习的样子,谭晓清就想起刚开始学跳舞的自己。在当下的生活中,看孩子们跳舞是她最开心和放松的时刻。尤其是看到那些学龄前的儿童们,伸出肉嘟嘟的小胳膊和小腿儿,在舞池里像小鸭子似的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老师扭动着身体时,谭晓清的心都要被萌化了。有时候,她也情不自禁地会想:什么时候才能和许新有自己的孩子呀。

在课程之间,只要谭晓清出现,那些师妹和师弟们时常会围过来和她聊天。一般说来,小师弟们倒还显得拘谨,而小师妹们则很放得开。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都听说了谭晓清和许新的故事。那些小师妹们,除了对许新的下落表示关切外,还常会问谭晓清这样一个问题:许新还有个弟弟吗?

在嘉华里,谭晓清所领衔的清新时尚产品的研制进展顺利。根据年轻人对时尚首饰的喜好,清新轻奢饰品首轮将推出的饰品包括有:发夹、项链、手链、胸针、耳坠、手镯、戒指、指环、脚链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如手机挂饰之类的小饰件。

清新时尚产品的设计团队,严格注重原创设计,兼顾大众流行和群体个性,采用高品质的原料和工艺,在价格上低于一线的奢侈品牌,力求让年轻人在购买时不觉得囊中羞涩。

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谭晓清经常提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她给团队灌输的设计理念是:时尚珠宝不是器物,而是传递情感与共鸣的媒介。

产品设计的过程相当繁琐,从选材到定型,中间有无数个环节,每一环都要经过仔细的推敲和研究。谭晓清虽然不是一线的设计人员,可在产品最后定型的过程中,同样感到心力交瘁。她记得以前自己在编舞时,常会在编舞蹈中各处的细节时费尽心机。可没曾想,如今做珠宝设计,却比编舞还好繁琐和费心得多。

好在清新时尚产品的设计团队里,有几名才华出众的年轻设计师。他们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总能找到最合适、最可行的设计方案。在这个设计团队里,谭晓清遇见了当年许新送她的那套手链和胸针的设计者。让谭晓清大感吃惊的是:那款让她如此钟爱、充满优雅和时尚感的饰品,居然是由一位男同胞设计的。这位名叫罗明非的设计者,其实才刚从珠宝设计专业毕业不久。在工作中,他和谭晓清经常对设计最终的定夺上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当产品的设计最后定型后,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向市场推广。嘉华经过研究决定,除了在媒介上投放广告外,还将举办一个大型的新品发布会。发布会将邀请各地的经销商以及其他的合作伙伴们出席,并会请来媒体为新产品的推出造势。象这样大型的对外活动,需要由公关部、市场部、营销部、技术部、财务部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一时间,嘉华的各个部门都不甘落后,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用力挤挤总还能挤得出来。闲暇的时候,谭晓清依然孜孜不倦地研读着有关宋代的史料。

在查阅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后,谭晓清开始着手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其中她最关心的内容,就是北宋王朝在“靖康之变”前后的那段历史。

以前,谭晓清对历史知识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可现在她通过学习,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变得越来越高。她不仅翻阅了大量有关的历史文献,就连《宋史》这样的纪传体通史类的书籍,也都读得津津有味。

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引发了谭晓清诸多的思考。通过广泛的阅读,她逐步弄清了北宋王朝兴衰的来龙去脉,而且对其灭亡的原因进行了理性地分析。

从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起,至公元1127年宋钦宗赵桓被废为庶人,北宋王朝前后总共持续了一百六十八年。在华夏文明史上,北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可是,作为这样一个当时远远地走在世界文明前列的中原王朝,却被一个国家实力远不如自己的、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主的金朝而轻易地灭亡了。这样尴尬的结局,难免会令无数的后人扼腕长叹。

在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在如何评说北宋王朝时显得非常矛盾。一方面,他们赞美北宋在经济和文化上所取得的高度繁荣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他们又贬责北宋在军事和政治上所表现出的羸弱和混乱。由于北宋没能抵御住北方女真族的入侵而亡国,导致了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沦落入女真族之手,使得生活在那里的汉人饱受了外族的摧残和蹂躏。

北宋王朝的灭亡,虽然有其必然性,但也带有相当的偶然性。历史上不少的朝代,因外族入侵而导致的亡国,通常都发生在国家力战而竭之后。北宋王朝的灭亡,却是当国家尚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时,仅因为皇帝落入了入侵者之手而突然发生的。这种在毫无征兆中猝然掉链子的现象,不能不让人质疑北宋的君臣们在女真族大举入侵的关键时刻,出现了集体层面上严重的误判和失误。

对北宋灭亡的原因,后代的史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下所归纳的几点原因,有些虽有落入俗套之嫌,但也确实对北宋的灭亡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

其一,时运不济。北宋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经过了几百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从之前松散的部落联盟,逐步成长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体制。在此时期,全球的气候恰好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导致气温大幅度下降。游牧民族所居住的北方,因为严寒造成了粮食的减产和资源的匮乏,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向南方迁移,想方设法地掠夺和侵占富庶的北宋,使得北宋王朝接二连三地面临了辽朝、西夏、金朝等多个强敌的轮番进攻和骚扰,因此穷于应付。当时北宋的统治者们,由于之前没有经历过残酷战争的洗礼,被眼前繁荣的经济和文化表象所迷惑,缺乏危机意识,导致对战争的准备不足。

其二,军事实力不及。自五代十国之后,中原王朝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个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致使门户大开,华北平原完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在平原上作战,骑兵占有绝对的优势。可由于塞外和西北等出产良马的地区,都没有控制在北宋的手里,使得北宋的军队只能以步兵为主。在战场上,他们完全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即便是打了胜仗也只能击溃入侵之敌,却无法将其全部歼灭。于此相反,北方的女真族,由于长期进行部落与国家之间对土地和资源的争夺,借连年的征战造就出了一支强大的军事武装。同时期的北宋军队,无论在装备和士兵的素质上都相对低下,难以同能征善战的女真族抗衡,因此遭到了金朝高效的国家战争机器的碾压。

其三,政、军体制的缺陷严重。为了避免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发生,北宋从建国初就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这样的做法,虽然有利于加强中央的集权,却过分削夺了武将的兵权。北宋规定,武将平时不得参与士兵的军事训练,只有在执行具体的军事任务时才能带兵。这使得北宋的军队在战时容易出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不利局面。在战场上,北宋又常派文官作为监军,随军督导军队对中央既定战略的执行,这会妨碍武将的临机决断,使其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敌情,从而降低了军队在战斗中的灵活性。同时,北宋实行募兵养兵的政策,每年招募了数量众多的士兵却又疏于训练,使得军队多而不精,不仅耗费了国家大量的军饷,还造成了冗兵、冗费的局面,削弱了国家战争机器的实力。

其四,统治阶层过度腐败。北宋王朝对士绅阶层的待遇十分优厚,皇族、外戚、功臣等后代,在“恩萌法”的庇佑下,生下来就拥有相应的官职和俸禄。朝廷的各级部门因此变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使得人浮于事,大大地增加了国家行政的运作成本。受官员们腐败风气的影响,整个士绅阶层也变得追求奢侈,挥霍无度,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使得贫民百姓的生活不堪重负,因此导致了民怨沸腾,动摇了社会的稳定,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其五,新旧党争不断。北宋王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毁于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统治阶层集体的失误。朋党之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北宋经历了王安石变法和司马光废法两个关键时期,导致了整个统治集团陷入了分裂。从“元丰”到“元祐”,从“元祐”到“绍圣”,从“绍圣”到“元符”,每个时期都充斥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北宋时期的朋党之争持续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对朝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朋党之争使得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剧,君臣之间勾心斗角,朝廷内外纷争不断,国家机器难以正常运转,造成了社会动荡、国力内耗,最终给国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其六,庸臣误国。北宋期间,奸臣和贪官们数不尽数。宋徽宗时期,“北宋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等人受到重用,长期盘踞在统治集团的上层。这些人有的阴险奸诈、谄上媚下、挑拨离间;有的专权擅国、陷害忠良、投降乞和;有的荒淫奢侈、贪赃枉法、横行霸道;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把社会弄得民不聊生。北宋的大臣们,常常废话连篇,空谈误国。他们的奏议,动辄上千言,洋洋洒洒,宏论迭出,可能落到实处的百无一二。元人欧阳玄在《进宋史表》中批评宋朝“声容盛而武备衰,论建多而成効少”,可谓一语中的。

其七,皇帝昏庸。宋徽宗虽然聪慧过人,可在行为上轻佻、放荡。他精通于写诗作画、但并不专于治国之术。在政治上,他重用奸臣;在生活上,他穷奢极欲。宋徽宗在位期间,大兴土木,放任“花石纲”为害东南二十年,民财为之耗尽,害得许多百姓家破人亡。元人郝经曾借诗叹咏说:“万岁山来穷九州,汴堤犹有万人愁。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

联金灭辽,是宋徽宗在位期间操盘主持的一件大事。后人对此曾有多种不同的评说,有人指责联金灭辽是一项错误的战略。其实,这种见解也有肤浅之嫌。即使当时北宋不采用联金灭辽的举措,一样难以逃脱被金朝灭亡的命运。当时的情况是,辽朝军队的主力已经基本被金朝消灭了,无论北宋出兵与否,金朝灭亡辽朝都已成定局。当辽朝被灭亡之后,宋金两朝的国土必然接壤,两朝交恶是迟早的事。其后的历史走向,不会因为宋朝在辽金的冲突中选择中立而发生重大改变。如果宋朝能借联金灭辽之机,先占据燕云之地的话,总比被金朝占据了要好。问题的关键,还是由于宋朝自身的军事实力过于孱弱,遇到的又是金朝这样强大的劲敌。纵使有再好的策略和机遇,也都于事无补。当然,北宋在联金灭辽过程中军事上的糟糕表现,更让金朝感到有机可乘,从而加快了其南侵灭宋的步伐。

可让人叹惋的是,当金朝大举来犯、北宋王朝危在旦夕的时刻,宋徽宗竟然受部分大臣的蛊惑,选择了禅位。这个昏庸的决定,不仅让他丢掉了一个帝王该有的担当,而且使他从此失去了权力和自由,以致成为他人手中的玩物,最后竟落到被女真人诱俘、直至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当宋徽宗被女真人押解着,一路蜿蜒北上时,他一定对自己当初的禅位追悔莫及。不然的话,以他的聪慧劲儿,如果一直大权在握,应该不会让自己落入女真人的手中。在后来漫长的悲苦日子里,支撑宋徽宗活下来的原因无非有两个:其一,南宋的江山还在他的儿子宋高宗赵构的手里。在他的内心深处,或许存有一线期盼:有朝一日,自己能被儿子迎奉回江南。其二,他的宗室子孙们,虽然多数都遭到了金朝皇室的霸占,这对曾经贵为北宋皇帝的他来说,这当然是一种耻辱,可这样也让他的宗室子孙们因此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最后变成了金朝皇室的一部分。在那种生不如死的境遇里,或许也只能这么想才会有活下来的勇气。

宋钦宗更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虽然他继位后能忧勤恭俭、殚精竭虑,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可是他执政时在用人和策略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失误。这表现在对他金朝入侵的严峻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地备战,而只是一厢情愿地想同金朝议和。

在做皇帝的一年多时间里,宋钦宗走马灯似地拜罢了二十几位宰执大臣。如此频繁的换人反映出他的投机心理,而这必将导致朝廷政策在执行上的不连贯性。宋钦宗在位时,对不少拯救危局的关键之策不予采纳,反而准允多个严重的误国之谋。比如,当金军第二次南下时,包括种师道在内的多位大臣曾向他建议,要他暂时撤出东京,避开金军的锋芒。然而,由于种种的原因,宋钦宗始终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以致后来自食苦果,及至被俘亡国时才追悔莫及。

尤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宋钦宗作为一国之君,竟没有及早地把皇室的成员分散到外地。在金军到达东京之前,宋徽宗想再次外出避祸,却遭到了他暗中阻拦。以致当东京被金军攻陷后,整个皇室的成员被金朝一网打尽。若不是康王赵构因先前出使金朝而侥幸逃脱,匆匆建立起了南宋,并守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的话,那么因北宋亡国而给中原汉人带来的危机将会更加严重。

对于如何评价宋钦宗这个皇帝,南宋时臣子李纲与宋高宗赵构曾经有过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李纲在《建炎进退志》中记载说:“上曰:渊圣(宋钦宗)勤于政事,省览章奏,有至终夜不寝,而卒有播迁之祸,何也?余奏曰:渊圣在东宫十馀年,令德闻于天下。及即大位,忧勤恭俭,虽古之贤主,无以远过。适当国步艰难之时,勤俭有馀,而英明不足,不能分别忠邪,群言纷至,为小人所惑,故卒误大事。人主之职,但能知人而任之,近君子而远小人,虽不亲细故,而大功可成。不然,虽衡古程书,卫士传餐,亦无益也。”

李纲对宋钦宗的这段针砭其实切中要害。宋钦宗本人是个忧勤恭俭之主,在国运平稳时,或许能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守成之君。然而,在国运艰难的战乱时期,作为国君最重要的必须有英明的决策,能够知人善任。否则的说,只会误国害民。

《宋史》中在评价宋钦宗时说:“帝在东宫,不见失德。及其践阼,声技音乐一无所好。靖康初政,能正王黼、朱勔等罪而窜殛之,故金人闻帝内禅,将有卷甲北旆之意矣。惜其乱势已成,不可救药,君臣相视,又不能同力协谋,以济斯难,惴惴然讲和之不暇。卒致父子沦胥,社稷芜茀。帝至于是,盖亦巽懦而不知义者欤!享国日浅,而受祸至深,考其所自,真可悼也夫!真可悼也夫!”

当然,如果根据当年的历史状况实事求是地去分析,宋徽宗和宋钦宗所犯下的失误并非是完全没有原因的。首先,两人所接手的江山都是从祖辈上传下来的,因此他们对外族新生政权的威胁理解不深,对战争的残酷性估计不足。再加上在宋朝的眼里,金朝是个经济和文化都非常落后的国家。在同金朝交往的初期,北宋的君臣们对女真族存有很大的偏见,以为他们只是落后和野蛮之邦。这种偏见会造成歧视,歧视会导致仇恨,仇恨必将引发战争。宋金两朝起初是同盟,后来金朝突然翻脸,对宋朝拔刀相向,对这种变化北宋的君臣们没有足够的准备。

尽管如此,宋徽宗和宋钦宗的失误所造成的后果却是非常严重的。北宋王朝不仅因“靖康之变”而亡国,还导致淮河以北的中原大地自此烽火连天,汉民族因此遭受了严重的灾难,这给汉文明的历史划上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不过,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北宋的改朝换代以及金朝由此而入主中原,其实只是华夏文明史上一次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华夏历史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金朝本身的发展来看,“靖康之变”使得金宋两朝自此势不两立。金朝在灭亡了辽朝和北宋后,由于吞并了两朝大量的土地而膨胀过快,造成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民族等问题都变得非常严重。金朝入主中原后,曾在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可随后就因为政治的腐败而国势渐衰。后来,在快速崛起的蒙古和与它势不两立的南宋共同的夹击下,金朝只存在了一百二十年就灭亡了。如此看来,当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灭亡了辽朝后,坚决反对立即同北宋开战是有相当的道理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北宋年间,乃是华夏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曾经涌现出过无数风流人物,用群星璀璨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些风流人物的命运,因为时代的变迁各有不同。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结局,有许多是值得现代人去借鉴的。

在众多的历史风流人物当中,最让谭晓清唏嘘感叹的要数宋徽宗赵佶了。

 赵佶喜好声色,骄奢淫逸。当年,他作为宋神宗的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起初只被封为端王。如果不是因为宋哲宗死时无嗣,本不可能做皇帝的。当商议该立谁为帝时,当朝的宰相章惇坚决反对让赵佶做皇帝。他不顾君臣之礼,在朝上厉声地说:“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应该说,章惇的眼光是够毒辣的。

对于宋徽宗因何丢掉了江山,《宋史》中分析得十分透彻:“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同科,岂得诿诸数哉?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椓丧之馀,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倘若当初宋徽宗没有做皇帝,很可能会以一个书画大家而名垂青史。宋徽宗的书法和绘画都独树一帜,引领时代的风骚。他有不少传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在书法上,他的楷、行、草各体皆佳,所独创的瘦金体,铁画银钩、飘逸瘦挺,个性十分鲜明。在绘画上,他的花鸟画无论从物象意念的营造,写实技法的创作,到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安排,都在华夏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喜爱书画,宋徽宗在位期间曾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借助皇权使宋代的绘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连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也同宋徽宗有直接联系。当宋人张择端完成了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画作后,立刻把它呈给了宋徽宗。宋徽宗见了酷爱此画,用“瘦金体”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一个如此有艺术才华的人物,却不幸被后人评说成一代昏君,实在有点悲催。然而,在帝制时代,皇帝的性格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性格。宋徽宗轻佻、浪漫地对待帝国的统治,终于给北宋王朝带来了万劫不复的灾难,使得繁华兴盛的国家,一朝毁在他和儿子宋钦宗的手里。宋徽宗本人也自食苦果,不仅沦为亡国之君,生活也由天堂变成了地狱。元朝宰相脱脱在撰写《宋史·本纪·徽宗赵佶》时,曾不由地掷笔叹道:“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换作现代的说法就是:卿本佳人,奈何作皇帝呀!

宋徽宗赵佶一生的境遇,与南唐后主李煜十分相似。两人都生得丰姿俊逸、聪慧绝伦,也都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是华夏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两位天才。李煜的词曲意境深邃、神韵天成;词里的那份凄凉悲伤,浓烈得化解不开。赵佶的书法和绘画造诣超凡、独步天下;字迹间的那种挺拔秀丽,无人能超越。两人都是因为意外上位而成为了一国之君的,又都因为不懂治国安邦之道而沦为亡国之主。李煜亲手葬送了南唐;赵佶则祸害了北宋。在国破家亡之后,两个人的遭遇也同样相似,都是在倍受凌辱中苟且偷生,最后又都身死异乡。

赵佶同李煜的命运如此相似,以至后人附会说赵佶是由李煜转世托生而来的。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呢?

原来,当年风华绝代的李煜,在南唐亡国之后,三千里的锦绣江山灰飞烟灭,成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俘虏。他被蔑称为“臣虏”,扣押在东京城内。李煜天性纯孝、宽厚仁义,在赵家天子的淫威下,受尽了屈辱。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李煜的日子变得更加艰难。他心爱的小周后被宋太宗肆意玩弄,常被召去陪酒侍寝。李煜除了暗自抹泪外,别无他法。可即使他选择了逆来顺受,最后还是被宋太宗赐下了混有牵机药的毒酒所鸩杀,悲惨地撒手人寰。

据说李煜之所以被死,是祸起他写的那首千古绝唱《虞美人》。在这首词里,李煜诉说了感怀故国的悲凉心境。其词曰: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关于赵佶是李煜的托生转世,宋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一书中,煞有介事地记载说:在赵佶在出生之前,他的生父宋神宗赵顼有一天去秘书省观赏宫里的藏画。他先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番,然后在一幅南唐宫廷画师所画的李煜画像前,默默伫立良久、不忍离去。对这位丰神俊逸的亡国之君李煜,宋神宗极为心仪:“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在赵佶出生的那个晚上,宋神宗又梦见李煜前来拜访。宾主两人把酒言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随后,赵佶就降生了。书中记载说:“继时徽宗生,所以文彩风流,过李王百倍。”

于是,后人坚信赵佶就是李煜的投胎。而李煜投胎赵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复赵家先人当年对他的欺辱与亡国之恨。机缘巧合,北宋果然亡于赵佶之手。李煜悲惨的宿命,终于在赵家后人的身上以更为悲惨的方式重新演绎了一回。难道人世间真的有因果报应吗?明人尤侗在《良斋杂说》中确言凿凿地说:“李后主亡国,最为可怜,宋徽宗其后身也。”

以史为鉴,对北宋灭亡原因的反思,给了谭晓清诸多的启迪。从那些历史风流人物的命运当中,她学到了儆醒,并对因果轮回产生了敬畏。

随着在嘉华日益地崭露头角,谭晓清常会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夸奖。次数一多,她也难免会有些飘飘然,对自己在工作上取得的进步而自鸣得意。每当这种时候,她往往又很快地清醒过来,告诫自己不能骄盈自满,只有不断地努力方为立身之本。

谭晓清暗自地勉励自己说:要是光讲才华,谁能比得上赵佶呢?可就算你才高八斗如赵佶,只要一招不慎,照样会输得满盘皆空、下场凄惨。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有人说,上海同北京这两座城市的个性完全不同。北京是一座男性化的古都,越沧桑、越成熟,才越有魅力;上海则是一座女性化的新城,越青春、越时尚,才越有资本。大上海独特的灯红酒绿,以及在空气中飘散着的小资情调,就连在霓虹灯下站岗的哨兵,都会因此变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如今的大上海,不仅是人们购物的乐园,而且早就站在了时尚的巅峰。有多少令人眩目的时尚大剧,频繁地在这里上演着。

初夏的一个晚上,在浦东的一家奢华的五星级酒店里,新一代的嘉华珠宝产品盛装首发。在一间大型多功能的会议厅里,伴随着炫彩的灯光秀,清新时尚产品的发布会,在隆重而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

发布会先由陈惠媛代表嘉华公司致欢迎辞。她在致辞中,首先欢迎了到场的嘉宾和媒体代表,并简略地回顾了嘉华公司自创立以来的发展历史。接着,陈惠媛概括地讲述了公司当前的经营发展、产品创新、战略合作等状况。她在讲述中谈到,持续的创新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嘉华始终致力于原创珠宝首饰的设计和制作。此次推出的清新时尚产品,将进一步引领珠宝行业的未来,并会给各级的合作商带来更加广泛的合作机会。

接下来,嘉华市场部、销售部等相关部门的主管们,分别对清新时尚产品的市场推广、营销模式等做了更加详细的讲述。随后,作为清新产品系列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谭晓清,代表公司回答了应邀到场的媒体们的提问。

此前,谭晓清刚被晋升为嘉华市场部的总监,专门负责清新时尚珠宝的品牌形象建设。今晚,她身着一套定制的初夏系列的礼服,淡绿色的一字肩上衣配上一条白色的筒裙,既彰显出职业女性的成熟大方,又带有时尚小女人的清新明艳。在她的胸前,配戴着许新送给她的那枚镶嵌着珍珠的胸针。若是论资排辈起来,这枚胸针可要算是清新产品系列的鼻祖。

当有媒体问到嘉华对清新时尚产品的期望时,谭晓清回答说:“作为热爱时尚的年轻人,谁不想拥有几件时髦的首饰?曾几何时,时尚珠宝的价格居高不下,让不少人感到遥不可及。清新珠宝产品,就是要给珠宝行业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把优雅的时尚带进人们的生活。清新时尚产品,将以卓越的品牌风格、精致的原创设计、高品质的实材以及合理的价格,帮助越来越多的时尚达人充分展示自身的优雅与魅力。”

发布会结束后,还安排有一场高档酒会。在酒店的宴会厅里,来自全球各地的嘉宾们欢聚一堂,共同畅谈和憧憬着清新珠宝产品美好的市场前景。

在商务活动中,酒会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联络和增进合作伙伴之间的感情。为此,主办方会精心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宾主们可以共享一段愉快而欢乐的时光。

宴会厅的四周,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美食。各式珍馐美味、佳肴好酒,应有尽有。

谭晓清的手上端着一杯红酒,在人群中间穿梭应酬着。如今,她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合,可以一边喝着昂贵的红酒,一边同嘉宾们谈笑风声。

在这样的交际酒会中,每个人都抱着各不相同的目的,任何事都有可能成为谈资。在应酬时,你得保持风度,谈吐得体,学会聆听,并随时给人一种专业的风范。只要能做到这些,酒会就能成为你建立人脉和收集信息的好去处。

当然了,你也得懂吃懂喝,适当的掌握一些有关美酒、美食的知识。

比如说红酒吧。懂酒的人常说,美食佳肴其实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只有红酒才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如今,谭晓清早就成了红酒鉴赏的行家。她手中的这杯陈年红酒,酒体的颜色呈暗淡的红褐色,一看便知经过了至少十年以上的沉淀。她浅浅地呷上一口,感觉这个红酒年轻时的紧涩,在经过了沉淀之后而被柔化,使口感变得柔和而丰富。原有的果味,逐渐地转化成了成熟、复杂且带有层次感的味道,象是一种用干果、矿物和香料混合而成的气息,喝在嘴里让人觉得滋味绵长、经久不散。

或许是由于谭晓清只偏爱精神上的享受,对美食这种物质上的满足,她的理解同以前的差别不大。不仅如此,出身平民阶层的她,对在食物上过度的奢侈,有时还会觉得心疼。

比如说撒在糕点上的这些黑色松露吧。谭晓清将一块糕点放起自己的盘里,取下上面的几粒松露,优雅地放入口中细细地品尝着,却只感到了一股泥土的味道。

记得有人在形容美酒时,说是喝了就能听到从远古传来的隆隆鼓声。如果人都这么神经,那是否能说吃了松露,便可闻听自大地发出的低吟浅唱?可此刻,谭晓清最想吃的还是家乡重庆的羊肉蒸笼。人啊,真是一种难以满足的动物。

不知为何,谭晓清一想到羊肉蒸笼,就又回忆起了同许新在一起的日子。

谭晓清禁不住地在心中念叨,要是许新现在也在这儿,看到清新时尚产品的成功,看到跟原来完全不同的自己,那该多好啊?她这么一想,眼里顿时潮湿了。

谭晓清又端起了一杯红酒。今儿晚上,她想好好地放空一回自己。

 

酒会结束后,谭晓清没有乘坐嘉华安排迎送的专车,而是在酒店的门外上了一辆计程车。她不打算直接回家,可也没想好要到哪儿去。

车子漫无目的地开了一阵,谭晓清才终于想好了要去的地方。她喊司机把让车子开过了黄浦江的隧道,一个人在外滩边下了车。她想沿着黄埔江岸走一走,带着微熏的醉,让晚风吹一吹。

夜幕笼罩下的黄浦江畔,华灯齐放、炫丽夺目。远处和近处的灯光交织在一起,用斑驳陆离的色块,勾勒出城市风景印象派的美丽画卷。

谭晓清漫步在外滩长堤上,想着许新,想着自己的生活。

经年已逝,心中曾经刻意珍藏的思念,秘不示人。别人看得到我的笑靥如花、明媚飞扬。可是,有谁知道在我的心底,因为你,而暗殇错节。

如今,你我被分隔在了两个不同的时空。倘若我俩能在聚散离合之后,不忘相遇的初心;在沧海桑田之际,苦守于初逢的阡陌,我便相信,关于你我之间的缘分,尚没有完结。

你曾切切地许我三生,而我俩却正错失今朝。前世、今生之后,你我还可再相约来世。或许只是因为命中的劫数,才让我俩暂时的分离。倘若如此,我会怀着一份虔诚的念想,虽年华空负,却心静如水、云淡风清。你我共同经历过的往事,永远都不会被遗忘。那些镂刻着你的记忆,如一窖陈香的美酒,沉淀柔化、滋味芬芳。

假如生活能够重来,自己还会同许新去做那个穿越时空的游戏么?如今在那个时空里,他可否安好?为何他还滞留不归?难道他真的忘却了山盟海誓?难道他狠心地抛弃了命中注定?所有的这些问题,谭晓清都不知道答案。

生活就如同用一个个日子串起来的珠链,一旦链上的那些珠子串好了、固定了,就再也无法调动它们的顺序,那怕是穿越到另一个时空里。

在浮世尘嚣之中,对痴情的男女来说,诱惑太多,坚持太少。曾经有过的天长地久、生死相随的爱情,曾经怀过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念想,在命运翻云弄雨的捉弄下,都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谭晓清觉得许新是个傻瓜,沉溺在虚幻的游戏里迷失了,让她这样的美女在孤寂中独守空阁。要知道,你青春可人的老婆,已经上了卧室的床,等着你前来温存,可你却偏呆在客厅里,没完没了地打游戏。猪头呀你!

说起傻瓜,谭晓清觉得自己也算一个。都怪她没能攥牢许新风筝上的那根线;都怪她给许新的自由过了火。还有,千不该、万不该抛下许新从那个时空里独自一人回归。不是说好的生死不离么?为何到头来又各奔东西?

谭晓清终于明白了:在这场考验灵魂的穿越时空游戏里,她和许新都是输家。可是,人生没有倒退键,无法让两人再从头来过一回。造化弄人,自己的选择,还得由自己来买单。

人生若梦,富贵如云。或许爱情本身就是一场修行,注定要经历千回百转。梦想是高远的、飞扬的;可生活却是骨感的、实在的。曾几何时,谭晓清还没有逃脱物质的诱惑,如此渴望命运中的波澜。到今天她才懂得: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路过了繁华,方知道淡定从容才是真。

如今,没有了许新的拥抱,谭晓清的手是凉的,心是冷的,慢慢的,身子也冷了。她恨那次穿越,是它让她和许新本来拥有的幸福,化成了空中楼阁。她想念许新,想和他结婚、生孩子,相守一生一世,过个平平淡淡、一地鸡毛的日子。这个要求很高么?

谭晓清来到了黄埔江边,凭栏远眺着对面的水泥森林。那个高高在上的九重天酒廊里,可否还保存着当年的那一丝飘过心底的爱情的芬芳?

一对儿年轻的恋人,从谭晓清的面前追赶、嬉笑着跑过。他们跑到了黄浦江边,亲热地搂在一起,摆好姿势,用手机来个两人甜蜜的自拍。

谭晓清羡慕地望着这幸福的一对儿。曾几何时,她和许新也像他们一样,无忧无虑、快快活活,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可如今,他俩被分隔在不同的时空里,承受着肝肠寸断的相思之苦。触景生情,她不禁凄然泪下。

谭晓清的眼前渐渐地模糊了,那个曾重复过无数次的场景再次闪现:在不远处,可不就是那个熟悉的他么!在她的屏息之间,他朝她一步步地走来。他的身影渐渐清晰;他的笑容灿若星辰。在她的凝视中,他来到了她的面前,张开双臂将她拥入怀里。他的呼吸,如晚风轻拂,吹动了她的秀发。他俩终于拥抱在一起了,再次化成了一体。

假如,命运真能如此眷顾,如今的这份苦苦等待,便不过是机缘巧合的宿命。假如,那山重水复的相逢真能发生,他就不再是她生命里的过客,而是她灵魂中的归人!

谭晓清一个人伫立在江畔的栏杆前,在晚风中苦苦地怀想着、思念着,久久不肯离去。她想起了那句话:“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这才是幸福的真谛。此刻,她多么希望许新能和她在一起,拥着她、搂着她,走过这美丽的黄浦江畔的夜晚。

恰在此时,一则清新产品的广告,正播放在黄埔江对岸的一个巨幅电子广告牌里。那“清新”两个字,在谭晓清的眼眸里跳动着,象是一支凄婉柔美的舞蹈,快闪了她和许新曾经你侬我侬的幸福时刻。

谭晓清抚摸着佩带在胸前的胸针,这是许新送给她情定终身的爱情信物。她一边抚摸着它,一边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快回来吧,亲爱的新。”她的喃喃自语在风中飘逝。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