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题图) 三菱零式舰载战斗机(摄于1943年所罗门航空战役)
[注] 海量的零战照片中,这是全球战略最欣赏的一张。斑驳脱落的油漆是1943年所罗门航空战役中零战机群苦战的写照。所罗门航空战役发生在头四场航母对决以后,因双方都损失惨重,航母无法出战,日舰载航空兵被派驻岛屿基地,和海航陆基部队并肩作战。
两战期间,航空兵的发展从双翼到单翼,从固定起落架到可收放起落架,舰载机从直翼到折叠翼,可谓一日千里。其中过程太复杂,因篇幅有限我们全部掠过。本篇重点介绍太战开始时双方三型主力舰载机。
1 日军主力舰载机
(1)三菱A6M 零式舰载战斗机(简称零战,1940年入役,图1,另外见《航母对决系列:前言》图2)。
(2)爱知D3A九九式舰载爆击机(俯冲轰炸机,简称九九舰爆,1939年入役,图2,另外见本系列《航母对决三》图7)。
(3)中岛B5N九七式舰载攻击机(鱼雷/水平轰炸机,简称九七舰攻,1937 年入役,图3 )。
最大名鼎鼎的无疑是零战。从1940年入役开始,在太战打满全场直到终战,总产量10000多架。零战在服役初期以速度快,航程远,火力猛等优异性能,打遍天下无敌手。1940年9月,零战在重庆璧山首战大捷。13架性能先进的零战将中国空军性能落后的34架俄制战斗机(25架伊-15双翼机和9架伊-16单翼机)击落27架。太战爆发后,西方一线战斗机也同样不是零战的对手。零战飞行员狠狠地教训了自认为“白人至上”,对“小日本”“黄猴子”不屑一顾的美英同行(2013年的日本电影《永远的零》里零战是主角)。
总产量1500架的九九舰爆是击沉盟军舰艇数量最多的一型日机。该机轰炸准确性奇高。1942年4月在印度洋攻击英竞技神号(Hermes)航母的战斗中(英航母当时没携带任何舰载机,所以这场一边倒的海战不属于航母对决),九九机群的投弹命中率竟高达80%(现代激光制导炸弹也不过如此)。尽管有不可收放的起落架,九九舰爆机动性能优异,日军经常让它去客串当战斗机用。但是九九舰爆有一重大缺陷:载弹量不足,只能携带250公斤炸弹。在好几次航母对决中,训练有素的九九舰爆炸中了美航母,但因威力太小(而美军损管能力超群),中弹后的航母被修复。相比之下,它的对手美SBD“无畏”投下的威力巨大的454公斤(1000磅)炸弹(加上日军低下的损管能力的“配合”),在中途岛海战中将日军全部四艘航母击沉。
图2 爱知九九式舰载爆击机(俯冲轰炸机)
起飞重量最大,机组人员最多(三人)的日舰载机是九七舰攻。作为鱼雷机出击时载一枚850公斤重的“长矛”式(Long Lance)鱼雷,在航母对决时屡建奇功:在第一场(珊瑚海)击沉列克星顿号,在第二场(中途岛)击沉约克城号,在第四场(圣克鲁斯)击沉大黄蜂号。作为水平轰炸机出击时载一枚800公斤炸弹,也有不俗的战果。在珍珠港一枚九七舰攻投下的炸弹贯穿数层甲板,引发殉爆,将三万吨级的亚利桑拿号战列舰送到海底。总产量1200架的九七舰攻实际上是日机动部队的主要打击力量。
图3 中岛九七式舰载攻击机(鱼雷/水平轰炸机)
日机设计的共同特点是强调进攻,注重航程,三种机型组成的航母攻击队的作战半径可达650公里(350海里)。相比之下,同样三种机型组成的美航母攻击队的作战半径仅为280公里(150海里)。要是只出动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美机作战半径为325公里(175海里);只出动俯冲轰炸机,美机作战半径为460公里(250海里)。造成航程如此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日机设计为追求轻盈,高速,对飞行人员没有装甲保护——这是日机共同的弱点。美机的设计强调防守,为保护飞行人员安装了厚重的装甲——这是美机共同的优点。但为达到和日机类似的高速,美机的航程就相形见绌。
2 美军主力舰载机
(1)格鲁曼(Grumman)F4F“野猫”式(Wildcat)战斗机(1940年入役,图4)。
(2)道格拉斯(Douglas)SBD“无畏”式(Dauntless)俯冲轰炸机(1940年入役,图5,另外见《航母对决系列:前言》图1,《航母对决系列一》图10,《航母对决系列二》图1,14,20)。
(3)道格拉斯(Douglas)TBD“蹂躏者”式(Devastator)鱼雷轰炸机(1937 年入役,图6)。
在太战早期的空战中,最终产量达到8000架的F4F“野猫”尽管速度没有零战快,航程没有零战远,和零战勉强还能一拼。上一代的布鲁斯特(Brewster)F2A-3“水牛”式(Buffalo)在零战面前只有挨打的份。“野猫”厚重皮实的装甲救了很多飞行员的命,而无装甲保护的零战一旦被击中就玩完。“野猫”大战零战的宝贵经验教训很多被下一代专门针对零战开发出来的F6F“地狱猫”(Hellcat)吸收,最终成为零战克星。
图4 F4F“野猫”式战斗机(摄于1941年太战爆发前)
[注] 注意老式的军徽。因为蓝底白星内有一个红点,珍珠港遇袭后很多“提高警惕”的美高炮部队以为是日机,出现多起误击事件。不久以后美军启用了新的军徽,不再有红点。
与日军同类机种相比,SBD“无畏”式是三种美主力舰载机中最有优势的机种。SBD全称是道格拉斯侦察轰炸机(Scout Bomber Douglas),察打一体。执行俯冲轰炸任务时挂一枚454公斤(1000磅)炸弹。执行侦察任务时挂一枚227公斤(500磅)炸弹,航程更远。除了向后射击的自卫机枪外,“无畏”还装备了两挺向前射击的机枪,有一定空战能力。航母上一般有两个中队:轰炸,侦察各一(训练侧重点不同,但相互之间任务可以互换)。总生产量达6000架的“无畏”是美海航重点培养的拳头,参加了所有六场航母对决,也是击沉日舰数量最多的一型美机(2019年的电影《Midway决战中途岛》的男主就是驾驶“无畏”立下大功的)。
图5 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
[注] SBD = Scout Bomber Douglas(道格拉斯侦察轰炸机)
全称是道格拉斯鱼雷轰炸机(Torpedo Bomber Douglas)的TBD“蹂躏者”式是三种美主力舰载机中的短板。TBD执行任务时挂一枚878公斤(1935磅)鱼雷(也可挂炸弹)。投雷前最后一段飞行一定要保持匀速直线,这时“蹂躏者”动力弱,速度低的缺陷是致命的。第二场航母对决(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时,三个中队41架“蹂躏者”被凶悍的零战蹂躏,全军覆灭,34架被击落,仅九架投雷成功(见本系列《航母对决二》)。更令飞行人员沮丧的是出生入死投出的鱼雷,即使命中敌舰,也往往不会爆炸。尽管这是鱼雷的质量问题,“蹂躏者”在仅采购了130架后就被打入冷宫,中途岛海战后退居二线。在第三场航母对决(1942年8月东所罗门海战)时开始被新一代的格鲁曼TBF“复仇者”式(Avenger)(见本系列《航母对决三》图6)取代(共生产了近10000架)。
图6 TBD“蹂躏者”式鱼雷轰炸机
[注] TBD = Torpedo Bomber Douglas(道格拉斯鱼雷轰炸机)
3 动态能力
表1 舰载机对舰载机
| 日本海航 | 比较 | 美国海航 |
战斗机 | 零战 | > | 野猫 |
俯冲轰炸机 | 九九 | < | 无畏 |
鱼雷轰炸机 | 九七 | > | 蹂躏者 |
在战斗机和鱼雷轰炸机方面,日军大幅领先。美军仅在俯冲轰炸机方面领先,但幅度不大。总体来说,零式,九九,九七这三种机型组成的第一线日军舰载机技压美军一头(表1)。但飞机比飞机(或航母比航母)比的是表面上的静态能力,打仗还要比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y)。
动态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人力资源。开战时日本海航素质极高,但海航里还是陆基飞行人员占多数,舰载机飞行人员是精锐中的精锐,千挑万选。注意:“飞行人员”不仅指飞行员(pilot),也包括其他机组人员(crew member)。三种主力舰载机只有一种(零战)是单座。九九是双座,九七是三座,而且在日海航多座飞机里,机长往往不是飞行员(这和美海航机长都是飞行员不同),所以海航训练针对所有飞行人员(flight crew),不仅仅是飞行员。日本飞行人员的训练十分严酷,当时日本报刊挖苦说,在摔飞机方面,海航和陆航展开了激烈的竞赛。海航飞行学员飞了300-400小时后可加入一线陆基飞行部队,但要加入舰载机部队,飞行时数要达到惊人的600-800小时。海航的精英训练方法成功地培训出了数量很少的飞行尖子。太战爆发时海航大约有3000名舰载机飞行人员(包括700名飞行员),他们基本都在中国有身经百战的作战经验,飞行水平高超,战术运用娴熟,对空中挑战驾轻就熟。难怪他们开战时统治着印太地区的海空。
日军痴迷于“一战定乾坤”的思想,追求毕其功与一役,因为日本的国力支撑不了持久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太战爆发前,海航飞行人员虽然都是高手,但数量太少,后备人员十分有限。前四场航母对决集中在1942年,打完以后航母伤痕累累,训练有素的舰载机飞行(和地勤)人员死伤殆尽。1943年孤注一掷的山本尽管无航母可派,下令舰载机部队上岸,和海航陆基部队并肩在所罗门航空战役和优势美军拼杀,结果将舰载机部队最后一点骨血拼光(山本本人也在所罗门殉国)。等到第五场和第六场航母对决时,日海航飞行人员已风光不再,菜鸟成群,成为被射猎的“火鸡”。总之,在人力资源培养方面,日军长期认为飞行是精英活动,没意识到在航空兵大发展的太战,空战变成“群众性”的消耗战,少数飞行高手会不敌素质一般但数量众多的对手。一旦高手耗尽,新手的素质一落千丈。
美海航当然也是精英训练,但没有日海航那样走火入魔。开战前,美海航有4100名飞行人员,另外海军陆战队(海陆)航空兵有500名飞行人员。美海航飞行学员积累了300小时飞行经验后就能获得象征着海军飞行员的金翼徽章,然后会被分配到任何航母或陆基部队。战时推出了削减版的训练大纲,飞了200小时后就能上舰。
无数史书分析中途岛对决后日海航精华被歼,无力培养足够的新秀,导致最后战败。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些史书往往不提中途岛对决后美海航精华同样损失惨重。为什么美军能培养足够的新秀,而且最后飞行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压垮对手?除上述训练体系不同以外,更深一层原因是美国工业化程度和人均收入比日本高出很多。很多日飞行(和地勤)人员出身贫寒,参军前汽车没摸过,飞机没见过。这类人员等于从零学起,即使自己勤学苦练,自然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美国青年普遍熟悉各种机械,会驾驶汽车的大有人在,会驾驶飞机的也不在少数。例如2001年的电影《Pearl Harbor珍珠港》里当陆航飞行员的男主,男二入伍前在家乡就会开农用小飞机。1941年12月7日,真正的珍珠港空袭时,空中竟有九架民用小飞机在学艺(有三架被日机击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航空在美国的群众基础。在如此雄厚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教学时间能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总之,在美国,大规模,高质量,可持续地培养飞行(和地勤)人员是可能的,而这在日本是做不到的。
航母作战,动态能力中除了上述的人员素质外还包括多机种协同作战能力,舰载机出动能力(甲板运作效率),损害管制能力,舰机通讯能力,情报侦察能力,航母和护航战舰的配合等很多内功的修炼,有很多无形的地方会影响胜败。尽管美军在舰载机整体实力,航母数量和运用,飞行人员战斗经验方面落后于日军,在上述无形的动态能力方面并不落后,而且美军损害管制能力和情报侦察能力领先。要研究两军的战斗力,光对比军舰和飞机这些硬件是不够的,只有血与火的实战考验才会揭晓这些无形的管理能力的高下。
4 航母对决在即
从1922年美,日两军各自迎来第一艘航母起,整整20年过去了。经过持续不断的建设,日海军号称拥有“八百战舰,三千海鹫”,兵强马壮,笑傲四海。1941年12月起,日军以舰载航空兵为前锋,剑指夏威夷,横扫东南亚。从珍珠港遇袭的当天起,作为在太平洋硕果仅存的国之重器,咬牙切齿的美航母部队就开始寻找复仇雪恨的战机。到1942年5月,第一场航母硬刚航母的“高端”海战就会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