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唯识名相:第一因(生因)

5.第一因(生因)

佛三转法轮讲法相唯识,法相唯识变现,讲识变众生与法,依变现理,建立第一因法能相,与说为第一义(因)的法性能相。

佛教与天道的区别是在第一因的施设上。天道讲显现是大梵的变现,大梵就是第一因(生因),即法能相,说法所相为法能相变现。而佛在《入楞伽经》中依一心佛觉讲显现是唯心所自现,能变的留白不定,而是一种境界,佛内自证智境,同样讲到,一心佛觉非作意于有无,如做梦者非作意于梦境,只是说为能相、第一因,以此为能相,是即有因,以无事有无,故非作者。实际没有能所差别,此故大乘佛教视显现为如来藏功德,是法尔平等的自显现。

实际佛法修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替换遣除第一因的过程,原来以我执为第一因,通过佛法观修,发现依根身建立的我执不可得,向上发现心意意识,再向上又会发现一心佛觉,这样就会不断打破我们的思维方式,生命实相的背境就会一层一层显露出来,层次分明非常清楚,以后的佛法修学会越来越有趣。

第一因,是因果建立的基础,因为事物的显现需要许多的因和果,而宗教的修学往往强调的是第一因

佛法讲的实相是现象的升华。在梦境中的我们见到的是现象,通过引入圣者佛的教言,我们就能发现一些现象的不实。当我们具备了全境的视角,在心性当中就引入了法性,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见到法相即是境相了。在境相的觉知再往上,就提升到造境者的视角,这个造境的视角就是天道第一因,在天道视角上才能超越境中的个体,超越境中的对待,建立一个圆满的全景视角。这样的视角包括三种视角的组合。这三种是不一不异的,有了完整的生命视角,我们才能从现象的认知慢慢转到实相。当然这包括了佛法次第观修的施设。

人类的认知只到六识,宗教信仰就是七识,也叫阿陀那识,天道第一因可以成立为一个小千世界,天道是小千世界,佛出世建立的是三千大千世界。佛的世界是建立在天道之上的。

我们是怎样定义宗教的,上帝造世界同时也造出人,如果上帝是法能相我们就是法所相,简单讲上帝就是宇宙万物的第一因,只有在佛法出现以后,才证明创世第一因是不存在的,宇宙万物都是法尔自然智的显现。佛教的说法比第一因的神教还要高一层面。
    神教第一因造世界,造世界的上帝不可能跟所造的世界平等,上帝的平等是建立在所相上的平等,佛教没有第一因的施设,而且佛的内自证境非事于有无,这讲法比宗教要高一层次。

天道第一因不在我们认知的层面,世界的升起是法尔的,是一心自显的状态,由于我们观察视角的局限,由于我们觉知的无明,造成了一个似相续的缘起。真实的法界是一心的圆成,不存在我们觉知的相续过程。
    弥勒菩萨在《辩中边论》中,并没有给出一个中的定义。而中观的讲法是,一切都是空性中自显现,世界是空性中自然生起的。这是中观宗讲的缘生性空,因为缘生的事物找不到第一因,所以说为性空,我们现在的大乘教法,都是在空性的层面展开的。

为什么宗教要讲第一因,有了第一因你才能接受,真实的你不是父母所生,按天道的讲法众生都是上帝的子民,这跟你的父母就没关系了。这因果法则就全变了。梦里的你是靠氧气活着吗?是靠食物活着吗?梦境里的一切都是依梦力而活!依做梦者的心力而活!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人道的修学谈因果,天道的修学要谈第一因,把你作为第一因建立佛法修学肯定不合理。因果的建立是世间法,要触及到出世间法,就要接受能相第一因的变现说,才能建立宗教信仰。

依人生的经验无法超越生死的相碍,要解脱生死的束缚必须引入法能相第一因,只有接受了变现理,你才能从因果轮回中解脱出来。

天道用能相第一因的方式,解决了所相中缘生因果的问题。大乘佛教则彻底解决了第一因能所对待,佛的内自证智境非事于有无,佛说变现为法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