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周五在奈良市的街头演说时被枪杀,年仅67岁。行凶者山上彻也虽说也算是斜杠青年,但40岁未婚,可能从未近过女色;心怀执念,与父母不合;偏居陋室,常独来独往,是典型的孤狼。在严格控枪的日本,自学自制了杀人凶器双筒霰弹枪。
看了现场视频,不得不说,安保工作太差了,从迷思的第一枪到致命的第二枪,足足有两秒钟,近10个警卫呆若木鸡;反应过来时,连防弹板都没开全。安倍的运气,实在是太差了。这么一个举足轻重、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就轻易地被这么一个屌丝小人物干掉了?
历史上,有很多大人物这样不对等的猝死。所以,会逃跑、会避险,那可是一个技术活,像刘备、刘邦、刘秀,三刘王朝的建立,都是靠着不立于危墙之下,不像亚历山大大帝一冲动,身死小毛毛之手,欧亚帝国轰然倒塌;也不像英格兰金雀花王理查,再用兵如神、身经百战,一疏忽,为小兵所伤,整个十字军树倒猴狲散。但日本的选举制度下,安倍没有选择,因为稀稀落落的30几个选民,扑街奈良。
尤其随机偶然的是,与美国的林肯、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不同,凶手看来没什么政治动机和目标,好像是宗教原因或心理疾病迁怒于安倍,走向极端。
从个人角度看,人生,真是充满了随机性,meaningless, 甚至nothingness, 与学识、家世、财富、成就无关。辉煌的NBA球星Kobe Bryant,一阵烟就离开了。
但从国家层面看,即使刺杀没有政治动机和目的,安倍之死,影响还是巨大的,对日本国内和国际,都影响巨大。
首先,短期内,自民党与首相都会获取许多同情票,为执政与稳定加分,为大的国内外政策变动提供支持。正是如此,会让这个事件蒙上许多猜测与阴谋的影子。但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另一面,安倍在位八年,力推货币宽松政策,曾让日本国内经济几乎要脱离延续了几十年的通货紧缩。尽管不再是首相,但幕后仍有巨大能量;日本央行行长失去了安倍这条大腿,后面货币政策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美国加息、货币回笼的大环境下,日元汇率贬到了135,回到了25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最低点,严重影响了国内生活水平,会催生日本国内连锁反应。所有国际炒家,都看到了;日元汇率,预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俄乌战争、台海局势、北约扩大都给亚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变数。
尽管安倍本人文武兼修,弹得一手好钢琴,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打得一手好高尔夫,但他的家世背景就是激进右翼,外祖父是甲级战犯(是东条英机内阁大臣,曾在天皇对美宣战书上签字,后因为其商工经验、可以被美利用管理战后日本重建,才未被定罪绞刑)。他的政策本质上是放弃和平、走美国控制下的军国主义路线,主张日本自卫队有进攻、扩张、占领的能力。他的亲弟弟现在是内阁防卫大臣。他有意愿变成日本的泽连斯基的,只是更有经验、人脉、权力、和能力。
尽管出身总理世家,高瞻远瞩,是个世界级的领导,为没有真正主权、外交不完全独立的日本首相,安倍的大格局早已被限定,他的主要理念就是对抗中国。 尽管每年阴历新年,经常写字、写对联祝贺,但他始终对中国包藏祸心、口蜜腹剑,所以这两天欧美领导人纷纷吊唁,但中国好像还没发声,估计偷着乐呢…
有人觉得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很低端,很令人不齿,“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但连安倍自己都承认的,他任期内全力试图分化、离间中俄,拉拢俄罗斯围堵中国,但无果。他也是最早提出QUAD(美日印澳)亚太安全框架的构架师,从地域安全上压缩中国。很早就提醒美国防止中国的崛起,最终于2018年成功劝说川普总统下定决心,与中国“战斗”。与印度穆迪建立战略作协议,东西两侧围堵中国,所以穆迪才会把安倍祭日定为国殇日。经济上,虽然仍依赖中日经贸合作,但始终抵制亚太自由贸易协议RECP,RECP直到他下台后才得以签署。在任期间及卸任后,多次高调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右翼团体背书,拒不反悔日本二战中的战争罪行,试图重构历史,就是梦想着某天翻盘。
他的做法和战略,从国家层面,都是刀刀逼人。对这种时刻想着致人死地的人的死,需要装悲伤吗?有点幸灾乐祸,需要太指责吗?鲁迅的骨气,就是在大是大非上,不原谅别人也不期望被别人原谅。
很多人说,安倍死了,但安倍主义还在,他背后的派阀与推动他的政治势力仍在,仍会继续,安倍之死不会停止这些的元素存在和运动。但培养这么一个有世界知名度、国内号召力、国际信誉的领袖,是非常不易的。安倍无法复制,没有就是没有。失去他的影响,会逐渐显现。
历史上很多事,事后宏观叙事,和当事人的微观感受,完全不一样。历史对我们今年发生的许多事的记录与解释,与我们今天的理解与解释肯定不同。
也许过后很多年,回看今天才发现,我们所处的时代,竟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只是当时经历时,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慢慢地变化,即使令人震惊的变化,也不曾超过我们适应的能力,甚至还都很合情合理,以至于我们甚至感觉不到变化,就像孟庭苇唱的,“月亮的脸 … 偷偷地在改变 …”。不一样的是,多年以后再回头,虽然大多数事和人都面目全非了,竟没觉得有啥不妥。大多数人的记忆,是短暂并充满偏见的。
让我们拭目以待未来的世界如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