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

没人看时,就算独白;有人来访,便成呐喊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七月四日一般都在外旅游。今年不出游,除了看烟花,似乎缅怀开国英烈就是最当令的活动。于是想到了据说是Patrick Henry在独立战争前夕的一句名言: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不自由,毋宁死)。他当然是用的感叹号,到了我这儿成了问号,是因为我对其外延内涵有些想法,也对其在今日美国中国的应用有些感触。

 

要讨论“不自由,毋宁死”,当然需要讨论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死。

 

自由比较复杂,也很难定义。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当然是非常有影响力说服力的阐述,但也未必人人同意。我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由,以为自由有两种: 一种是作为理念的自由,一种是已成为生活方式的自由。

 

至于死,似乎简单得多,无非生命的终结(虽然科学上如何定义死亡其实也有争议)。但为讨论“不自由,毋宁死”这个话题,我也想区分两个概念:绝对的霎时生命终结,和相对的死亡可能性的提高。

 

作为理念的自由,可以和生活方式的自由共存,比如我们每一个有自由理念又生活在自由时代国家的读者。但也可以相对独立:比如,早期中共人士追求的自由,和毛时代某些民主先驱者追求的自由,应该都算是独立于生活方式之外的纯粹的理念的自由,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不存在任何能称得上自由的东西。所以他们追求的自由,很可能是一种误解。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来自没有自由的国家的先驱者(包括中国的民运人士在内),来到自由国家后却格格不入的原因。

 

可惜的是,为自由而致绝对死亡的真实案例,往往出现在这种纯粹追求理念上的自由的人群中。因为在毫无自由的国度里,等待人们对自由追求的,往往是极权的暴力。从美学角度讲,这样的死当然是最悲剧性,最美丽,最触动人心的。但从理性角度看,这样的死亡也是最不应该的。因为他们所知道的自由,是来自于书本或其他来源的理念。而理念的最大问题,是在未经个人体验之前,具体的理念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我所说的对错,不是针对人类,因为那个问题完全无解;而是针对某个理念对某个具体个人是对是错 - 那是通过体验可以得到解答的问题。)没有人会愿意为明知错误的理念而死,但多少人为了其实错误的理念而死 - 这就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之死的最大悲剧,不仅死了,而且死”错“了。

 

所以,为了纯粹理念的自由而霎时死亡的“不自由,毋宁死”,我是虽然欣赏,但不赞成的。不过,为了纯粹理念的自由,愿意相对提高死亡的可能性,那就是另一境界了。那说的就是所谓冒着生命危险为自由而奋斗的勇士们 -在这样的奋斗中,他们或者坚定对自由的认识,或者修正对自由的认识。虽然我自己做不成这样的人,但他们是人类之魂,生命之光,值得我这样的普通人膜拜仰视。我的唯一请求,是当暴君独裁者真的以结束你的生命让你选择时,请选择在语言行动上背叛你的自由理念 - 心若在,梦就在,做一时的叛徒绝不可耻,因为你已用人生诠释我们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不自由,毋宁死”。

 

和纯粹理念的自由不同,我们读者中的每一个人(包括翻墙来的朋友),既然能来到文学城的网站,都应该在某种程度上体验着某种形式的自由。也许是言论的自由,也许是宗教的自由,也许是免于匮乏的自由(虽然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免于恐惧的自由都还有很远的道路)。所以,为了维护我们的自由的生活方式,我们是否需要实践“不自由,毋宁死”呢?

 

老实讲,如果是生命的霎时终结,我做不到“不自由,毋宁死”。我爱吃爱玩,好逸恶劳,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贪生怕死者,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充满悲剧意识的乐观主义者: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理论基础,就是明天会更好。但我无限的崇拜为了自由的生活方式愿意奉献生命的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的存在,我这样的苟活之人才有享受自由生活的可能。我做不成你们,但我爱你们。

 

但如果我们说的““不自由,毋宁死”是为了自由的生活方式而冒死亡可能上升的风险,那么即使像我这样的卑微的贪生怕死的小人物,也会因着对自由的向往,扯起冒险的风帆(比如匿名写写博客,虽然深知在这个时代真正的匿名几无可能)。因为我们毕竟是人,不是圈养的猪。

 

这可能是中共政权面临的挑战 - 他们面对的人民,不再是毛时代毫无自由生活体验的人民,而是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历程,有了相当程度的免于匮乏的自由的体验,也有了一丁点言论自由,宗教自由体验的人民。当政府试图伤害这些自由的时候,人们为了保护他们的财富,为了他们残存的其他利益,是可能冒险抗争, 是可能”毋宁死“的。

 

这也能让我们更好的体认美国面临的危机。对于几十年享受堕胎权力的妇女,否决Ro v. Wade是对她们身体自由的根本挑战;而对于因为宗教信仰反堕胎的人士,堕胎的普及是对他们宗教自由的冲击。对于因为校园屠杀等悲剧和日常枪支暴力而支持控枪的人们,枪支的泛滥是对他们免于恐惧的自由的最大威胁;而对于享受持枪乐趣或由其带来的安全感的人士,哪怕是看似平常的控枪限制大概也是对他们自由生活方式的一种压制。虽然观点不同,但本质上各方都是在维护他们所珍视的自由生活。所以他们的观点情绪才会如此的强烈,毕竟”不自由,毋宁死“啊。

 

所以”不自由,毋宁死”的真正作用,或者不是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义,而是它作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角度。如果我们人人能够好好咀嚼这句话的意义,既万分珍视自己的自由,又充分尊重他人对自由,那我们的世界是否会稍微变好一些?

 

2022年七月4日,独立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