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二舅”就在舒婷笔下上岗了—《给二舅舅的家书》

专注于家族历史研究,分享知识,发掘历史
打印 被阅读次数

42年前“二舅”就在舒婷笔下上岗了

——《给二舅舅的家书》

作者:伏灵

 

    最近“二舅”很热,这种宣传游戏的效果如何,见仁见智。但是,让“二舅”扮演重要宣传角色,其实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开始了。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两岸解冻,厦门成为对台湾工作的前沿,厦门宣布对外开放,吸引港台及海外华侨来投资。在这个时候,如何加强对台统战,动员旅台人士返里探亲也成为宣传的一个重要工作。1980年3月,舒婷就完成《给二舅舅的家书》,既然是“家书”,最早可能是刊在对台刊物或广播中播出,1990年代收入诗集正式出版。全诗正文如下:

 

 

给二舅舅的家书

 

二舅舅在台北

台北是一条有骑楼的街

厦门这头落雨

街那头也湿了,湿在

阿舅的“关公眉”

街那边玉兰花开时

厦门故宫路老宅飘满香味

香了一盒黄黄的旧照片

照片上二舅舅理个小平头

眼睛淘气地乜斜

哎呀

老外公翻照片的手指颤巍巍

 

二舅舅过海去求学

随身带去一撮泥一瓶水

咸光饼、青橄榄

四舅舅的压岁钱

大姨妈一针一线绗的被

还有

你不回头

怎看见的外婆两行泪

 

二舅舅去时一路扬着头

口袋塞满最贪吃的小零嘴

全不知道这条街那条街

骑楼同样遮阳避雨

四十五年不连接

 

直到枇杷树下你送女儿去留学

一路扬头走的

是我快活的小表妹

你才体会到外婆每夜窗前的祈祷

如何被星空和海浪拒绝

梦已不圆

各照月半边

 

木瓜老了,果实越甜

你儿时练杨家枪

令它至今伤痕累累

外婆老了,思念更切

糊涂时叫人买贡糖,买

阿昌仔最爱吃的咸酸梅

更老的时候她躺在床

细数门前过往的台湾游客

“怎么听不见你二舅的脚步声

他老爱倒趿着鞋”

 

 

这首诗充满用细腻的笔调,向读者描述了二舅的形象以及赴台经过,尤其是亲人对远在台湾45年前未见面的儿子的思念。全诗最后以一位暮年多病卧床不起的老母亲的身份,呼唤在台湾的亲人返乡探亲。舒婷曾经对友人表示这首诗所讲故事是真实的,因为两岸隔绝,当时福建有许多家庭无法与台湾的亲友来往,她外婆家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为配合对台统战,有不少类似的文艺作品被创作出来,从后面的效果来看,宣传无疑是发掘了巨大的作用。仅1980年一年内海外华侨包括港台人士来厦门旅游探亲人数就接近5万人,访客数字在全国都居前列。同一年,厦门宣布成立经济特区,开通与香港直航,台湾游客来者更多。在这种新的政治气氛中,舒婷这首诗的创作与时代很相宜,也符合福建省文联专业作家的工作职责。不过当时舒婷父母双方家族在海外生活的很多,为什么偏偏挑了“二舅”来写这首诗,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有其他原因。

今天宣传“二舅”,与当年背景已大不相同。出自五代诗人世家的舒婷写“二舅”,是配合对台统战工作;今天当局拉出“二舅”来进行爆炸式宣传,可能是想加强对内“维稳”工作。但不管宣传者是何用心,让大家都有机会来怀念回忆自己“二舅”,对于弘扬家族亲谊也许是件好事。                      (更多文化家族历史,请访问伏灵家族历史研究社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