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120)漫谈人生的“轨迹”
人生就是一场长途旅行,对我们这些“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四零后来说,知道自己的起点,但旅途走向却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待到七老八十回头看,人生的轨迹无情地烙下自己经历的时代的痕迹。
“轨迹”的本义是“一个点在空间移动,它所通过的全部路径叫做这个点的轨迹”,也常常用来比喻人生的经历。(引自《百度》)
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既然是一“点”一“点”随着时间而在空间移动,那么,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只有等到耄耋之年回头看,才能比较清晰地看到人生旅途的轨迹。
当我现在回看自己的人生轨迹时,才发现人生的选择,不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选择,都决定了人一生的轨迹。
2014年春节刚过不久,我的两个女儿商定回国为我们做七十大寿,我们欣然应允,期待全家在武汉团聚。同时我也觉得应该给孩子们回赠一份礼物。于是,我立即着手自编自印一本我的自传《那些往事,那些人》,把自己一生的经历按时序写出来,让她们知道我从哪里来,也让她们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我在封底写了几句肺腑之言:
我从那条乡村小路走出来,
坎坎坷坷几十年。
以诚待人,
用心做事。
执着追求,
梦想成真。
那些人,难以忘怀!
那些往事,历历在目!
2014年暑假,两个女儿相约从北美回到武汉,为我们两老做七十寿辰,闻讯赶来的亲朋好友,历届学生一百多人,聚会在东湖之滨的“亢龙太子酒店”,祝福我们快乐长寿。
非常感谢到会的全体嘉宾!更感谢海外十几位学子特别用心设计、在武汉鲜花店定购的、卡着时间准时送达的“祝寿花篮”,当时在汉的华师一附中初中语文实验班的陈云鹤、王艳、陈彩萍和陈薇,接到同班学友给我的祝寿花篮后,立即来到宴会大厅,请我手捧花篮站在C位,留下那幸福的瞬间,立即通过微信传到了美国、加拿大和澳洲。闻着鲜花沁人心脾的馨香!看着一篮吐露芬芳的鲜花和青枝绿叶,真是百感交集啊!仿佛看到正值青春年少时学生们围在我身旁!我陶醉在学生的祝福声中!
思绪却连起人生轨迹的每一个节点……
武汉市教育局为帮助我们完成从高中生到中学老师的角色转换,送我们到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去培训。师资短训结业,我被分配到武汉市水厂路中学。1967年12月17日报到后,时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刘政秀,在学校行政楼一楼教工食堂大厅主持“迎新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她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之后,要我们新教师依次做简短的自我介绍。
我环视未来的20位同事,15位是女生。她们做自我介绍时,我特别关注坐在我对面的那一位漂亮的女生。“我叫聂静仪,武汉一师语文班的,现在家住武昌水果湖……”她当时还讲了些其它的内容,都没有记住,只记得她的名字和家庭住址。
散会时,我高声喊了一句:“哪位住在武昌呀?”
聂静仪马上回答:“我住武昌水果湖,有什么事吗?”
“没事,找个同路人,一路走啊!”
“好!”
问者有心,答者无意。有心无意之瞬间,相视一笑。
我们始于颜值的初见,留下了一见钟情的美好印象,注定了一生相依相伴白头到老的缘分。
1971年,我们在水厂路中学结婚。1972年,大女儿出生在我们的“蜗居”,1975年她的妹妹赶来与她作伴。那间暂作栖身的办公室实在太小了,但是,对我们一家生活却非常方便。教室就在我们“家”对面,学校领导也非常照顾我们,把我们两人的课程表错开排,保证每时每刻“家”里都有大人陪伴孩子。后来才知道,我们的两个女儿之所以能健康快乐成长,就是因为在她们最需要陪伴的年龄段,我们时刻都在她们身边,须臾不离。
人生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轨迹。我和老伴年轻时都是被选择当中学老师,一生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是当时最不被人们看得起的职业,不仅月薪才30.5元,而且社会地位排行“老九”。但是,我们安贫乐道,为了当一个好老师,坚持业余进修。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我报考南京大学中文系古汉语专业的研究生,尽管再次名落孙山,但是,那一年在张正明老师的“一对一”的精心辅导下,为我打下了比较坚实的语文古汉语基础。(张正明老师,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政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来到武汉市红卫中学当语文教师。1980年任湖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02年受聘于华中师大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
改变人生轨迹的机遇,不仅靠自己选择,一旦机遇来临,要果断决策。1978年暑假之前,时任水厂路中学校长的安大庭,在教室外边的走廊上遇到我,微笑着寒暄之后,对我说:“我下学期要调到硚口区重点中学武汉市43中去当校长,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答应跟他一起去43中。
人生,一旦抓住机遇,一定要用心做事,认真做好一件一件小事,才能让人生轨迹的每一个“节点”,点点到位,点点相连,成就人生的事业。
到43中后,安校长让我执教高中文科重点班语文兼班主任,并期待两年后(当时高中是两年制)高考实现“零的突破”,即只要有一人考取大学,就完成了区重点中学的升学任务。
为了不辜负安校长的信任,为了自己的前途,我下决心一定要教好这个班,实现零的突破。
当时,我正在读庄则栋的《闯与创》,这本书突出的特点是技术性、哲理性、趣味性、知识性、故事性融为一体,以庄则栋成长和参加世乒赛的详实事例,阐释了成功事业所需要的坚强毅力、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职业技术。于是,我以庄则栋为榜样,自定三条:一要抓紧时间坚持自学中学语文相关的基础知识;二要认真抓好班级工作,让班集体形成努力向学共同进步的氛围;三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提高成绩。
于是,我经常阅读刚创刊不久的,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份中学语文教学的月刊,即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和上海的《语文学习》。每个月只要刊物一到阅览室,我立即从头看到尾。常常看到一些中学老师的文章赫然登在刊物上。虽然我没有项羽那种“大丈夫生当如此,彼可取而代之”的霸气,但还是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种不服气的想法,难道我的文章就不能登上去吗?刚好《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有一期发了“《一篇优秀作文的诞生》征文启事”,我就把如何指导学生写记叙文、面批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文章。用挂号信寄到北京。没有想到,大约个把月后,收到编辑部挂号寄给我的“清样”。后来,我的这篇处女作公开发表在1980年《中学语文教学》地8期上。
收到这一期刊物时,我已经调到我的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上班了。那时,教育改革的春天已经来临,语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袁校长又委我以重任,指派我参加教育部主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工作。从1982年到1988年,六年实验,因成果显著,于1987年被破格评为首批高级教师。
诚然,世界上各色人等的人生轨迹,如同自然界的两片树叶,没有完全相同的,而且每一位成功人生的轨迹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每一位成功人生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贵人相助。如果没有刘国正先生、张定远先生、章熊先生、张必锟先生的刻意栽培,精心指导,我也不可能走进全国语文教改行列。
【附录】 两位恩师引领我走进全国语文教改行列
1982年9月1日开始,在华中师大一附中,我执教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点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到1988年7月结束。六年时间,每年暑假,人民教育出版社都要组织全国各省的语文教研员和实验班执教老师开会,学习研究新教材,总结交流新经验。83年在洛阳,84年在兰州,85年在青岛,86年在太原,87年在上海,88年在西安。
1983年暑假洛阳会议之前,我写的《试教初步》,总结了第一年执教《阅读》和《作文·汉语》(1986年修订版更名为《写作》)的具体做法及初步效果。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编印的内刊《试教资料》(五)发表了。该所所长张定远先生通知湖北省教研室,让我打印300份《试教初步》,带去参加会议。
到洛阳会议报到之后,湖北省教研室张良谟老师带我去拜见刘国正先生和张定远先生。
刘国正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著名语文教育家,时任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张定远先生时任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秘书长,也是该社分编型《阅读》实验教材编辑,洛阳会议主持人。
两位语文教育前辈热情欢迎我们参加会议,国正先生充分肯定《试教初步》总结的“敢问·多问·会问”和说话训练,鼓励我继续努力,坚持实验六年,必有收获。
张定远老师握着我的手,问了我的年龄后,非常高兴地说,年轻人努力吧!你写的《试教初步》很好,我们已经在《试教资料》(五)向全国各省市发出去了。你好好准备一下,后天,给你三十分钟时间,在大会上再讲讲吧。
快到不惑之年的人,能有这样弄斧到班门的学习机会实在太难得了!
“班门弄斧”说的是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是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然而,为了提高能力,只有弄斧到班门才能学到真本领。于是,我在《试教初步》文稿的基础上,拟定了大会发言提纲。
说实在话,当我走上大会讲台时,非常忐忑。我知道,坐在主席台上的都是中国中学语文教学界的顶级专家、学者、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台下是全国各省市语文教研员和实验班的执教老师,他们绝大多数是具有师范大学本科文凭的行家里手,我这个没有受过师范专业训练的高中生,就是来接受考核的。摆正了位置,调整好心态,如实汇报自己执教一年来想了些什么,怎么想的,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及做的初步结果。发言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和专家的鼓励。
我们在国正先生和定远先生下榻酒店的客房那里,还见到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家章熊先生和张必锟先生。他们两位都是《阅读》教材特约编辑,在会上分别报告了《现代文阅读教学》和《文言文诵读教学》。
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讲学,不仅教学理念创新,而且高瞻远瞩格局大,让我们对这套实验教材充满信心!同时,他们还对试教的具体方法予以指导,于细微处见精神!
第一次弄斧到班门,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懂得了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
叶圣陶先生说:“一个最好的语文老师是能把一篇文章的作者的思路讲得清清楚楚的老师”。前苏联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精辟地指出语文课堂教育的艺术,在于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三条思路的关系:第一条是文章中固有的作者的思路;第二条是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时的思路;第三条是教师执教的思路。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执教的思路来铺设一道桥梁,巧妙而又顺利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作者的思路。
全国第一次实验教材工作会议,聆听了专家学者精辟的学术报告,得到了语文教育前辈们的悉心指导,大开眼界,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念!教材编辑们对教材的解读,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材的能力更强了!
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头则预示了未来的成功!
1984年11月初,我应邀去桂林参加全国语文教改盛会——漓江之秋会议。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的刘国正会长和张定远秘书长到会作报告,重点介绍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改革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辅之以广西语文教研室组织的《阅读》教学示范课,不仅使与会语文老师大受启发,而且这套实验教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1985年1月15日,张定远先生和章熊先生为我编写的、湖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少年改革者的大胆设想》写《序言》,两位前辈特别强调“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这本书对我们还有珍贵的资料价值。这是目前不易多得的原始资料,是值得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语文老师分析研究的。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思想、思维、语言的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中得到启发。”
1985年6月3日,刘国正先生和张定远先生,在湖北省和武汉市教研室负责人的陪同下,来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参加学生学习实验教材汇报会,检验实验教学成果。张定远先生听了学生的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汇报后,鼓励学生说:“你们很会说话,说得很得体,有的同学还有点风度。希望你们继续练好说话,要练到出口成章。”
1985年暑假,青岛会议。当我把我们实验班学生在湖北省教研室组织的,参加当年高考语文单科测试的原始试卷及测试人均成绩超过应届考生的结果,呈交给刘国正、张定远和章熊三位先生时,他们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可以大力宣传建国以来改革步子最大的这套教材了!
1986年9月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室致函华师一附中,“为了使初中语文试验教材更适应教学需要,准备在最近做适当修改。拟邀请贵校李培永老师来京参加这一工作。”负责领导我们修订教材的是《作文·汉语》责任编辑王连云先生。第一次开会时,刘国正副总编、张定远所长和中语室主任黄光硕、副主任张厚感先生都参加了会议。国正先生代表出版社欢迎我们三位中学老师(江苏朱泳燚、北京张必锟)来北京,他特别强调,这次请你们三位中学老师来参加修订教材,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从1982年到1986年,短短几年时间,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语文老师,到与中国顶级语文教育家一起,非常荣幸地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语文教材,我执着追求的梦想已成真!正是国正先生和定远先生一步一步引领,才有今天!
感恩改革大时代!感恩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改革!感恩国正先生和定远先生!感恩所有为我一路前行助力的各级领导、教研员、我的老师和我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