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隐入尘烟》,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出色

前几天微信上好多人给我发有关电影《隐入尘烟》的帖子和链接,不仅宣称该片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而且似乎豆瓣和烂番茄都给予极高的评价。我搜了搜该片英文介绍,看到一向比较苛刻的烂番茄给予这部电影100%好评,但是这不代表什么,因为评论人的积数太少,也就是说当只有一个人打分的时候,如果这个人打满分,那这部片子的好评就是100分。

昨天打开链接看该片,看了一二十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也就放弃了。原因有这样几个:第一,人物说的都是甘肃话,我一句听不懂,虽然有字幕,但是字幕有严重的延迟,所以不知道哪一条字幕是配哪一个画面;第二,一开始的人物对话,都没有使用电影手法,比如谁说话给谁一个特写,所以不知道谁跟谁说话,把人搞得一头雾水。

结果又有人发来短视频,称该片成本300万,票房达一亿。这吹得太离谱了。首先,一般电影号称的成本都是夸大的,他如果说300万,很可能成本就是30万。而票房收入,谁统计的?网上既然都可以免费看,你周围有多少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买电影票去看了《隐入尘烟》?我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观众除外,外国人不会有太多人去电影院看的,能不能进欧美院线还是个问题。

既然吹得那么玄乎,我还是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又看了一遍。总体感觉如下:

第一,乍一看,故事有点像《牧马人》,但是编导似乎在试图把这个故事营造得更为悲催,男主人公大龄未婚,年龄不详,女主人公身有残疾,小便失禁,不能生育。像这种片子,我一看就知道是各大艺术电影节评委的最爱。我参加过一些电影节,评委选片就爱选这类片子——超低成本、反映社会现实、展示社会底层人物、表现人文关怀等等。谁要想走捷径获奖,就拍这种片子,只要拍出来了,多半能得一些奖项。说实话,这类片子你要是放到北欧、西欧或加拿大这样的国家还真拍不出来,因为老百姓生活都太富足、太平均了,想展示底层人物的话,恐怕只有拍类似赵婷的那个《无依之地》——关键是北欧、西欧、加拿大这样老有所依的“社会主义”国家还真没有美国那么多“无依之地”的老人。

第二,该片手法有点像《盲山》和《盲井》,但是不如后二者成熟。本片也是大量启用业余演员,采纳新现实主义的纪录片风格,在这方面意大利老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可谓是开山鼻祖,但是,并不等于业余演员就不需要表演,也不等于纪录片风格就不需要电影语言。这方面编导似乎有欠缺。相比之下,我更推崇《盲井》——我认为《盲井》有资格被列为世界电影史上100大名片之一。《盲井》剧情紧凑、人物突出、悬念迭生、结尾惊人,而且极大地震撼人的灵魂,勾起观众对人性的思考,整部片子没有废话和废镜头,可谓是教科书级别的小成本佳作。《隐入尘烟》则远远没达到那个高度。在色调上,《盲山》自始至终营造的是阴暗的氛围和高明暗对比,衬托人物的压抑心理,但是《隐入尘烟》则过多暖色调和低明暗对比,这种风格更适合轻喜剧。在表演上,业余演员中多数没有表演可言,镜头总给人的侧面或背面,不知何人在说话,不知他表情如何。海清扮演的“贵英”淹死后那一场景,扮演“马有铁”的业余演员明显不过关,也不知导演如何让他通过的。

第三,该片立意不够明晰。《盲井》探讨人性的黑暗和复杂达到相当的高度,而《隐入尘烟》文不对题,谁隐入尘烟?为什么要隐入尘烟?隐入的又是什么尘烟?片尾“马有铁”得到了宽敞的房子,又说明了什么?貌似展现了草根人物赤贫的生活以后又显示政府的利民业绩和生活的改善,而“贵英”之死,让到手的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所以整个故事仅仅局限在两个底层人物结合后短暂的火花碰撞而已,此外就不知所云。

唯一的亮点是海清的表演,刚开始看了15分钟愣是没看出是海清。如果说王宝强的名字永远地和《盲井》捆绑到一起,由于该片硬伤太多,恐怕海清和《隐入尘烟》的捆绑而引来的话题不会持续太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