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晚餐桌”是(纽约客)杂志的一个食评专栏。它是由美食家写的关于纽约餐馆的评论及欣赏文章,是我这个“吃货”喜读的一个专栏。一是它会用很精妙的英语语言来描绘餐厅的氛围及细微的味觉感受,是我学习英语形容词的范例;二是它总会比较形象真实地写出用餐体验,着实是食评美文。读得久了,我也想写一篇(两个人的晚餐桌)食评文。这文章是评论我最熟悉的包子。
因为疫情之故,很少外食。因为外食他人煮制的食物成了一种荣幸。特别是口口相传的好食。而我西北人,最熟悉面食。包子饺子更是“看家本事”,意思是品评别人做得好坏的“口头”评论家.
纽约法拉盛我最常采买的包子有四家:天津人开的“盛锡”小吃部的菜肉包和白菜粉丝包,99花城小食部福建老伯做的小笼包,金城发超市附近福建小吃店的小笼包,及缅街原新华书店对面的”秀八珍”天津小吃部的包子。
最赞的是”盛锡”包子。大包,分猪肉菜/白菜粉条的,个大圆润,面发得好活得好,里面馅料充实,味道是十足的北方味儿。特别是它的白菜包,有种鲜香劲儿,吃起来有种幸福感。。。(当然搭配卤汁豆腐脑是绝配了).99花城那里的小笼包,都是冰柜冷藏的,需客人自己拿回家蒸汽回锅。它的馅料口味很好,面皮也是一次活好的,活面没加太多面粉,较松软,属制作得挺好的家常包。
金城发附近的福建小笼包,发好面后又活进去的面粉较多,面皮口感较硬,肉馅也马马虎虎,属勉强果腹之物(它家的五香煮鸡蛋味道很好,主打福建海鲜米线等,我爱吃它家扁肉汤(我爱它不太多,只有那一点点、、、))。另外”秀八珍”的天津小笼包,菜肉馅口味挺好,肉馅偏小,包子皮稍硬,属于可以接受的外卖品。。。(就最近,我有次买它家的“天津煎饼果子”,被询问要“薄脆还是油条”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小幸福,这问题可是“一个世纪”没人问过我了。。。另,法盛各联络面包店的包子 ,大多属果腹之物,且味道偏甜,好处是包子皮似用了西式发酵粉之故,口感松软。综上,法盛外食包子品评结束。(勉强为之,看客莫抡)
其实说起美食评论文章,最有名应该算清袁枚[随园食笔],它所描述的大多南方食物及做法。它的一些篇章,曾是少时的我向往封建士子生活的精致闲适时的参考物。许多食材:如冬笋,覃,泥质的小炉,慢炖的食物香气的氤氲气氛,都很文人气很讲究的啦。。。你能想象袁枚先生这样的士子像我那样,刚到美国几年,几乎没有味觉了(生活压力大,没心情,吃饭做饭都是果腹而已,根本为了生存没吃过啥慢饭啥精细饭食的).近几年我的生活才稍平稳些,交流的朋友也多些,才发现周围朋友(各类国人,如香港来的老移民,江苏老移民,黑龙江老移民)也有人心态平静,依旧如在中国一样,慢慢滋味地品评生活味儿.他们/她们各自煮的食物的精细滋味,是那样美味美好,充满了讲究和细节。这些其实是中国味儿的传承来的,也适合于写成美食食评。。。可惜主渠道西人没人写,华人渠道食评类文字大多似营销类软文,主推新锐餐家及高端餐饮从业人员(如我记得有本月印万本的附赠杂志(餐饮家),应声不大。。。(因其互动参与性不高).
其实这类文章/视频国内很多.近期,我关注到比较惹眼的是上海卫视的(人气美食)美食探店节目。我觉得节目最巧的是让路人甲乙/食店的老食客讲话,评说他们熟悉的食物菜品。真是食评“从群众中来”,特别接地气,有温度有生活。。。我是满心羡慕地看着上海各饭店/饭馆的老饕们,慢言慢语地细致评说食物的味道,用词精确细腻(比如说猪骨黄豆汤里头的黄豆味好,是”酥”的。我的乖乖,个个嘴巴舌头都细腻得不得了!我是从来没想到过用酥来形容肉汤煮的黄豆).我看着他们日子过得可真是幸福圆满,滋润得很呢!哈哈!
我希望自己某天能投稿“两个人的晚餐桌”,写写纽约的食评文,宣扬一下真正的中餐。纽约,离开了几个华埠,中餐就西化了,不伦不类,主打便宜快速。(我有天因事儿需在高速沿线吃个中饭,我发觉即使离开法盛,各镇子中餐点总在不方便趴车,且门庭窄下之地,而且要付现金。。。比起西人的Deli或其他快餐店,干净舒适度美感都要差些。。。可是可是,谁让我有个中国胃呢?)
我愿望有个美好的中餐点店,能写进“两个人的晚餐桌”食评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