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杂货铺(7)回首来时路~反思文革史:
红色权贵红卫兵-与-平民子弟红卫兵!
红卫兵-这个文革时期的产物,如果从狭义上来讲:它是1966年产生在京城干部子弟的圈子中,他们的政治口号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而从广义上说:红卫兵则包括了大专院校的平民子弟,他们的政治口号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这两者间不仅不存在隶属关系,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针锋相对“的关系。1966年的文革就是这样拉开的帷幕,这是早年红卫兵的概况!
不同的生活圈子-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和诉求。北京最早的那批红卫兵(又称老兵)主要是来自清华附中,师大女附中,和北京四中等学校里的干部子弟,他们率先在学校里成立了红卫兵组织,文革初期的那场“破四旧运动“就是由这批中学生的红卫兵发起,那个所谓的“老兵“称呼也就是这样得来的。由於他们的家庭大多是一些官僚阶层,因此维护自身利益的“西城纠察队“就诞生在这个群体里。
在中文里有“物以类聚人与群分“的词汇,因此这些干部子弟们聚在了一起。由於他们的父母大都是早年“参加革命“建政之后又担任领导职务。所以在这些红卫兵的心目中普遍都有一股“优越感“或称使命感,他们视自己是理所当然的革命接班人,在当年曾有这样一首诗朗诵:我们的名字叫八一,解放,南征,马背垂摇篮,随军走西东。当时在化工部就有哥俩,他们的名字就叫:郝北上,郝南征,做为准备接班的他们那时就喊出了:干部子弟要接班的口号,这是他们的心理基础!
中共做为一个执政党来说:靠的是武装夺取天下(历代王朝无一不是如此)而做为胜利者的后代子女来说他们引以为傲,他们穿上父辈的旧军装-即表现了艰苦朴素,又显示出了与众不同。另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接受的教育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所以他们时刻都警惕红色江山变色。那时的电影灌输的也是这些。诸如:千万不要忘记,槐树庄,夺印,箭杆河边等等强调的都是这一点!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毛老爷子指出: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紧接着毛主席又指出:十七年来的修正主义路线,占领了我们的教育阵地,并指出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当时做为毛主席的红卫兵,这批十几岁的小崽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比起平民少年来显得更加敢作敢为,毛爷的一句话:他们就敢揪斗老师和校长,血腥的红八月就是这样开始的!
而广义上的红卫兵,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首都红卫兵造反司令部)他们与上述红色家庭的红卫兵则截然相反,他们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未来也几乎没有跨越阶级的可能,因此他们坚决反对“血统论“的这种说法,他们认为“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对於他们来说或许只有天下大乱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正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所以一时间造反组织便风起云涌,或者说就如同雨后春笋的遍地开花。
就这样全国大乱便开始啦:然而文革初期那些小打小闹的“破四旧“运动,显然不是毛爷发动“文革“的初衷。随着运动的深人发展,伟大领袖又进一步的指出:这次运动的重点就是要整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才是毛爷要由大乱达到大治的目的,从那之后那些“平民造反派“就如同拿到了“上方宝剑“一般,而且这种天然的属性也决定了他们耍反对现行的官僚体制-那就是揪斗走资派!
就这样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大旗一挥,平民家庭出身的红卫兵便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那些耀武扬威的干部子弟家庭,对准了红二代红卫兵的爹妈,原本“老兵们“批斗的对象都是那些地富反坏右份子,谁承想如今革命进行到一个新阶段,自己的父母反成为了被批斗与被打倒的对象。这样一来两个圈子的红卫兵就形成了两大阵营,双方基本上就是二轨道上跑的车,他们之间走的根本就不是一条路!
这两大阵营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谭力夫,宋彬彬,邓蓉,陈小鲁等一批“老兵“!而代表着另一个阵营的人物:则是被毛主席称为“蒯司令“的蒯大富,聂元梓,王大宾,谭厚兰等蓬勃兴起的代表性人物,就这样“两军对垒“的状态已形成,於是“老兵“方面便宣布成立了:西城区纠察队(简称西纠)还成立了: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简称联动)这就是后来在文革史上有名的“西纠“与联动“!
而另一阵营也不含糊,他们也宣布成立了:首都大专院校造反司令部(简称红三司)并且诞生出“五大领袖级“的人物,这就是1966年双方的态势,记得当年“老兵们“在北展剧场召开誓师大会,并放映了苏联电影“区委书记“在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叫: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电影结束后那些“老兵“高呼着口号数千人骑着自行车举行了大游行,远远的望去浩浩汤汤,就这样他们冲击了公安部。
文革中有这样一句常用语叫~螳臂挡车!最终那些“老兵“就像退了毛的凤凰一样退出了政治舞台,他们中有不少人走进了军营,也有的人去到农村插队。时势迁移后又过了没有多久,毛爷又再次指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就这样平民红卫兵也开始了上山下乡之路!就像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常遇春一样,红卫兵像破抹布一样也被甩了出去,知青一词就是这样诞生的!
狭义上的红卫兵批斗的是“地富反坏右“!而广义上的红卫兵批斗的是“走资派“!这种表面现象反映出的,除了领袖的钦点外,实际上是中国社会深层矛盾的一次暴发。像这种底层民众的狂欢:从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到后来的义和团,再到文革运动几乎就都是一脉相成的,而且这种矛盾至今仍然存在,在电影芙蓉镇的结尾:造反司令王秋赦喊出的那句-运动了!那就是导演谢晋留给人的深思!
在前几年有部大陆电视剧名叫“血色浪漫“!剧中的那些情景就真实的再现了当年的那段历史,描述了文革初期的“大院子弟“与京城平民出身的那些“胡同子弟“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关系,剧中那位名叫“小混蛋“的胡同小霸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他被活活打死也确有其事!这部电视剧真实反映出的,实际上就是当时社会上的那种深层矛盾(也可以称为是阶级矛盾)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社会不仅有贫富之间的尖锐矛盾,还仍有平民出身的官员与红二代之间的深层茅盾。这些都是后话!
梦开始的地方!
所谓的胡同:这是一句晚清的满语,放在上海叫里弄,放在国外叫街区。指的是一种生活的状态。而说起大院这个独特的群体来,它很有中国特色。这个群体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大院文化。这种居住环境在国外很少见,它多少有点像台湾老兵的“眷村“?但也仅仅是形似,如果横向比较起来的话,差距那还是相当的大。北京的大院基本上就是一个能自给自足(封闭的)小社会,有点类似今天的高档小区。
大院除了在大门口有卫兵站岗外,院内则属於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格式诸如像:礼堂,商店,俱乐部,门诊部,食堂,幼儿园,总之是应有尽有。生活在这样封闭环境中的干部子弟,与居住在胡同里的平民子弟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之间有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对立,这种对立就像今天仇官仇富一样!
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种老北京四合院,在过去那叫王府。而现在那也不是平民百姓们能够居住的,如今副国级的高官就有上百,省部级的官员就有上千,怎么可能把四合院让给你平头百姓居住,要想一睹四合院的风采,那就只能去什刹海买张门票~去参观一下恭王府或者宋庆岭故居。除非你是拥有天文数字的大款。
这种“炫富“与“仇富“的社会现象由来以久,特别是对於中国社会来讲:那就更是一种引发社会动荡的祸根,在电视剧“血色浪漫“中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触动了一下,在历史上由此引发出悲剧的例子有很多,这就像今天的中国有人拥有多少亿,也有相当一批人每月只有一千元人民币(这个话题太大,在此不展开)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发表后,有读者阅后指出:要从历史的深度看问题。我认为此话说的是言之有理。在下认为文革中“红卫兵“做为特殊时期的极端组织,从形式上讲他们是有样学样,红卫兵的那一套就是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的翻版,从理论上讲: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因此他们下手极狠!
就以文革中最大的“受害者“刘少奇夫妇来说:老刘本身就是一个整人的高手,仅以建政之后的冤案为例:高岗,饶漱石,以及彭德怀,黄克诚的被整都有刘少奇的股份,而他的老婆王光美整起人来那也不手软,在四清工作队的批斗会上像“坐土飞机“这种折磨人的方法就是这位主席夫人发明的。当年共产党在苏区召开批斗大会的时候,给地主老财们挂上大牌子~戴上高帽子去游街示众,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后竞被后人如法泡制的戴到了自己的头上,毛爷笑称:始作俑者~岂能无后!
至於在文革中打死人的问题:若从历史的角度看,那么无论是当年的“红卫兵“还是后来涌现出的“造反派“都如出一辙,他们都类似於当年大开杀戮的“苏区肃反“运动,还有类似於后来差一点就把包子他爹活埋掉的“延安整风“运动。血腥杀戮的历史就像是人类的基因序列一样是能传代的,是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影响后人的,而暴力行为也是能效仿的!这一点我们无需讨论,也无需置疑!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杂货铺“的下集:十年浩劫-与-艰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