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对决系列: (五B) 菲律宾海,1944年6月19–20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美军战役准备

第四场航母对决(圣克鲁斯海战)在1942年10月结束时,美军在广袤的太平洋可怜巴巴地仅剩一艘受伤的企业号(Enterprise)航母,形势岌岌可危(见《航母对决系列四》)。18个月以后,在菲律宾海,当年的一杆鸟枪扬眉吐气换成了15门大炮(!)。代号为第58特混舰队(Task Force 58)的高速航母特混舰队(Fast Carrier Task Force)十分不可思议地竟能出动15艘舰队航母(fleet carrier):七艘大型航母(CV)和八艘轻型航母(light carrier,CVL),载机956架。这还不是美军投入的全部航母:另外还有七艘比轻型航母更轻的护航航母(escort carrier,CVE),载机170架, 执行为登陆部队在航渡中的护航反潜任务和登陆后的对地打击任务。所以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总共投入了22艘航母,1126架舰载机。护航航母航速低(18节),无法跟上以30节以上高速作战的高速航母特混舰队。因护航航母没有参加航母对决,在本篇中“美航母部队”特指第58(高速航母)特混舰队(不包括护航航母)。

除了企业号这艘1938年服役的身经百战的老舰(满载26000吨,载机90架——见《航母对决系列:航母在两战之间的发展》图7和《航母对决系列三》图3),所有参战航母都是两年内新建的。这是美国这个巨人从昏睡中觉醒后大放异彩的精彩篇章之一。罗斯福总统称美国为“民主的兵工厂”(Arsenal of Democracy),这个兵工厂为全球各盟国制造了海量的军火,大炮,飞机,和舰艇。即使是成本最高,最难制造的航母,美国竟然也能像“下饺子”一样扩大舰队规模,山本五十六在九泉之下闻讯后肯定再次吐血(山本于1943年4月在所罗门前线被击毙,已吐血一次)。

企业号以外,高速航母特混舰队司令米切尔(M. Mitscher)中将旗下有最新锐的六艘埃塞克斯级(Essex)大型航母。在战前的最后几年“无条约”时代就开始设计的埃塞克斯级首舰埃塞克斯号于1942年12月31日紧锣密鼓地服役(图4)。然后一艘接着一艘下水,到终战时有24艘服役,成为美航母部队(也是美武装力量)在二战后期的中流砥柱。

4  埃塞克斯号大型航母:36000吨(满载),90架舰载机

但是大型航母建造再快也赶不上前线的需要。到1942年底,开战时的八艘航母已有五艘被击沉。在罗斯福总统亲自督促下,美军将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舰体火速改建成独立级(Independence) 轻型航母。首舰独立号1943年1月入役,在一年之内九艘像“下饺子”一样全部入役(图5)。除了独立号以外,其它八艘轻型航母全部加入高速航母特混舰队。独立级轻巡出身,天生高速,能飙30节以上,所以能积极配合大型航母作战。在菲律宾海海战中,轻型航母提供了第58特混舰队40%的战斗机和36%的鱼雷轰炸机,立下了汗马功劳。

5  巴丹号轻型航母:14000吨(满载),30架舰载机

[注] 独立级巴丹号(Bataan)的舰名是为了纪念78000名美,菲将士英勇抵抗日军的巴丹半岛战役(1941年12月—1942年4月)。

不断发展壮大的美航母部队尽管没机会找到日机动部队进行航母对决,但在一系列攻势作战中(表1)执行多种任务,如掩护航渡,对地支援,空袭舰艇等,千锤百炼,越战越勇。同时,在多航母的战术编组上,美军摸索出一条创新之路,胜利之路:从1943年1月起,多航母编队成为航母特混舰队(Task Force)的常态。前四场航母对决时因力量薄弱,一般一艘航母就组成一个航母特混舰队,偶尔两艘组成双航母编队。从1944年1月起,在米切尔领导下,第58特混舰队正式成为高速航母特混舰队。

高速航母特混舰队旗下的基本单位是打击群(Task Group,也可译为特混群或特混大队),由两艘大型航母,两艘轻型航母组成核心。多航母一起作战进攻时能集中力量,发挥优势;防守时护航战舰集体防空,反潜,搜救,能高效完成任务。米切尔认为理想的打击群应有四艘航母。四艘以上航母优势无法发挥,因为每艘航母为起降飞机需要一定的空域,四艘以上航母被迫分的太开。四艘以下航母同样需要大量护航战舰,美战舰尽管产量举世无双,但家大业大,资源不是无限,所以需要避免浪费护航资源。在马里亚纳群岛,第58特混舰队旗下共有四个航母打击群(表2)。

另外一个力量超群的战列舰打击群也别开生面地加入第58特混舰队。以前的实践是将单艘战列舰直接加入航母打击群担任“贴身保镖”。现在干脆让七艘新锐的高速战列舰为核心单独组成一个打击群,发挥火力优势,前出部署在离敌军最近的方向。这样来犯敌机会先遭到一顿暴打(表2)。需要收拾残敌时可一马当先前出歼敌。这些都是最近刚下水的新式战列舰,能跟上高速航母特混舰队的步伐。老式战列舰(包括全部从珍珠港打捞上来的老舰)航速太慢,只能另外组成一个打击群,执行岸轰炮击任务,但无法参加高速航母特混舰队。

58特混舰队旗下的四个航母打击群和一个战列舰打击群

 

大型航母

轻型航母

战列舰

巡洋舰

驱逐舰

总数

58.1

2 (大黄蜂*,

约克城*)

2 (巴丹,

贝利森林)

 

重巡3

轻巡1

14

22

58.2

2 (黄蜂*,

邦克山)

2 (卡波特,

蒙特利)

 

轻巡4

12

20

58.3

2 (企业,

列克星顿*†)

2 (普林斯顿,

圣哈辛托)

 

重巡1‡

轻巡3

13

21

58.4

1 (埃塞克斯)

2 (兰利*,

考彭斯)

 

轻巡4

14

21

58.7

 

 

7 (阿拉巴马, 印地安纳, 衣阿华, 新泽西, 北卡罗莱纳, 南达科他, 华盛顿)

重巡5

11

23

哨戒

 

 

 

 

2

2

总数

7

8

7

21

66

109

【资料来源】整理自E. Grove, 1993, Sea Battles in Close-Up: World War II, volume two, p. 18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注] * 在太战战损以后以同样的名字命名的新舰。 † 第58特混舰队旗舰(米切尔座舰)。 ‡ 印地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是第五舰队旗舰(斯普鲁恩斯座舰)。

1944年6月,浩浩荡荡的第58特混舰队旗下有109艘战舰和956架飞机(891架航母舰载机和65架战列舰和巡洋舰的水上侦察机 [水机])。战舰数量超过了1942年6月日军参加中途岛战役的105艘(见《航母对决系列二》表1)。第58特混舰队是太平洋舰队(也是整个美国海军)最硬的拳头,威震四方,实力超过很多国家的全部海军。这支部队惊人的航母数量是太战开打时美军全部航母的两倍,日军全部航母的1.5倍。各打击群或单独出击,或两,三群协同,不但在多次登陆作战中(和对联合舰队中太锚地特鲁克的空袭中)大显神威,而且在日海航飞机增援马里亚纳群岛的南北方向(北方是火山群岛 [Volcano Islands,如硫磺岛Iwo Jima];西南方是帕劳群岛 [如雅普岛 Yap])(见图3)和在对马里亚纳群岛本身的空袭中摧枯拉朽。1944年2月到6月,第58特混舰队横扫太平洋,分头行动在空中和地面消灭了750架日岸基机。现在四个航母打击群合兵一处,在战列舰打击群加入后如虎添翼,官兵斗志昂扬,一心想在一场“高端”海战中歼灭从1942年10月圣克鲁斯海战后一直畏战避战的日航母部队。

1944年5月,太平洋舰队在尼米兹上将领导下进行了改组:以高速航母特混舰队为核心的主力部队由斯普鲁恩斯(R. Spruance)和哈尔西(W. Halsey)两位上将轮流领导,同一支部队,在斯普鲁恩斯领军时称为第五舰队,哈尔西领军时称为第三舰队(高速航母特混舰队届时番号从第58改为第38特混舰队)。首长和幕僚有半年在海上带兵打仗,有半年在岸上策划训练(也稍微休息),每半年轮换一次。而且同一部队用不同番号可以迷惑日军情报部门,以为真出现了两支强大的舰队。

马里亚纳群岛战役时第58特混舰队隶属第五舰队,由中途岛大捷的领军人物斯普鲁恩斯上将率领(1944年5月哈尔西出色地完成担任南太战区司令的任务,出任第三舰队司令,此时正在珍珠港组织幕僚班子,策划下一步进攻菲律宾的战役——见《航母对决系列六》)。第五舰队旗下有三支部队:

(1)第58特混舰队共有109艘战舰(见前述)(斯普鲁恩斯本人在印地那波利斯号 [Indianapolis] 重巡上升起将旗,随第58.3航母打击群出征——见表2)。

(2)联合远征部队(Joint Expeditionary Force,登陆部队和护航部队 [包括护航航母部队],共有535艘舰艇,4.5个师 [三个海陆师,一个海陆旅,一个陆军师],127,000名登陆部队)。

(3)中太前线部队(Forward Area Central Pacific Force,岸基海航部队)。

和马里亚纳群岛登陆在同一个月打响的诺曼底登陆(八个师,156,000名登陆部队)在规模和名气上都更大。但从海军战略和战术角度看,马里亚纳登陆作战的挑战比诺曼底大得多,几乎无法相比。

(1)在诺曼底,登陆部队只需横渡86海里(160公里,100英里)宽的英吉利海峡,最多一天的航程而已。在马里亚纳,最近的基地是在关岛以东1000海里外的恩尼威托克(Eniwetok)——马绍尔群岛的一个小环礁,除了提供一个避风港以外无任何设施。主要基地是远在3000海里外的珍珠港。将如此众多的登陆部队投放到这么远的距离以外抢滩上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规模,长距离的航渡对后勤提出了极大的考验,这么多登陆部队加上644艘舰艇上的航海及海航人员在海上好几个礼拜光食品供应就是大问题。而且不是一到就马上登陆,因三个登陆目标岛屿(塞班,提尼安,关岛)都有重兵把守,计划不是同时登陆(和诺曼底不同)。有一部分登陆部队要在海上待命,准备增援日军抵抗最激烈的战斗。结果6月15日在塞班第一次登陆后,部分部队要到7月24日才登上最后一个岛屿:提尼安。

(2)诺曼底被盟军强大的海,空兵力包围。德军微薄的海,空兵力(一些可怜巴巴的鱼雷艇,机场已被炸烂的少量飞机)即使出动也无法撼动盟军的优势。在马里亚纳,日军强大的海,空兵力卧薪尝胆,秣马厉兵,准备和美军拼死一搏,决战西太。在诺曼底,由于距离近,盟军可突袭。在马里亚纳,盟军几百艘舰艇在海上无法隐蔽,只能堂堂正正地强攻。满载登陆部队而本身航速很慢的运输舰队将是日军垂涎的靶子。在诺曼底,美,英,加,自由法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如印度,南非等)都出兵出枪出炮,盟军是真正地联盟作战。盟军在西南太作战有澳军助阵,在南太有新军出力,但在中太的马里亚纳,“盟军”是浪得虚名:644艘舰艇中只有荷兰和挪威分别贡献了两艘和一艘辅助舰艇,其它所有的兵力,武器,物资,美军只能靠本国资源,碾压日军所有的重任美军需要一肩挑。即要保障登陆作战的成功,又要粉碎日军海,空力量的反扑,如此大规模,长距离,高强度的作战,美军能经受住这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吗?

日军战役准备

从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日军在所罗门群岛和美军来回拼杀打了六场主要海战(包括两场航母对决:1942年8月的东所罗门和10月的圣克鲁斯——见《航母对决系列三》和《航母对决系列四》)。尽管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但损失太大,无力再撑,被迫从瓜岛撤兵。从此以后太战攻守互换,进攻作战基本都由美军发动(表1)。唯一一次日军发动的进攻战役是1943年4月的所罗门航空战。山本在无航母可出动的情况下将舰载机部队移师腊包尔(Rabaul),和岸基海航部队一起企图通过大规模空袭瓜岛来翻盘。不但没有取得值得一提的战果,舰载机部队所剩无几的骨血都被拼光,山本本人飞赴布干维尔(Bougainville)前线视察时遭到美机埋伏搭上了老命。山本殉国后联合舰队司令由古贺峰一(M. Koga)大将继任。和个性鲜明,敢做敢为的山本截然不同,古贺不但能力中庸,而且运气极差。1944年3月,古贺在菲律宾海飞机失事殉职。4月,丰田副武(S. Toyoda)大将成为一年之内第三任联合舰队司令。海军连失两员大将司令,全军上下心情十分悲壮凝重。

然而节节败退的日军不甘心失败,一心想通过决战翻盘。这是博弈中力量较弱一方典型的赌徒心理:既然长耗不起,不如拼死一博。这倒不是因为战局不利造成的,决战西太是日军长期以来按照“邀击渐减”战略来策划的(见《航母对决系列:航空派和战舰派的大辩论》)。原来在航母崛起前的假设是美主力战列舰部队为保卫当时是美殖民地的菲律宾和关岛,必然长途跋涉向西太出击。日主力战列舰部队扼守西太,以逸待劳,这就是“邀击”。“渐减”是靠前出迎敌的辅助兵力(如航母/海航,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的骚扰突袭,一路逐渐减弱美军实力,等精疲力尽,伤痕累累的美舰队进入日军巨舰大炮射程后再由战列舰一举歼灭。

连续四场高强度的航母对决以后,日军中航空派开始战胜战舰派。联合舰队高层想到机动部队从珍珠港扫荡到印度洋扬威万里的拉风时刻和在所罗门群岛丧失空中优势被动挨打的痛苦万分,新的共识是:决战就是航母对决,其它部队(包括以前自命为天之骄子的战列舰部队)都要为航母对决获胜作出贡献。1944年3月,联合舰队主力全部编入新成立的第一机动舰队(First Mobile Fleet)。小泽治三郎(J. Ozawa)中将旗下不但有九艘航母,而且对日军来说破天荒地统率五艘战列舰(大和 [Yamato],武藏 [Musahi],和长门 [Nagata] 这三艘先后担任过联合舰队旗舰的超级战列舰,再加上金刚 [Kongo],榛名 [Haruna] 这两艘经常为航母护航的老式战列舰),另外还指挥实力强大的重巡洋舰部队的11艘重巡。类似美军的快速航母特混舰队,第一机动舰队集中了日本海军全部精华和总兵力的80%,是西太决战的希望,也是日本帝国的希望。

总数55艘战舰的第一机动舰队在规模上大大超过了空袭珍珠港的机动部队(20艘)和四次航母对决中的机动部队(珊瑚海:10艘;中途岛:21 艘;东所罗门:12艘;圣克鲁斯:13艘)。极具日本特色的“机动部队”一词以前一直是航母部队的俗称,但非正式编制。在1941年4月到1942年7月,机动部队最拉风的时刻正式编制是第一航空舰队(First Air Fleet)。现在正式以“机动舰队”为名收编了战列舰和重巡洋舰部队意义重大,反映了机动部队(航母部队)指挥官可统领联合舰队全部主力,战列舰被降格为为航母护航的配角地位(大和,武藏,长门也不例外,要为航母保驾护航)。

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日航母数量增加到了九艘,全部加入第一机动舰队参加决战。在圣克鲁斯海战中受伤的翔鹤号(Shokaku)大型航母和瑞凤号(Zuiho)轻型航母已修复。原有的瑞鹤号(Zuikaku),隼鹰号(Junyo),飞鹰号(Hiyo)大型航母的舰载机队得到了补充。另外从潜艇母舰改装的龙凤号(Ryuho)轻型航母和从水机母舰改装的千岁号(Chitose)和千代田号(Chiyoda)轻型航母以前只执行“低端”的护航,支援任务,现在军情紧急,也上前线参加“高端”航母对决。第一机动舰队组成三个航空战队(美军语:打击群),虽没有美第58特混舰队那样的豪华阵容,也已经是联合舰队最堂皇的决战主力了(表3)。

第一机动舰队旗下的三个航空战队(航母打击群)

 

大型航母

轻型航母

战列舰

巡洋舰

驱逐舰

总数

第1航空战队 (甲部队)

3 (大凤†,

翔鹤,瑞鹤)

 

 

重巡2

轻巡1

10

16

第2航空战队 (乙部队)

2 (隼鹰*,

飞鹰)

1 (龙凤)

1(长门)

重巡1

9

14

第3航空战队 (丙部队/前卫部队)

 

3 (瑞凤,千岁*,千代田)

4(大和*,武藏,金刚,榛名)

重巡8

轻巡1

9

25

总数

5

4

5

13

28

55

【资料来源】整理自(1)刘怡,2011,《联合舰队》,p. 322,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百度百科,2022,马里亚纳海战。[注] 日文资料里的甲,乙,丙部队在英文资料里分别称为 Force A, B, and C。† 第一机动舰队旗舰(小泽座舰)。*第2,第3航空战队和前卫部队旗舰。

最让日军振奋的是1944年3月新入役的现代化大型航母大凤号(Taiho)(图6)。这是最新一型航母的首舰,技术上取得了四个零的突破。(1)装甲飞行甲板,能抗500公斤(1100磅)炸弹——以前所有日,美航母都用木质甲板,装甲甲板是英航母的特色。(2)全封闭式舰首,能抗风暴,不但提高了耐波性和适航性,而且增加了飞行甲板长度和最前部飞行甲板强度,可装备更大更重的战机——以前所有日航母都用敞开式舰首。(3)采用了和舰桥一体化的直立式烟囱,外斜26度——以前所有日航母都是真正的平顶船(flat top),烟囱一般安排在舷侧,向下弯曲,在高海况情况下容易进水。(4)装备了雷达(日军称为电探)。但大凤号的缺点是由于飞行甲板装甲很重,所以舰载机数量仅52架,比吨位相近的翔鹤级少了三分之一(相比之下,英航母舰载机才30来架)。好在三种主力舰载机都更上一层楼,换成了威力更大的新机种(见第4节)。和以前设计的日航母偏重进攻性而忽视防护性相比,大凤号攻防兼备,设计先进,被寄于厚望,4月成为小泽的旗舰。

6  大凤号大型航母:38000吨(满载),52架舰载机

[注] 封闭的舰首和外斜的烟囱是大凤号最与众不同的外形特征。正在起飞的是一架新式的中岛“天山”12型(B6N2)鱼雷轰炸机(见图9)。

尽管旗下浩浩荡荡,小泽心知肚明:美军实力更强。但他认为只要战术得法,策划多年的决战有希望重创咄咄逼人的美军。除了依靠(1)集中使用的九艘航母,(2)力量猛增的护航力量,和(3)新一代的舰载飞机(见第4节)以外,小泽的战术创新让实力不俗,但仍处劣势的日军如虎添翼。和以前中途岛,瓜岛等攻势作战不同,这次日军在内线作战,可依托菲律宾海周边岛屿上的机场。小泽的具体创新是航程外攻击(又称穿梭轰炸shuttle bombing):发挥日机航程大的优势,在美机航程外放飞攻击队,让机群一路向东空袭美舰队。若超长距离飞到作战半径以外也不要紧,可一直向东在“不沉的航母”马里亚纳群岛岸上基地降落。在加油加弹以后,舰载机在单程回母舰路上可再次空袭美舰队。这样的连续穿梭飞行,会将美军打得精疲力尽,狼狈不堪,而美机航程太短,鞭长莫及(日机航程大于美机航程的主要原因是日机设计为追求轻盈,高速,对飞行人员没有装甲保护——这是日机共同的弱点。美机的设计强调防守,为保护飞行人员安装了厚重的装甲——这是美机共同的优点。但为达到和日机类似的高速,美机航程就相形见绌。见《航母对决系列:对决前的主力舰载机》)。

同时第一机动舰队计划能得到强大的岸基海航部队的大力协助,起码应能敲掉美航母三分之一的实力。这支岸基海航部队的番号是第一航空舰队(First Air Fleet),和太战初期(1941年4月–1942年7月)的(航母)机动部队的正式番号完全一致,但性质完全不同。不明这段历史的读者很容易被迷惑。也就是说“第一航空舰队”的历史分两段:(1)第一阶段是以航母为核心组成的机动部队,参加珍珠港,印度洋,和中途岛三大战役。1942年6月在中途岛惨败,四艘航母全部战沉,所有舰载机葬身鱼腹,“航空”舰队名存实亡,番号于1942年7月撤销。(2)但在1942年7月,同样的番号“第一航空舰队”被一支新成立的岸基海航部队启用,成为“第一航空舰队”的第二阶段。岸基海航部队起名为“航空舰队”倒不奇怪,是日海军的习惯。但冠以神圣的“第一”之名无疑凝聚了日海军的厚望(另一支当时冠名“第一舰队”的部队是以大和,武藏号为核心的战列舰部队)。1943年7月,在圣克鲁斯海战得胜凯旋后由少将升为中将的角田觉治(K. Kakuta)出任第一航空舰队司令,总部设在马里亚纳群岛的提尼安(图3)。在太战从攻势变为守势以后,第一航空舰队成为捍卫日本内阁于1943年10月制订的“绝对国防圈”的第一线力量。

第一航空舰队最终满编时纸面上会有浩浩荡荡的1600架飞机。但即使满编,要成功地防守“绝对国防圈”也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绝对国防圈”实在太大了。在太平洋中部从北向南画一条3200海里(6000公里)的长线:千岛群岛,博宁和硫磺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比亚克(新几内亚),巽他群岛(荷属东印度东部)。星罗棋布的几百个岛屿,几十个机场,每个机场都要分兵把守的话,理论上讲驻守任何机场的基地航空队(50–100架飞机)都会被美航母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所以唯一的希望是尽快判明美军主攻方向,发挥航空兵转场方便的优势,向主要战场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到1944年2月,第一航空舰队总兵力达到了貌似不俗的1400架。但从2月起,在博宁和硫磺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比亚克连续遭到美舰载机(在比亚克还有岸基机)打击,在空中和地面损失了750架飞机,而战果不值一提(见第2节)。5月,美军在比亚克登陆后,日军判断这是美军主攻方向(见第1节)。第一航空舰队在马里亚纳群岛仅留下170架飞机(塞班35架,提尼安65架,关岛70架),主力480架飞机向西南方向的加罗林群岛和帕劳群岛集结,准备在新几内亚地区决战。但当地机场设施简陋,食宿卫生条件恶劣,很多飞行和地勤人员得了登革热,无法作战。再加上美机前来炸射,结果损失了一半飞机。到6月15日美军在塞班登陆后,第一航空舰队恍然大悟,急令转场到西南方向的残余飞机火速返回马里亚纳参加决战。但被美军调虎离山以后,日军狼奔豕突,残余飞机或者由于当地设施差零件少,或者由于飞行,地勤人员缺乏,结果无法上天,很多被丢弃。少数返航的飞机在路上又有不少遭到美舰载机拦截,落地后在机场又挨炸。所以当马里亚纳群岛决战真的来临的时候,第一航空舰队在关岛只剩下70架左右可用的飞机,在塞班和提尼安的100来架已被美护航航母派出的攻击队在登陆作战中歼灭。指望在关岛这些可怜的兵力去削弱美航母三分之一的实力?

不幸的是正在星夜兼程奔赴决战的小泽不知道第一航空舰队作为一个作战单位已可忽略不计。报喜不报忧的角田不断发报:“正和敌军激战,” 但不报惨重的损失。蒙在鼓里的小泽觉得形势正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在岸基海航部队奋力出击的前提下,他所创新的穿梭轰炸将让日军决战获胜。当然要决战获胜,还要靠精锐的战机。下面介绍一下双方的战机。

【航母对决五:菲律宾海,未完待续】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南半球' 的评论 : 谢南兄点题!是的,美国伟大之处,除了硬件建设举世无双以外,在于能做到各民族大团结,大家一起来为建设新美国添砖加瓦,有无与伦比的组织管理能力。二战中调动黑人的积极性成立了陆航战斗机中队,调动日裔的积极性从集中营里直接征兵让他们去意大利前线上阵,调动德裔,意裔的积极性更是不甚枚举(尼米兹就是德裔)。美陆,海军之间也有矛盾,但没有像日陆,海军那样问题多。这个课题很好,但太大,目前啃不下来。写这个系列2022年写了9个月,很累,还要去搬砖上班,但我会留意,再次谢谢这个建设性的建议!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谢鹿葱!写全部航母对决的系列有点建立档案馆的意思!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unflower28' 的评论 : 谢!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uckmaster' 的评论 : 谢赞!的确,文中的企业号(CV-6)1938入役,1947退役,是开战时美军八艘航母坚持到终战的三艘航母之一(另两艘是萨拉托加号和突击队员号,战绩不突出)。包括全球战略在内的很多军迷认为“Enterprise” 译为企业号是翻译错误。奋勇作战的军舰和 “(商业)企业”无关,最贴切的译名应是“奋进号”。但真要改成“奋进号”很多熟悉“企业号”辉煌战绩的军迷读者可能一时无法接受。新一代“企业号”(CVN-65)是第一艘核航母,1961入役,2017退役。最新一代“企业号”(CVN-80)是福特级的一艘,目前在建。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平等性' 的评论 : 谢赞!菲律宾海海战是六场航母对决中规模最大的高潮大戏。24艘航母和1321架舰载机之间厮杀的规模不但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想象一下:当今美国全部航母实力是11艘,英国两艘,印度两艘,中国两艘(本篇写作期间第三艘下水但还没入役),俄,法,意,西,巴西,泰国各一艘,日本有两艘可载F-35战斗机的“直升机驱逐舰”。全世界航母全部加在一起,才能凑出25艘。即使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幸爆发,同一场海战也不可能有24艘航母参战。
南半球 发表评论于
美国在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军舰和飞机固然令人咋舌,要在同样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如此众多的各类专业军人来操控这些装备,还要让他们能够彼此协同作战,似乎应该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报道,全兄如果能够深入挖掘这方面的史料,那您的这本书当在中文世界独占鳌头。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航母档案馆啊!
Sunflower28 发表评论于
Duckmaster 发表评论于
好文。二战中的企业号真是米国在太平洋的定海神针,曾经三次被日本宣称击沉,支持笑到了最后,二战后光荣退役。后来好像又建了一艘新的企业号航母,可能也退役了。
平等性 发表评论于
战略兄好文章,沙发赞!想想当年58特混舰队旗下的四个航母打击群和一个战列舰打击群,那可真是大杀器,即使拿到现在,估计也是所向披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