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柿留心皆学问,多思多问难易分(1)“柿子”和“牡蛎”
中国南方一些方言对“孩子”和“鞋子”是发音相反的。但如果“小孩”和“小鞋”混淆不清可以通过一个动词来连接便不会错了。
用穿带区分:“穿xiaoxie”也好,“穿xiaohai”也罢,穿指定的是“鞋子”;如帮子女“带xiaohai”或“带xiaoxie”注定就是“小孩”的意思。
在日本,关西人和关东人将“柿子”(Kaki)和“牡蛎”(Kaki)是互为相反发音的。由于发音重音前后不一样“桥”(hashi)与“箸”(筷子hashi),“鼻”(hana)与“花”(hana)是互为相反所指的。尤其是“牡蛎”和“柿子”都是食物素材,都有可能有“噢咿嘻!”(美味,好喰)的场合,人们很容易搞混。这时关东关西人之间的会话便要说一下“树上结的”Kaki,或“水中的”Kaki来加以修饰(区分)。
柿柿留心多学问,牡蛎无理话区分。汉语的“牡蛎”发音日本人会听成“无理”(无理取闹,太勉强)……
史话实说
?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开启的,秦始皇是第一个称皇帝的帝王,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劳非常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认为自己是”功盖五帝、德兼三皇,因此秦始皇发明了皇帝这个称号,在秦始皇之前是没有”皇帝“这个称呼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有称”公“的,有称”侯“的,有称”王“的,还有称”帝“,再往前数到周朝,周朝最高统治者也是称”王“或者”天子“的。
秦始皇之前,虽然没有称”皇帝“的,但是有”皇“和”帝“的称号,分开用,各不相干,皇是皇,帝是帝,在上古时期,也就是夏朝之前,中国历史上有称”皇“和”帝“的首领,这就是三皇和五帝。在远古时期,皇的本义是表示掌握使用或制造火种的人,引申为最高统帅的意思,与王类似;帝的本义是指主宰万物的神,引申为最高天神,与神类似。
中国历史自从夏朝建立以后,神州大地朝代轮回,夏、商、周、秦、汉、新、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武周、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大理、元、明、清逐一登场,统治着中华大地几千年,每逢朝代更迭,或是血雨腥风,或是宫廷政变,亡国之君的下场有被杀,有自杀,也有受到新朝厚待。
夏朝 夏桀(生卒年不详)
结局:被放逐于南巢,数年以后客死
夏桀淫骄,乃放鸣条。
商朝 纣王帝辛(?-前1046年)
结局:军队倒戈,鹿台自焚而死
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西周 幽王姬宫湦(?― 前771年)
结局:被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在骊山下被杀。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