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313.旧地重游

本人近期完成了历史记实故事,以我家四代为中心,在中国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甚至世界所发生的真实故事。希望让后人知到也可作为历史的侧影,供写这段历史的人参考。也是一为老人在离开世界之前想说出的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三)旧地重游

 

2019年六月出版“燕京人”,并把它寄给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美国、香港、台湾专家。A 型血的我,第一步刚完成就想下段工作了。把它安排到日程上,但缺少写作激情、这大概和近一年大修“燕京人”,分析结构、语言润色、修改病句,一板一眼,理性工作有关,把写作激情给磨光了。试写几段后,读起来很是干巴。 需要给以刺激,到马路上去寻找吧。

夜游林肯中心

一个周六我在老人中心吃完晚饭,心想不要总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家、地铁、老人中心),太枯燥了,就坐上公共汽车去了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 。

夏天每个周六晚有阿根廷探戈露天午会,爱跳舞的我已两年没敢去了。因为一听这音乐脚就痒痒,想上场跳,但粗糙的地面,严重损害膝盖,三年前跳了一个夏天弄了个关节肿大,看了几位中、西医,都没明显改进,在自学中医且用中药泡过脚的朋友建议下,我也看了一点中医书,给自己开中药、用了一大堆草药泡脚,最后幸运地好转,能继续跳舞。为了将来不拿拐杖、坐轮椅,这项工作需要坚持一辈子了。

从第五大道的64街小门进了公园,爬上山顶,到了舞场,听着这熟悉的音乐,看着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还能自我控制,赶快离开,千万别跳。回家?不甘心,去林肯中心看看吧。

这里和林肯中心都在65街,但林肯中心在西边百老汇大道上。如果坐车去,出公园绕一大圈,并不省时间。走!下山向西走,保持在65街这条线上去找西门,幸好正有一个小门。出了公园穿过两个街区就是百老汇大道,林肯中心就在眼前。

老远就看到这三座演出大厦:正面的大都会歌剧院、南侧的纽约芭蕾舞厅和北侧的音乐厅。中心的喷泉已经鸟枪换炮,和25年前我在那里看演出时完全不同了。这时使用高科技程序控制,水柱喷射高度、水柱的多少和水柱大小不停地变化着,吸引游客观看。暑期像往常一样这三座大厦休假停演。

   二十年前夏天喷水池一关闭,马上就在它的上方用木头搭一个大平台,用木板围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正式露天舞池,内部播放舞曲,买票进去跳。舞曲的嘹亮声音使穷苦不想花钱的我们就在外面粗糙的水泥地面上跳,人数大大多于舞场内。除来跳舞的人之外还有许多看热闹的,整个夏天林肯中心尘土飞扬、热闹非凡。

 现在看到林肯中心的味道有了较大改变。没有舞池,游客不多,只有几个人在喷泉前摆姿势照相,很是安静,

在大都会剧场南边过去是荒草地现在盖了一个极大的露天剧场。这晚一位女流行歌手在举行独唱音乐会,剧场内人不多,剧场外一些人站在栏杆边观看。这不是我的爱好,不想买票进去。剧场周围有几个摊位出售冰点、玉米花、小工艺品,价格很贵。

在大都会剧场的北面过去是非常普通的水泥广场,广场北面是朱莉叶音乐学院,学院音乐厅、小剧场、音乐书店等。我曾在这几个大厅免费听学生的演奏、看话剧彩排、买钢琴谱等。西边是音乐图书馆。可借乐谱、录音等,我曾在那里使用过这便利条件。

现在这个广场变化最大,不见粗糙水泥地面,有一个极大很艺术的矩形大理石浅水池,周围一些大树,树下有长椅、小凳,极其幽静。几对情侣坐在长椅上,有几位坐在凳上看手机,使用计算机。在广场的北面有一个点心店、快餐厅,它的屋顶盖成花园、铺着草地,一些年轻人躺在这里。

总之现在的林肯中心给人安静、艺术感与中央公园形成鲜明对比。中央公园除露天大剧场外,有不同几个舞场,旱冰场、自行车特技场、马车可以带游客到处转,很是热闹。当然和北京的景山、天坛等公园不能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回忆在林肯中心的往事:

看着这熟悉的三个演出大厅心潮澎湃,很多往事涌上心头。在中国读报纸时听说过纽约的百老汇是美国文化艺术中心,经常和好莱坞相提并论。但1993年来到纽约后不知哪里是百老汇。直到1994年在公平保险公司工作时,那些硕士、博士年轻人在谈论看了什么演出后才知道英文字“宽街”是“百老汇”。这是我曾多次骑车或迈开双腿走过的路,在中城段有许多剧院、还有林肯中心。

    由于没有钱,不能承受这高消费。1995年实在憋不住,到各剧院售票处打听票价。只有林肯中心的大都会和纽约芭蕾舞剧院有学生站票,十美元一张,我还承受得起。

最初是演出当日上午十点出售学生站票,休息日我早起坐车赶来,排队买站票,从此常在休息日去看剧。前一两幕仔细寻找空座位,中间休息时,马上冲到百元以上的好座位继续看。坐在这些好位子的阔人穿得非常高级、特别是女士的晚礼服,极漂亮、显眼。为了自己的虚荣心我也把穿在里面的晚礼服显露出来,绝不能显得自己寒酸。

演出前早到,可以听那些老观众聊天。很多人是戏迷,他们见面所聊就是攀比:每年买多少张票,看多少剧种演出、同一剧看过多少著名演员演同一主角,比较他们的特点等。我离他们很近,专心听,可学到很多。

这样高级享受的日子大约仅一年左右。由于很多穷观众和我一样买学生站票,很快抢光。很多人特别是学音乐、舞蹈的学生抱怨买不到票后,卖票方式改成每周六上午售下周各场票,并限制每人两张。这样去排队的人总可排到票。但我周六不休息,无法买票。好日子就此结束。

这三个演出厅给我带来许多回忆。

林肯中心周围也有很大变化。

走出林肯中心继续沿百老汇大街向北走。在三角地的五层大楼美国著名连锁书店邦斯诺贝尔的大牌子不见了,挂着21世纪房地产公司的大牌子。忙问一位商店老板,他说几年前就没有了。

回想20多年前我常来这家书店,那时在地下室卖音乐盘,分类清楚,非常容易找所需的。每一摊有放音机,带上耳机可试听。经常去听我正在练的曲子,特好的音乐才买。现在大家上网采购,书店也设立了网购,所以关闭了许多。有的书店为吸引读者,和咖啡厅合办,内售咖啡,点心,舒服的餐桌和有靠背的椅子,人多了,但是否买书就不得而知了。

百老汇剧场主要演的是美国的歌舞剧,每一张票都很贵,实在不舍得花这样多的钱去看,那时中国人在看“西贡小姐”,女主角是中国人,演得极棒,我犹豫很久,100美元一张票,是我的两天工资,没舍得花。所以来美20年没有去过百老汇剧场。

一次我和朋友提起这事,她建议我:当女儿来给我过生日时让她请我看。这个主意不错,我与女儿一起欣赏了“猫”和“狮子王”,这是百老汇经久不衰的剧,已经换了几代演员,二十多年过去,仍然场场爆满。但我的评价是“猫”的音乐较好,狮子王的故事较好。但我还是喜欢古典歌剧和芭蕾,无论故事情节和音乐都胜过一筹。

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前

重游中央公园和林肯中心很有感受,我想经过了26年是应当再重游故地,另外2012年回中国看到大城市高楼耸立、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身在美国不觉得有多大变化,真是这样吗?这次重游的目的不仅去回忆当年场景和事件,也要去看美国的变化。

夏天天长我就抓紧几个周六的晚饭后去看曼哈顿的故地。首先去看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坐六号地铁去东42街,下了车为了看纽约的市容、也作为饭后百步走,迈开双腿走过去。一共5个街区,但这是高高低低的丘陵地段,对于80多岁老太来说,走起来还是很费力。一路走看到一些大高楼在修整,搭着脚手架,也见到一些空置的店铺,出租、出售的广告贴在窗上,据说是房价太高租不起,原店铺在租约到期后只好另找出路。二十年前纽约可不是这样。这是高科技网络购物时代的结果。

远远看到联合国大厦,没有变样。在联合国大厦的斜对面看到写有川普大厦的建筑,我只见过第五大道和哥伦布圆盘区两大厦,从没听说这座。

走到联合国总部门前让我惊呆了,变化太大了!我是在1993、94、95这几年去的,后来没再去过。那时联合国总部大厦前是漂亮的大广场,直通42街,显得非常亲民。在广场的边沿有两组国旗群,密密的旗杆大约五排、插有各国的国旗,非常壮观,在这两组国旗群中间形成了一个宽宽的通道。可以叫它联合国大门吧,我们参观者就从这里走进去。一路上没人过问,直到大厦前领参观票和借解说机。

现在整个地区用很高的栏杆包围起来,设有工作人员出入门、贵宾门、小汽车门、和一般来访者及参观者的门,其内的设备与国际机场入口处一样。真是戒备森严,参访者个个需要被检查。这时是黄昏时间,所有门都关闭,一位警卫人员坐在一个办公室看监视器。国旗全部取走,光秃秃的旗杆矗立在围墙周边,两杆间距3米,我猜是为容易监视。200多旗杆分得很散,包围整个联合国地区。这大概是2001年911事件的结果。纽约许多大厦都戒备森严,防止恐怖分子搞破坏。

离开联合国地区天还亮,可以去华尔街看看。为了看纽约市容坐公共汽车去,一辆去南码头的汽车正在车站停下来。不知行车路线的我马上跳上去,心想华尔街离南码头很近,想当然地认为汽车应走过华尔街。开始汽车走在我熟悉的街道上。高层大楼没有变化。那些餐馆、各式小店的一、二层楼变化很大,有些房子已经翻新、有些已经拆掉。店铺更是变化很大,例如增加手机店等。在德连西街这车进入了我从没去过的靠近东河的路上,原来我认为这车一直向南开,再有十分钟就是华尔街,这时走东河边,足足多用了一小时。

NYCJACK 发表评论于
写得好,有熟悉的纽约味道!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