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新看与新书新看

最近因为有一点点时间,找了很多不花钱的旧书来看,有kindle的,有网上下的,不是盗版哦,是够老够旧已经没有版权问题的书了,又是电子版,所以不要钱。还有一些是图书馆处理旧书买的,跟不要钱也差不多了。

看得飞快。

象《上尉的女儿》,一个下午就看完了,还是在手机上看的,那么个小屏幕,老得翻老得翻。记得看有一个统计,说现在人玩手机太多,结果大拇指的关节都要出问题了。我觉得我也差不多了。

看着就笑。

呵呵这么老土的故事啊,败家的富家子只顾着自己爽,人前人后充大方,忠实的老仆人,陷入爱情中的家世可怜的姑娘,运气好,碰上贵人女王从天降。做为点缀用的必不可少的讲义气又头脑简单的土匪。哈哈。最好的是呢,那时候的作品翻译的用心,但凡一点点小细节都给你注释出来,比如人物谈话间的典故啦,地点时间的历史背景啦,哪象现在看译制片的字幕,完全就是信手胡抡。

还有《恋爱中中的女人》,吸引我的,是人物之间那些互相挑剔和试探,男男,女女,女男,男女,真的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随便一个情景放到今天穿越都一点问题没有。作者借人物说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一草一木的审视,唔哈哈,也和今天没什么不一样。

然后看胡适的《学问与人生》,听他口口声声,半农啦,独秀啦,叫的那么亲切,猛然醒悟道原来他们都是一伙的,彼此熟得可以拍肩膀的。难怪别人插不进那个圈子,没缝了啊。胡适听说是因为评价开国大老1号没资格上北大被封杀的,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人家是及时逃跑了。所以小时候我知道他,是因为最先听说他对红楼梦的考据有功力,可不是看他写的东西而仰慕。

象《基督山伯爵》,原来才这么薄啊,也没什么嘛,女主原来叫Mezedes啊,那不是奔驰车一个名字?这个都忘了中文怎么翻译的了。

因为一直看书没什么讲究,抓到什么看什么,自然受所谓名家名篇这些引导多一点。特别小的时候,带着任务一样,啊,这个是名著啊,人都看过啊,不行不行,赶紧借来看看。现在人到中年了,再回头看这些,包括史记,资治通鉴,发现都不用那样子仰着头恭恭敬敬地看了。连脖子上的那根筋都松下来了,身也舒服了,心也舒服了。

新近写手的书特别是国内的,我看的不多,主要网上吹得太厉害,反而有种先入为主的反感。Bestseller卖的还是seller,不是best吧。

一口气看了好几本,能记住的,有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高晓松的《如丧》,和吴晓波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这几个,都是男的,都是人到中年的40几岁年纪的时候写的。如果再客观一点说,都是在本行业混得风生水起的,冯唐不算,冯唐好像没当过几天医生。

中年男人的人生感悟,自然跟女性的角度不太一样,比较能敞开了谈落魄,谈——性。

我其实最喜欢看高晓松写他在厦门大学贫民窟那一段,落魄的摇滚乐手,天地豪情,他自己写的真,看的人也感动。到他从俗写林徽因,徐志摩,梁,金的情史,明显就露出编的痕迹了。远远不如女性写手的细腻温婉。估计是先收了哪家的钱,再闭门造车交的货。

冯唐是我一直喜欢的,从他的《万物生长》开始,当时很惊讶,他这个年纪,学医的,还能考上协和,还能写成这样,不错啊。当然现在这本算是杂文了。就像他自己说,他觉得他的诗最好,小说第二,杂文第三,但是卖的最好的,是杂文。在这个网络速食的年代,也只能是这个结果了。因为杂文比较没有性别,大多限于谈人生,谈理想,谈过去,谈未来,还短,基本大家都能看进去。所以今天,专栏作家还有读者。或者,仅有专栏作家还能保证有读者。

至于吴晓波,以前并不知道这个人,抗的是“第一财经写手”的大旗。我不知道什么算是财经写手,估计也是这几年舆论造出来的吧。

这些书,是快餐一档的,母语嘛,基本1,2个钟头就翻完了。很久不看了。很久不这么轻松的看东西了。

土豆-禾苗 发表评论于
对了,你的爱情巨著写得如何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