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日军战役准备
美军的选项日军十分清楚。日军打算倾巢而出,和进犯美军决一死战。联合舰队在1944年7月制订了“捷号作战”计划,力争“一击制胜,万里传捷”。庞大复杂的决战计划分四个子计划:(1)捷一号:菲律宾。(2)捷二号:台湾,琉球,和九州南部。(3)捷三号:本州,四国,和九州北部。(4)捷四号:北海道和千岛群岛。
考虑到美航母部队指哪打哪的优势和日机动部队龟缩不出的颓废,“捷号作战”要大力依靠岸基航空力量。但(岸基)第一航空舰队在6月的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溃不成军(见《航母对决系列五》)。兵败后残部撤到菲律宾整补,才250架飞机。以台湾,琉球为基地的第二航空舰队实力稍好,有600架飞机。但此时从总体上看,日海航部队里充斥着大量菜鸟新手,训练不足,素质很差,和开战时威震四方的海航部队无法同日而语。
从1944年9月底到10月初,哈尔西率第38特混舰队从南到北,对吕宋,台湾,和琉球进行了一系列空袭。联合舰队根据美机每天400–600架次的规模,判断台湾–琉球一线是主攻方向,10月12日联合舰队司令丰田副武(S. Toyoda)大将下令:“捷二号作战发动。”10月13–15日,第二航空舰队(得到来自国内的飞机增援后)出动全部可用的飞机扑向美航母部队(图4)。这连续三天的激战史称台湾航空战(Air Battle of Formosa)。日军宣布“大捷”:“击沉敌航母11艘,击伤八艘”,从天皇到布衣都高潮了一把,全国大肆庆祝,以为“击退”了美军(其实10月15日哈尔西部队离开台湾东部海域,是扑向真正的目标——菲律宾)。事实上,日军在空中和地面损失了600架飞机,战果是仅击落76架美机,重创美军一艘重巡,一艘轻巡。台湾航空战在战史上十分冷门,其实规模很大,和菲律宾海海战(“马里亚纳火鸡大射猎”)类似,是美军又一场大捷。只是因为莱特湾大战马上打响,台湾航空战在战史上就成为莱特湾的“热身”战斗,被一笔带过(本篇也是如此)。
图4 台湾航空战:10月14日
[注] 一架从台湾起飞的中岛B6N“天山”鱼雷轰炸机正在突防,远处战舰疑似新泽西号战列舰。这架“天山”后来被击落。
10月17日,莱特岛守军报告大军压境:美军正在莱特湾扫雷,勘察,并在离岸小岛登陆,大规模登陆马上要打响。日军如梦初醒:菲律宾才是美军真正的目标。10月18日,联合舰队下令:“捷一号作战发动。”
以保卫菲律宾为宗旨的“捷一号作战”(SHO-1)计划从三个方向出动四支部队来粉碎美军登陆企图(图5)。这三个方向来自北方(从日本南下),中央(横穿菲中部),和南方(横穿菲南部)。美侦察机发现它们后分别命名为北方部队(Northern Force),中央部队(Central Force),和南方部队(Southern Force——后来发现有两支部队从南方袭来,再命名为南方1号和南方2号)。注意这是美军的命名,比较直观,但不是日军的正式编制。全球战略将美军命名和日军编制结合整理出了表3。
表3 参加 “捷一号作战”的日军三个方向四支部队
美军命名(日军编制/司令) | 大型航母 | 轻型航母 | 战列航母 | 战列舰 | 巡洋舰 | 驱逐舰 | 总数 |
北方部队(第一机动舰队/小泽) | 1 (瑞鹤*) | 3 (瑞凤, 千岁, 千代田) | 2 (伊势,日向) |
| 轻巡3 | 8 | 17 |
中央部队(第一游击部队甲,乙部队/栗田) |
|
|
| 5 (大和, 武藏, 长门, 金刚, 榛名) | 重巡10** 轻巡3 | 15 | 33 |
南方部队1(第一游击部队丙部队/西村) |
|
|
| 2 (扶桑, 山城†) | 重巡1 | 4 | 7 |
南方部队2(第二游击部队/志摩) |
|
|
|
| 重巡2††轻巡1 | 4 | 7 |
总数 | 1 | 3 | 2 | 7 | 20 | 31 | 64 |
[注] * 第一机动舰队旗舰(小泽座舰)。** 第一游击部队(甲,乙部队)旗舰(栗田座舰)原来是爱宕号重巡,10月23日被美潜艇击沉后,大和号成为旗舰。† 第一游击部队丙部队旗舰(西村座舰)。†† 第二游击部队旗舰是那智号重巡(志摩座舰)。
图5 “捷一号作战”计划和日军三个方向四支部队的行动轨迹:10月23–24日
[注] Ozawa Force = 小泽部队 (北方部队); Kurita 1st Striking Force = 栗田第一游击 (甲, 乙) 部队 (中央部队); Nishimura Force“C”= 西村 (一游) 丙部队 (南方部队1); Shima 2nd Striking Force = 志摩第二游击部队 (南方部队2)
在1944年6月菲律宾海海战中饱尝美军铁拳的第一机动舰队(First Mobile Fleet,简称机动部队或小泽部队)已无力进行真正的航母对决。在小泽治三郎(J. Ozawa)中将率领下,正在国内整补训练的机动部队只剩一艘大型航母:瑞鹤号(Zuikaku,见《航母对决系列一》图4)。这艘参加过空袭珍珠港的老牌航母现在“举目无亲”:长期并肩作战的姐妹舰翔鹤号(Shokaku)已在菲律宾海战沉(见《航母对决系列五》)。其它四位珍珠港的老战友在中途岛早已牺牲(见《航母对决系列二》)。瑞鹤号只能率领三艘轻型航母去硬刚优势美军:瑞凤号(Zuiho)(见《航母对决系列四》图11),千岁号(Chitose)(图6),和 千代田号(Chiyoda)(图7)。因在菲律宾海损失了400多架舰载机和400多位飞行人员,日海航此时青黄不接。瑞凤号可载70多架飞机,轻型航母各可载30架。但是可容纳160多架飞机的四艘航母凄凄惨惨地只拼凑出的116架飞机上舰出征(瑞鹤69,瑞凤17,千岁16,千代田14)。
机动部队不缺飞机,舰载航空队没有满编就上阵主要原因是能在航母上安全起降的飞行人员实在太少。在菲律宾海兵败后,小泽开始重建部队。但由于燃油紧缺,无法多飞,菜鸟素质低劣,部队重建难上加难。10月初的“捷二号作战”抽调了小泽刚勉强训练成才的骨干赴台参战,结果在台湾航空战中以卵击石,基本被歼。等到10月底的“捷一号作战”来临时,小泽部队以新手为主的全部飞行人员最多只能操纵116架飞机。
图6 千岁号轻型航母:15000吨(满载),30架舰载机(理论载机能力,在莱特湾仅携16架舰载机)
图7 千代田号轻型航母:15000吨(满载),30架舰载机(理论载机能力,在莱特湾仅携14架舰载机)
中途岛惨败后,日军意识到太战取胜靠的是航母。多管齐下的措施包括:(1)大力建造新航母(如大凤号 [Taiho] ——四个月前在菲律宾海首次上阵,但不幸战沉,见《航母对决系列五》图6);(2)尽量将其它大舰改建成航母(千岁号和千代田号就是从水机母舰改装的)。大和级战列舰的第三艘被华丽转身改成满载69000吨的超级航母信浓号(Shinano)(1944年11月莱特湾战后不久首次出海时被美潜艇敲沉)。
在这种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日军于1943年2–10月将1916–1917年入役的老式战列舰伊势号(Ise)和日向号(Hyuga)改建成航母。但将六座12门356毫米/14英寸巨炮全部拆除既十分可惜,又十分费钱,所以只拆除后面两座炮塔,铺上70米 × 29米飞行甲板,装两部弹射器,可载22架飞机(图 8)。但这种怪异的航空战列舰(aircraft carrier battleship,或战列航母)先天不足:甲板太短,无法让飞机降落。若是传统飞机需降落到陆地机场或其它航母;若是水机可在母舰附近海面降落,由母舰打捞入库。因航母奇缺,这两艘不理想的航母也被征入机动部队。有资料称它们为改装过的战列舰(converted battleship)或杂种航母(hybrid carrier),哈尔西在回忆录里讽刺它们为“不男不女的战列舰”(hermaphrodite battleship)。由于飞行人员奇缺,两舰载机队从未满编。为配合“捷二号作战”,未满编的伊势队和日向队也被拉到前线,参加台湾航空战,惨遭全歼。结果在莱特湾这两艘怪胎军舰一架舰载机也没携带,史称“裸体航母”。它们是作为战列舰(而不是航母)参战。所以我们认为在莱特湾(恩加诺角)航母对决中,日军参战航母是四艘,不应算上伊势号和日向号(表3)。
图8 伊势号航空战列舰:42000吨(满载),22架舰载机(理论载机能力,在莱特湾没有携带一架舰载机)
[注] 注意舰桥结构非常高大,这是日战列舰的特色。因主炮口径大,射程远,观瞄指挥在没有雷达的情况下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美军称此结构为“宝塔式”(pagoda style)。中国军迷称之为“违章建筑”。伊势号和日向号在1943年改成航母时加装了雷达,但性能不稳,作战时还是主要依靠宝塔式违章建筑用肉眼观瞄。
由于航母对决取胜可能为零,当年不可一世的机动部队现在的战术定位沦为诱饵。具体是摆出对决阵式,将美主力航母部队牵制到北面,以便能为其它部队创造决战获胜的条件(图5)。战史上从未有一支主力航母部队被如此当作可以牺牲的诱饵。小泽以下机动部队全体官兵只能以大局为重,毅然出发。凝聚了日舰载海航部队最后一点骨血的第一机动舰队17艘战舰,就这样在10月20日驶出丰后水道,开始最后的出击。
“捷一号作战”的主力是以战列舰部队为核心的,成立于1944年8月的第一游击部队(First Striking Force,简称一游或栗田部队)。栗田健男(T. Kurita)中将旗下聚集了日军除了伊势号和日向号以外全部七艘战列舰:(以最新入列的为先)武藏号(Musahi),大和号(Yamato),长门号(Nagato),山城号(Yamashiro),扶桑号(Fuso),榛名号(Haruna),和金刚号(Kongo)。加上11艘实力强大的重巡,三艘轻巡,和19艘驱逐舰:一游这40艘战舰大部分作为配角在6月参加了菲律宾海海战(见《航母对决系列五》)。如今在机动部队无力决战的情况下,一游挺身而出,成为决战主角。
从7月开始,一游进驻新加坡南面的林加锚地(Lingga——属于荷属东印度,今属印尼),为决战日夜苦练。此地位于日本控制的东南亚中心,美机无法染指,部队可充分休整,小规模修理改装不必回国,可就近赴新加坡解决。附近就是产油中心,部队可尽情出海演练,不必像在国内或在特鲁克(Truk)环礁因缺油而渴死。和菲律宾南部塔威塔威(Tawi Tawi)锚地相比,这里水文条件不利美潜艇作战,相对安全(菲律宾海海战前机动部队进驻塔威塔威,出海演练时中了美潜艇埋伏,吃了不少苦头——见《航母对决系列五》)。
出动战列舰部队来主打决战是航母崛起以前日军长期的战略方针(见《航母对决系列:航空派和战舰派的大辩论》)。但1942年连续四场航母对决以后,航空派开始战胜战舰派。联合舰队新的共识是:决战就是航母对决,以前自命为“天之骄子”的战列舰部队也要为航母对决获胜作出贡献。1944年3月,主力舰(战列舰,重巡洋舰)部队全部编入新成立的第一机动舰队(小泽部队)——这对日军来说是史无前例的。不幸的是在6月菲律宾海决战中机动部队大败,400多架飞机和三艘航母葬身鱼腹(见《航母对决系列五》)。由于舰载海航部队被全歼,机动部队无力再战。这样在下一场决战中,在菲律宾海被边缘化,替航母护航的战列舰部队势必再次担纲上前,勇挑重任。在编制上,一游尽管在8月成立时理论上从属第一机动舰队,但实际上小泽远在国内,为部队重建而焦头烂额,根本管不过来,栗田有极大的自主权。10月20日,在栗田部队已启航奔赴战场途中,丰田下令一游在编制上脱离第一机动舰队,由联合舰队直辖。这样第一游击部队和第一机动舰队成为平级单位:在马上打响的“捷一号作战”中,机动部队将扮演诱饵的角色,彻底被边缘化。一游才是歼敌制胜的绝对主力。这真是三四个月河东,三四个月河西!从1944年3月到10月,战舰派将领先被航空派将领击败,战列舰部队被机动部队收编。但马上战舰派将领再一翻手(借美军之手)碾压航空派,战列舰部队离开机动部队而再次赢得宝贵的独立。日军在战略,战术,和编制上如此狼奔豕突,疲于奔命,实出无奈。
此时以战列舰部队为核心的一游,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栗田和幕僚明白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恶战。在优势航空兵力面前,水面部队即使再强大,也会被动挨打。“捷号作战”原计划以岸基航空力量为主,水面部队为辅。但现在岸基航空力量在台湾航空战中已被消耗殆尽,一游被迫硬着头皮成为主战兵力。以栗田为代表的战舰派将领最渴望来一场堂堂正正的“高端”海战:在舰队决战中用巨炮敲沉美军主力(航母或战列舰)。“捷一号作战”名为决战,却命令他们不惜代价,杀入莱特湾,目标是毫无抵抗能力的运输舰队,并炮击登陆场,粉碎美军登陆企图。在联合舰队司令部派来传令的先任(资深)参谋神重德大佐(“捷号作战”的实际制订者之一)召集的作战会议上,对如此“低端”任务很有抵触的栗田和幕僚一片哗然。他们向神大佐提问:“敌舰队主力肯定会为保护运输舰队来拦截我军。万一在途中遭遇敌舰队主力,在舰队主力和运输舰队之间应选哪个作为对手?” 以足智多谋出名的神大佐平时很“神”(他的姓就这一个汉字!),但被这个问题问倒,被迫敷衍了一下:“需请示丰田长官。”也就是说战役目标不明这一隐患从一开始就没有圆满地解决。
10月20日,联合舰队司令部在宣布一游独立的命令中提到:“25日黎明时分突入登陆场,先歼灭附近的敌海上主力,再歼灭敌登陆部队。”这显然是神大佐请示丰田长官后的答复。这条命令成为25日栗田在萨马岛经苦战击沉,击伤多艘美护航航母后,放弃攻入莱特湾的尚方宝剑。他以为歼灭的是大型航母,出色完成了第一项“高端”任务。第二项“低端”任务即使完成战果也不诱人,又会损失惨重,就算了。结果,“捷一号作战”功亏一篑。
军令如山,栗田和幕僚为完成他们心里抵触的任务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即使能排除万难杀入莱特湾,海湾内水域狭窄,很难容纳大量高速机动的大型战舰,为此一游分为甲,乙,丙三支部队。33艘战舰组成的甲,乙部队是栗田亲率的主力,旗下有大和,武藏,长门,金刚,和榛名五艘战列舰(表3)。10月18日“捷一号作战”发动当天驶出林加,于20日进入文莱(Brunei——图9)。加油,休整后于22日离开文莱,穿越菲中部的锡布延海(Sibuyan Sea),计划于24日晚突破吕宋岛和萨马岛之间的圣贝纳迪诺海峡(San Bernadino Strait),25日黎明从北面突入莱特湾(图5)。这条路线长达1200海里,路途曲折,但好处是尽量靠北,位于从摩罗泰起飞的美岸基侦察机航程之外,能延缓被发现的时间。
图9 武藏号(左)和大和号最后一次姐妹同框:10月21日在文莱
[注] 这两艘满载71000吨(载九门460毫米/18英寸巨炮)的超级战列舰不但是战列舰之王,而且是到二战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兵器。相比之下,当时美埃塞克斯级大型航母满载36000吨(载90架舰载机),衣阿华级战列舰满载58000吨(载九门406毫米/16英寸巨炮)。
由西村详治(S. Nishimura)中将率领的一游丙部队(简称西村部队)有七艘战舰组成,核心是扶桑,山城这两艘一战时入列的老式战列舰(表3)。这两艘老舰航速缓慢(勉强超过20节),难以跟上以25节行动的主队,所以专门安排让一游丙部队独立行动。22日从文莱出发后,穿越菲南部的苏禄海(Sulu Sea),直插苏里高海峡(Surigao Strait),于25日凌晨从南面突入莱特湾(图5)。尽管容易被来自摩罗泰的美岸基侦察机发现,这条航线仅815海里,航渡时间短。这支力量弱小的偏师即使被发现,也可迷惑美军,分散其对栗田部队的注意。
除了上述北方,中央,和南方三支部队以外,还有一支比一游丙部队这支偏师更偏的偏师。这支部队在编制上名声很响:第二游击部队(Second Striking Force,简称二游或志摩部队),和一游是平级单位。和一游司令是中将一样,二游司令也是一位中将:志摩清英(K. Shima)。但和一游总共40艘战舰的堂堂阵容相比,二游只有两艘重巡,一艘轻巡,四艘驱逐舰,全部才七艘战舰。二游原来一直和小泽部队一起在国内训练。小泽于10月20日开拔后,志摩闻讯,主动请缨,联合舰队司令部匆匆批准了这一请求。考虑到西村部队是三支部队里最弱的,志摩被安排火速南下支援西村,跟在后面从南面苏里高海峡突入登陆场(图5)。等美军发现日军第四支部队后,就将西村部队命名为“南方部队1”,将志摩部队命名为“南方部队2”。
规模宏大的“捷一号作战“可总结为:三支水面部队(栗田,西村,志摩)南北夹击,机动部队(小泽)将美航母部队向北调虎离山,为水面部队突入莱特湾歼灭敌运输舰队和登陆兵力创造条件(图5)。这个计划纷繁复杂,别具匠心。尽管受联合舰队司令部统筹,四支部队各自为战,相互之间沟通不畅(连西村和志摩这两支最后仅相距40海里的南方部队竟然也没有协同作战)(美军也有类似问题——见第3节)。另外水面部队和岸基海航部队也沟通不畅,各打各的。这次“最后的决战”兵力投入多达64艘,虽无法和全盛时期的1942年中途岛–阿留申战役时投入的148艘(其中中途岛方向105艘)相比(见《航母对决系列二》),但已超过了四个月前菲律宾海海战时投入的55艘。在节节败退,大军压境的如今,连最宝贵的航母也舍得拿出来当诱饵,联合舰队已倾巢而出,竭尽全力。
但是“捷一号作战”的把握有多少?不但海军将领心知肚明,连陆军将领也看得出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孤注一掷形同自杀。10月18日,在“捷一号作战”发动前的陆,海军联合作战会议上,陆军建议海军以保存舰队为第一要务:“联合舰队并非仅属于海军,也属于国家。只有舰队存在,美军才不敢轻举妄动,请慎重考虑!”由于美军一定会在吕宋登陆,陆军希望海军起码能将海上决战推迟到吕宋战役时。但海军拒绝了陆军这一“存在的舰队”(fleet in being)的建议。此时不放手一搏,听任美军在莱特岛登陆,菲律宾群岛被拦腰斩断后,本土到南洋的交通线会被切断,这样舰队决战将不可能,日本会只有战败一条路。若日本亡国而海军还在,堂堂正正的日本海军将沦为令人不齿的意大利海军。1943年9月日本的盟国意大利投降后,意海军(含三艘完好的战列舰)不但全部投降,而且自取其辱驾驶舰艇前往盟军港口受降。海军代表含泪发言:“感谢陆军给联合舰队如此高的评价!但就算是死亡之花,也请给联合舰队开花的机会!这是海军恳切的请求!”
【航母对决六:莱特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