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外文嚼汉字(192)老人的“挤一挤”,“把二把”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对老人的雅称有很多:老苍、花甲、古稀、耄、期颐、老宿、老父、老丈等。对老人的蔑称也不少:老舍《龙须沟》“老梆子”老不死的,老妖精,老匹夫。 戏称:老玩童,老怪物等。
  日本的祖父母与“蔑称”同音:挤一挤,把二把
  在日本祖父祖母没有“内外”之分、外祖父母都可一概称为:“爺爺(Jiiji)”,“祖母(Baaba)”。没有姥爷,姥姥这个“职称”:姥爷是“
挤一挤”;姥姥是“把二把
  中国将“祖父”,“祖母”与“外祖父”,“外祖母”严格区分,这也是和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尚未“接轨”的一个风俗习惯。
  另一个称呼是“舅舅”,“舅妈”和“伯父”,“伯母”,在日本都是一种称呼:“伯父”(欧基桑),“伯母”(欧巴桑)。这是比父母年长的叫法。比父母年少的则是“叔父”(欧基桑),“叔母”(欧巴桑)。
  当然有旧时代习惯的日本人还是有区别地称呼。据统计,父亲一方的祖父母中国叫“爷爷,奶奶”的,日本人称“祖父”(欧基伊嫱),“祖母”(欧巴阿嫱)。母亲方的“祖父(姥爷)”称为“挤一挤”(Jiiji),“祖母”(姥姥)称为“
把二把”(Baaba)。这样分开称呼“挤一挤,“把二把””的家庭占总人口的32%。而对爷爷,奶奶称“欧基伊桑”,“欧巴阿桑”的家庭占40%有区别……(略)
  日本人称呼自己孙子(孙女)不分“内外”都是“孫(Mago)”,也没有“外孙儿”、“外孙女”的区別称呼。不似中国那様厳格区別。同様“外祖父”、“外祖母”是不存在的,和欧美差不多。母亲的母亲英文中姥姥与奶奶称呼无异都是grandmother,口语:grandma。在英文里,爷爷和姥爷、奶奶和姥姥的叫法都是一样的,都是 grandfather/ grandpa和 grandmother/ grandma.
  Grandparents are the parents of a person's father or mother :paternal or maternal(祖父母是个人父亲或母亲的双亲:父系或母系)。一般场合下不作特别的区分,也不专门注释是祖父母还是外祖父母。如果你想特指一位(外)祖父母,你可以说 maternal grandmother(外婆)或 maternal grandfather(外公)指代母亲的父母,或者 paternal grandmother(奶奶),或 paternal grandfather(爷爷)指代父亲的父母。
  maternal grandfather 外公
  maternal grandmother 外婆
  paternal grandfather 爷爷
  paternal grandmother 奶奶
  中国标准汉语普通话称毑母、毑父为姥姥、姥爷;称祖母、祖父为奶奶、爷爷。
姥,本意母亲或男性对爱人的尊称,引申义,值得尊敬的女人的尊称。又指,从母(姨妈),母之母(姥姥),母之从母(姨姥姥)。

 

  “毛泽东”这个名字,是毛泽东的父母遵照毛氏族谱定下的规矩给他起的。毛氏族谱有文曰:“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毛泽东一生10个孩子,健在的,只剩下与杨开慧生的二儿子毛岸青与贺子珍生的三女儿李敏、与江青生的女儿李讷。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出生时身体很小,邓颖超便叫她“娇娇”。贺娇娇在延安保育院度过婴儿期,4岁被送往苏联,因此对父亲十分陌生。而《我的父亲毛泽东》这本书通过借她的口,为大家展示一个公众场合以外的毛泽东,首度披露不为人知的故事。毛泽东没有见过自己唯一的孙子毛新宇。据柳明回忆,邵华曾经对她说过,她不愿意让儿子进中南海,因为江青能够干出什么事情谁也不知道。(人毛泽东的唯一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争研究院研究毛新宇少将,着妻子刘、儿子毛东东、女儿毛甜懿又一次回到开慧,祭奶奶开慧烈士,父母毛岸青、邵,伯父毛岸英烈士的墓地,并参观杨开慧故居

  毛泽东父亲毛贻昌,字顺生是算盘高手。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一个平凡而典型的农民家庭。父亲毛贻昌,字顺生,生于1870年10月15日,逝世于1920年1月23日;母亲文素勤(根据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毛泽民代毛泽东填写的《履历表》,其真名是文素勤,而非此前所称的“文其美”、“文七妹”),生于1867年2月12日,逝世于1919年10月5日。他们继承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德,这些优秀品德,对早年毛泽东性格与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是旧中国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农民,又是一个意志坚强、精明能干的严父。他的身上不仅集中了劳动人民的克勤克俭、刻苦耐劳等优秀品格,而且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些精神品质,无疑对少年毛泽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是,以往对毛贻昌的描述中,存有不客观、不全面的情况,一些人过多地强调了其“自私”、“刻薄”、“专断”的一面,而忽略了毛贻昌身上许多闪光的品质,比如勤劳、智慧等等。毛家祖上是贫农,只是到1915至1918年间,才逐步走向富裕。这个变化与毛贻昌的勤俭持家、精明能干是分不开的。为了使家业后继有人,1910年秋,毛贻昌决定送毛泽东去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当时毛泽东爱国求学心切,敦请各位亲戚和老师从中周旋力劝,毛贻昌最终同意毛泽东去湘乡东山小学堂学习,毛泽东由此迈开了人生转折的第一步。这表明毛贻昌并非一味专断之人。又如,1917年之后的几年中,毛家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几次被败兵勒索,又遭强盗抢劫,妻子多年的病痛日益加剧。面对这些,毛贻昌咬紧牙关,努力克服困难,继续支撑家业,而且更加关心公益活动。1919年上半年,韶山嘴前的韶河上修筑石拱桥,毛贻昌积极参加修桥义务劳动,并慷慨解囊捐献。据“韶麓桥碑”记载,当年捐献的7个集体和8位个人,共捐银洋108元,一般人家捐一两元,而毛贻昌捐了4元,居个人捐款的第三位。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勤劳俭朴,心地善良,性情温厚,经常接济乡亲。由于毛泽东写过《祭母文》,以往关于这方面的介绍也相对比较充分,此不赘述。
  对少年毛泽东来说,父亲给他以棱角和阳刚之气,母亲给他以谦和温厚之情,为他日后成就伟业奠定了重要基础。1993年春节,杨成武将军在参观毛泽东故居时,面对毛泽东父母遗像,深有感慨地说:伟大的父母养育了伟大的毛泽东。总之,父母共同塑造了少年毛泽东的思想品格。因此,只讲他接受了母亲的影响,而忽略父亲的影响,显然是不全面的。
  对于父母,毛泽东十分敬重。关于他敬重母亲的史迹,已广为人知,毛泽东曾在给同学邹蕴真的信中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关于毛泽东与父亲的关系,过去在一些人的描述中似乎只有对立、对抗和斗争,少见融合和统一。事实并非如此。毛泽东虽对父亲性格中的自私自利、武断专行的一面进行过斗争,但同时在生活中也充满父子深情。在父亲由于母亲逝世而极度悲伤的日子里,毛泽东请堂伯父毛福生作陪,将父亲接到长沙,在自己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在父亲50虚岁生日之际,他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并请来几位挚友,为父亲祝寿。这天,他还同弟弟毛泽覃陪父亲、伯父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这也是他们父子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父亲逝世时,毛泽东正带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未能回家奔丧。毛泽民最了解兄长对父亲的深情,特请毛泽东的私塾老师毛麓钟代毛泽东作泣父灵联:“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半年后,毛泽东在紧张的革命工作中挤出时间回到韶山,祭拜父亲灵位,向毛泽民了解父亲病情和丧事办理详情,并为自己没能赶回尽到孝心而深感愧疚。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土。第二天一早,他来到父母墓前,神情肃穆,深鞠三躬,充满深情地轻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山后,在参观父母生前住过的卧室时,他又对身边人员说:“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毛泽东对父母的敬重与怀念,由此可见一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