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第二法)(摘自网络,作者不详)
(法2)移情入景,深注感概
与以景結情稍为不同的另一种结尾手法是移情入景。虽然二者均以自然景色为收結,但写作手法完全不同。前者是写情正浓、势如奔马,忽勒马回首,转以风景入眼,思绪万千。后者则是既写景又写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惜景生,景依情现,诗人融情于景后延长而去。 且看韦庄的《台城》诗: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即是南朝六个政权更替轮番建立的都城旧址。诗人因六朝的兴衰更迭生发往事如梦的历史沧桑伤感,一下笔就把这挥之不去的伤感融入景色之中,“江雨、”“江草”、“啼鸟”幽如梦愁顿生,首联既是景又是情。尾联诗人即移情入景,原本一向被人当作春天正面形象言必称誉的“楊柳”,因诗人的情感指向,遂变成令人厌恶的最最“无情”之物,竟然可以忘却先前的悲痛而无动于衷、无改于颜,依然在蒙蒙細雨中扭动那碧绿的身姿,象当年一样如烟似雾地笼罩着十里长堤,你说可恨不可恨!显然,这种結尾的好处在于:因了诗人的移情,无知的楊柳被人格化,被赋予灵性,而楊柳的无情正反衬人之有情,诗人的无限感概,便溢于诗外。
再看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也是移情入景,将敬亭山人格化,赋予情感。
有趣的是,韦庄是以物之无情衬人之有情,而李白正好相反,是以物之有情衬人之无情。首联似写眼前景,实则通过“鸟”的“飞尽”和“云”的“去闲”把诗人孤独与寂寞之情呈露出来,是景中情、情中景。尾联便以诗人与敬亭山脉脉含情独坐相视的情景收結。敬亭山被赋予灵性之后,得到诗人的喜爱。“相看两不厌”,是说双方均认可对方的人格而乐于作伴。而結句的“只有”两字进一步提升了作伴的親蜜程度,大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之意谓。敬亭山的“有情”反衬了人的“无情”。那么,究竟是世人冷淡了诗人呢,还是诗人压根子就看不起世人?抑或两者均有之?总之,诗人那横遭冷遇、孤独寂寞的情感就这么深注于結句的景物之中,以致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对李白的这首绝句赞叹不己,誉为“传‘独坐’之神”。
唐人绝句中大多善写景又能写情,常常是情与景会,景与情合,情融于景,景立于情,景必实而情可虚,情己浓而景可止,景虽尽而情不尽,此正为移情入景結尾手法的微妙之处。
今人写绝句,这种移情入景、深注感概的结尾技巧,用得最多。这里略举几例。
上海诗人杨逸明有一首《咏白云》绝句,诗曰:
露怪藏奇纵复横,何甘散淡过浮生?
闲来出岫非无意,欲借东风化雨声。
这是一首咏物诗,但作者借刻画白云的多变形态及远大理想抒发自己的胸怀。首句是这种变幻无定、造像神奇的白云形态的描绘:或藏或露,藏有奇姿,露有怪相,飘忽纵横,形影易变。白云的这一情性或许也有诗人自身经历的影子。毕竟诗人经历了“二个三十年”的坎坷,尤其是头个三十年,政治气候多变,自然让那时的人呈现更多的色彩。次句以设问承接,直接把诗人自己的襟怀安在白云身上。第一句是景,第二句是情。也是人格化景物的手法。但又通过“散淡”、“浮”之字眼紧紧扣住云之特性,有了这些字眼才有“不即不离”之效果。第三句蓄势,为结句铺垫。云之“闲”是众目皆睹、人所皆知的,但云之“抱负”便少人能了解,经了诗人这一撩拨,便急切想知道白云有何理想了。结句应当是答案,但诗人没把答案明白说出来,只把答案、把自己的情感注入一种自然景象的势态之中。“借东风化雨声”不是理想的实现而是理想实现的途径,造福人间这才是白云也即诗人自己的远大理想。
这首绝句,作者写云,诗中有景,又有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化于物,物借景生,景依情现,最后诗人融情于景,白云与诗人的形象,便显得朴实而可爱。
深圳诗人邹国荣一首《除夕》,结句也用移情入景的手法。其诗曰:
瓮开老酒进三盅,沉醉团圆喜气中。
晚会连台兴难尽,偷燃爆竹入东风。
除夕诗写自家团圆的欢乐气氛,前三句都未见奇趣,毕竟喝酒、看晚会,家家可见之景象,村村都有之情形。而结句“偷燃爆竹入东风”一出,全诗光芒四射,奇趣横生。这是一个滑稽的画面。曾经一段时间,许多城市颁布了禁燃烟花爆竹的法令,深圳尤其严厉。一些市民出自怀旧或想要热闹气氛而偷偷在屋前屋后或楼顶上燃放,这个“偷燃”便带有违法的意味。但这是这个“偷燃”,又与唤醒童心联系在一起,因“偷”而见童趣,因“偷”而生激情,是以此诗便由此一“偷”字添得无穷意趣。此诗前面已把诗人一家人团圆过春节的欢乐情感叙述出来,结句便把欢乐情感移入“偷燃”的场景之中,这一结更让节日的欢乐定格于童心绽放的气氛中。
再引一首笔者的绝句《玉龙雪山6首之一》:
人生难得越巅峰,今在玉龙飘雪中。
放眼寻无春气息,老妻身影入朦胧。
这是笔者的一首旅游诗,其时与妻子游历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时已逾65岁,可以说人生已不再有高峰,是以攀上7769米高的山腰(当天因雪下得大再往上的栈道已被警卫人员封住不给走)时,心情格外兴奋。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尽是厚厚的积雪。因而这首诗既写登山时的快感,又写漫山飘雪的景色,首句是情中有景,次句是景中有情,第三句更是景与情糅合在一起,结句便移情入景。老伴到了4350米处便不敢再往上走,于是留在下面歇息。本来相距不到500米,倘在平时当可以看得清楚,可当时雪下得大,妻子身影朦胧的画面正是大雪纷飞所致。用一个画面一个场景收结,传递的依然是一种攀越巅峰的那种喜悦之情,但比直接说出来更加含蓄委婉而藴含不尽。
*************(八)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 第八法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摘自网络,作者不详)
(法8)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五七言绝句的结尾技巧,以上所介绍的大多以含蓄为主,强调回环婉曲、意留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大多数人喜欢的风格。但艺术总是多样化的,有人喜欢深沉就有人喜欢浅露。喜欢浅露的诗人当推白居易为代表。白居易主张“言直而切”,使老媪能解,走大众化、通俗化的诗歌路线。“卒章显志”就是白居易倡导的结尾方法。
所谓“卒章显志”,就是在绝句的结尾点明主题,深化主题。不要故弄玄虚,而要把作者立言的本意、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无误地表述出来。比如《问刘十九》这首五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结句就是一句浅白的口头语,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珍重友情,问刘十九来不来饮酒。又如《闺怨词》之三:
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
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结句是闺怨主题的深化。妻子想念征戍远方的丈夫,正在灯下为丈夫裁剪御寒的衣裳,一想到征战劳苦丈夫不知瘦成啥样子,便提醒自己不要把衣服做大了。
这种直白浅显的结尾,扣紧主题,而诗人的同情心也表露无遗。再如七绝《城东闲游》: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诗人能够在城东白鹿原头放任坐马随意行走,乃因其把一切宠辱忧欢尽抛脑后,无论朝野怎么议论评说都与自已无关,正是这种超脱和放开才有心思“闲游”。结句的“信马行”显示诗人无官一身轻、荣辱度身外的轻松心态,这便是主题“闲游”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浅显易懂。
信手翻阅白居易绝句读本,你可以发现,好些绝句的诗题都在结句中点明。例如,《晚望》:
江城寒角动,沙州夕鸟还。
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
结句的“西南望远山”就是题目的“晚望”。《宿东林寺》:
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结句就是题目。《庚楼新岁》:
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
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庚楼。
结句与题目只多一个字。《闲吟》:
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
惟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
《种荔枝》:
红颗真珠真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夭老》:
早世身如风里烛,暮年发似镜中丝。
谁人断得人间事?少夭堪伤老又悲。
《秋池》:
洒浪清风透水霜,水边闲坐一绳床。
眼尘心垢见皆尽,不是秋池是道场。
都是一种风格,比比皆是,不必一一列出。
卒章显志,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避免诗义晦涩,省却读者胡乱猜疑,对于表达诗人的坦荡心胸和独立特行的人格有一定的帮助。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结句“独钓寒江雪”是诗的主题,也是诗人鄙视世俗、超然物外那清高孤傲形象的自我描写。你想,在上看天无飞鸟下看地无人踪的冰天雪地之中,有一个渔翁独自垂钓江心,这情景只该心中有、诗中有、画中有,现实中则断难见寻。所以诗评家说这是诗人“托此自高”(唐汝询语),论者则认为正是结句让诗人超尘绝世的孤傲形象跃然纸上而使此诗成为唐人五言绝句的杰作。
但卒章显志的结尾方法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便是过于浅露,使人一览无余。可见,浅露既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关键看你怎么运用。如果你胸襟高,品格高,自然不怕坦荡而浅露。因为情真意切更容易感人。如果你出言有所顾忌,或者立意在于讥讽世事,自然就不能用卒章显志这种浅露的结尾方法了。
今人诗用这种结尾手法的也很多,尤见于老干体。当然也有用得好的,这里略举几例。
西安诗人霍有朋有绝句《富士山山中湖偕小辉泛舟》,诗曰:
富士山深别有天,千年积雪聚清涟。
双双白鹭知人乐,曲颈高歌逐画船。
这是活在新世纪的白乐天写的诗。卒章显志,直截了当。
广东诗人冯成光绝句《过千禧新年》,诗曰:
新纪辰龙降大千,重洋万里阻团圆。
谁知网络新科技,乐享天伦电脑前。
诗人把“网络新科技”、“重洋万里”、“乐享天伦”等人们耳熟能祥的词语、成语都用上了,结句一读更明白不过,连白居易都得叹服。
陕西诗人白庆祥绝句《庆香港回归》,诗曰:
红旗猎猎看今朝,代有雄才继舜尧。
咫尺天涯归路远,百年方过界湖桥。
结句也是题目之意,但有了“过界湖桥”这一具象场景,便比题目蕴含多一点。
河南诗人张结绝句《太湖》,诗曰:
信是天公气象殊,烟波浩渺润三吴。
日来自觉心胸阔,独立迎风看太湖。
这诗白乐天看了也喜欢,都是他的粉丝。但确切地说,这还是几十万粉丝中较为可读者。
福建诗人林恭祖绝句《白头翁》,应当是所有卒章显志结尾手法运用中最为可读的一个作品。其诗曰:
闽台一水隔西东,两岸烟波久未通。
今日归来探亲友,相逢都是白头翁。
笔者初学写诗,也试过各种不同风格的习作。白居易这种卒章显志、浅白易懂的风格,也在学习之列。比如这首游历北海的绝句《滴水丹屏》:
此处风平浪未平,雪花争献愉悦情。
娇柔最是丹屏水,滴滴成丝百韵生。
估计这诗,白老前辈也会认可的吧。
-----------------
学习习作:
(法8)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七绝.夏日何开
文/新如
夏日风光别样奇,苍松翠竹自漪漪。
莫愁园里牡丹尽,恰是藕花摇影时。
(法8)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七绝.鸣蝉
文/新如
夏日青蝉闹不休,只争朝夕恐寒秋。
藏身地下八年久,方得今朝一展喉。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七绝,端阳怀屈子
文/新如
水上阗阗锣鼓催,龙舟争跃浪飞开。
端阳角黍年年祭,兰佩江离屈子才。
(法8)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观 潮
作者 草泽马
江风卷浪霄,咆哮撼山摇。
自有年轻者,钱塘弄大潮。
(法8)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见张永龄校长受不识稚子敬赠小玩具,鉴证寿缘无止有寄
童叟仙缘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永龄耄耋享松风,不识群儿追逐中。
临近身边童忽立,启明敬拜夕阳公。
检贪
会上吹风涮火锅,蓝图描写醉人多。
出门手戴新银镯,细问贪污有几何。
观浇灌有寄
本是低层水,无心竞上游。
随车田陇满,绿稻笑昂头。
见张永龄校长受不识稚子敬赠小玩具,鉴证寿缘无止有寄
童叟仙缘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永龄耄耋享松风,不识群儿追逐中。
临近身边童忽立,启明敬拜夕阳公。
检贪
会上吹风涮火锅,蓝图描写醉人多。
出门手戴新银镯,细问贪污有几何。
观浇灌有寄
本是低层水,无心竞上游。
随车田陇满,绿稻笑昂头。
(法8)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东山文塔
水木之园
千年文塔古城东,看尽江山烟雨中。
凌宇笔书吴楚史,笃行天运验衰隆。
七绝 摘山楂
文/清雅淡然
涧水悠悠鸟树喧, 石崖飞瀑出云烟。
香风引入幽深谷, 喜摘山楂戴月还。
七绝 友聚品茶
文/清雅淡然
溪桥路转日西斜,满面风尘到友家。
顺手扯来云几朵,岚山煮就品新茶。
**************
(九法)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 第九法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摘自网络,作者不详)(法9)直落急收,藏锋留味
绝句的创作,通常都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取材宜小,情节宜少,语言善了,典必慎用,意必巧藏,韵深味长等。又比如,起句要高远,承句要稳健,转句要婉曲,合句无痕迹等。但这些都要依据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不可千篇一律,拘泥一法。象起、承、转、合这种结构,既可以分之四句,一一对应,也可以只用起、承、合,或只用起、转、合,更有特殊情形只用起、承二个层面而已。试看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此诗的结构十分特别,起句开“打”,接下去的三句说明为什么要“打”,是一、三句式。首句起,二三四句承,没有了转合。这种一、三句式以起句为中心,接着一气而下,句句紧扣,不留空隙。明代“后七子”领袖王元美评此诗“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而中自纡缓,无余法而有余味。”(《艺苑卮言》)“起结极斩绝”而中间又不留添插空间,这是本诗最大特色。其长处在于一气贯之首尾,诗以气胜。本诗的结尾方法称为直落急收,斩绝立结。
直落急收,好比书法家挥洒草书,笔势疾速,如惊蛇出洞,宿鸟投林,收笔时藏锋隐势,戛然而止。《春怨》的“不得到辽西”,果然有一种斩绝的效果,结的干净利落。但细加寻思,则意犹未尽。纵然鸟儿飞走了,美梦也续成了,恰如所愿地在梦里去到辽西,那又怎么样呢?梦醒时分还不照样泪湿枕巾徒劳相思无处寄?这表明,诗人虽然已斩绝立结,却也在收笔中藏锋留味,耐人咀嚼。
苏颋的《汾上惊秋》也是一首直落急收而颇受诗评家称誉的五绝。诗曰: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此诗因首联与汉武帝《秋风辞》的“秋风起兮白云飞,泛楼船兮济河汾”相似,究属即兴咏史还是即景抒情,历来诗评家各有不同看法。其实,就唐人绝句极少用典的习惯(即便用典也常装成不知有典)和诗题来看,此诗应是诗人在汾水所见秋景触发心中悲伤而抒发自已的真情实感,与咏史无关,这从诗题中的“惊”字和句中的“逢”字即可说明。诗人看到呼啸而来的北风把天边的白云一下子刮到汾水和黄河的汇合处那边去,周边草木飘摇的萧瑟响声和心里的失落心绪搅织在一起,结句“秋声不可闻”斩绝而有倒抽一口凉气的惊悚感。此诗急起急收,一气而下,秋声逼人之情跃然可现。故顾乐誉此诗是“大家气格,五字中最难得如此。”(《唐人万首绝句选》)
五言结句的直落急收,因其比七言少了一个音节,读起来干净利索,容易辨别。七言多了一个音节,读起来便舒缓一些。但斩决的笔意,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彩云白帝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也是一气急落而下,以一种充满豪情的笔调利索收结。这与王翰《凉州词》结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李涉《宿鹤林寺僧舍》结句“又得浮生半日闲”及宋人王令《送春》结句“不信东风唤不回”等都有言尽而情意未了但结得斩决之特色。
今人诗中用此结尾手法者也极为普遍。这里随便举几首说说。
湖南诗人熊鉴有一首《吊张志新》,其诗从张志新行刑前被刽子手割破喉咙一事下笔,一气流转,如狂涛决堤,夺路而泻,势不可挡:
作假之徒怕说真,防川计拙枉劳神。
纵然割去常山舌,世上翻多骂贼人。
吊张志新而从刽子手无人性的恶行开骂,骂得痛快淋漓,还说开骂的决不只是我熊鉴一个人,结句的简洁利索,就像法庭上的一纸判决,不容置疑。
汕头诗人许习文有一首《修书寄母偶成》,行文风格也是一意圆转,一气呵成,结句极其简洁:
木落秋风劲,波涛海上寒。
恐惊慈母泪,不敢报衣单。
首句从秋深气象转凉说起,而后急落直下,到结句悠然而止。句已结而情未了,不敢报远非事情的善终而是一种暂时的平静而已。作者以此暗喻出门求学及打工生涯的艰辛。这就是藏锋留味。
湖北诗人丁润如有一首《夏日偶成》,结构甚为特别,是三起一承之形式,承句也是合句,斩结利索。诗曰:
细雨收烦署,清风送晚凉。
街头冰一碗,此乐胜羲皇。
有雨消署,有风送凉,有冰润喉,三者交汇一起,顿成莫大快意,结句是快感的溢出,简洁得就像一句口号。好在已先给人以夏日清凉之铺垫,口号里的情感还是满实在的。
笔者《北海杂咏》之《火山岩海滩九首》绝句第四首,也是这种直落急收结尾手法的运用:
暮色苍茫日影微,浪涛疲倦掩神威。
红岩已醉游人梦,人在梦中未肯归。
夕阳逐渐收走刺眼的光线,海面波涛趁机趋于宁静,火山岩海滩一派迟暮苍茫、景色雄浑的景象,此时行走于红岩上的游人就像进入寂静的梦境之中,闲逸而宁静,结句便用一斩决而溢出快乐情感的句式收结,也当是“此乐胜羲皇”之类。
---------------
(法9)直落急收,藏锋留味
七绝 小野花
文/清雅淡然
霜风万里恣情催,尤自凄凄深谷开。
纵使清姿无客赏,依然静待蝶归来。
(法9)直落急收,藏锋留味
五绝待友来
文/新如
两小自情浓,隔山知几重?
良朋明日到,好酒待开封。
(法9)直落急收,藏锋留味
五绝,夜读
文/新如
好书难释手,细品味清玄。
明日知无事,今宵欲不眠。
(法9)直落急收,藏锋留味
日暮登崇德楼
水木之园
日暮登楼心意闲,风高西望彩云间。
夕阳且把火留驻,莫教遐情落远山。
(法9)直落急收, 藏锋留味。
春到池塘
文/韦明伦
缓缓清风过水塘,桃红柳浪诉衷肠。
青鱼冒泡浮头望,静待春来千里光。
(法9)直落急收,藏锋留味
五湖心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雨花满地落花匀,昨夜清零连夜晨。
莫说生存都不易,疫瘟作孽地球人。
耐性战瘟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雨花满地落花匀,昨夜清零连夜晨。
莫说生存都不易,疫瘟作孽地球人。
耐性战瘟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慢摇蒲扇坐阴凉,木槿花开倚在旁。
无事怡然知静胜,耐心看尔疫瘟狂。
树德
阶前老树高千尺,春发新枝叶茂茵。
吐故纳新驱浊气,浓情香伴健吾身。
期问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无事怡然知静胜,耐心看尔疫瘟狂。
树德
阶前老树高千尺,春发新枝叶茂茵。
吐故纳新驱浊气,浓情香伴健吾身。
期问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瘟疫冠戎遍地球,今春仍旧闹凶流。
不知当夏热天后,能否心中减点愁。
不知当夏热天后,能否心中减点愁。
(法9)直落急收,藏锋留味
黄昏醉归
作者 草泽马
野色苍茫风入微,远山落照有余晖。
红颜醉了枝头月,小酌怡情慢步归。
(法9)直落急收,藏锋留味
秦川秋吟
作者 月旦茶点
秦岭秋声诠不尽,祖龙脉动嶂中猜。
滔滔千里渭源水,枫卷沙涂天际来。
秦岭秋声诠不尽,祖龙脉动嶂中猜。
滔滔千里渭源水,枫卷沙涂天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