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第236期
我的第一辆车
陈皓 819
【编者按】
《科大瞬间》前几期分别刊登了《我的红色马自达》《送别佳人》《 八个月的陪伴》《人车情未了》,受到读者们的欢迎。本期,我们继续发布这个汽车回忆系列的第五篇,819陈皓为我们娓娓道来他刚到美国时拥有第一辆汽车的有趣经历,是否会引起当年留美学生的共鸣?
我是1990年冬天到美国留学的。我所在的学校UAF(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地处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克斯(Fairbanks)。费尔班克斯是一个大学城,在阿拉斯加的中北部,距离北极圈只有不到200英里。这里的夏天全天基本上都是白天;冬天则全天基本上都是黑夜,几乎天天下雪,平均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马路上的扫雪车几乎每天早晨都工作,马路中间堆起的雪墙有一层楼高。
那是我第一次出国,从北京出发,倒了两次飞机,到达费尔班克斯机场已经是晚上11点了。从机场大厅出来,本想吸一口新鲜空气,刚刚吸了小半口,嗓子就有被冻僵的感觉。一位老中朋友来机场接我,催我赶紧走,由于天太冷,他的车没有熄火。到了学校,那天晚上我就住在这位老中朋友的宿舍里,大楼里非常暖和,学生都穿着短裤T恤。楼道里有浴室,24小时开放。
第二天早晨,我拉开窗帘一看,外面白皑皑的全是雪,树上和地上还有许多乌鸦。我心里有点犯嘀咕,是不是不吉利啊。朋友说,他们可不是普通的乌鸦,是渡鸦(Raven),聪明矫健,是阿拉斯加本地人心目中的神鸟,吉利着呢!
阿拉斯加渡鸦Raven (图片来自网络)
在美国生活,没有车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在阿拉斯加这种地方,地广人稀,公共交通很不发达,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车。出国前,有位亲戚做生意挣了点钱,我出国时,他给了我两千美金。在那个年代,出国留学身上带着上千美金应该算是富裕户了,后来跟学校里的老中在一起聊天,大家都说我是富裕户。
考虑夏天要把太太从国内接过来,以后居家过日子需要用车,从春天开始,我就在考虑买车。看看手里的存款,只够买一辆旧车。那个年代,在美国买旧车,都是看当地报纸上面的广告,卖旧车的广告占了非常多的版面,一般是按照车的生产厂家和型号分类的。那时候国内还没有私家车,出来的留学生大部分对车的知识几乎是零。我找了几个有车的老中同学,问他们如何选车。他们告诉我,美国有本书叫Kelley Blue Book(小蓝书),里面对所有旧车给出建议零售价格。研究了小蓝书,又拉着朋友带我到处去看旧车。
有一次,一位老中朋友开车带我去一位卖主家看车,车主是个白人小伙,站在旁边陪着我们看车。朋友一边看车,一边用中文告诉我,这里那里有毛病,一会儿可以跟车主砍价。这时旁边的白人小伙突然冒出一句中文:你们在说什么呢?朋友和我吓了一跳,这个白人小伙居然会说中国话!后来与他聊天才知道,他父母都是UAF大学的教授,他的母亲是台湾人,他的父亲是白人,但非常喜欢中国文化,经常练习中文书法。我们又看了几辆旧车后,最后选中了一辆马自达 (Mazda) 626,棕色,84年产,手动,价格2300美金。
旧车宝典小蓝书(Kelley Blue Book)
买好了车,下一步就是考驾照。对中国留学生来说,笔试就是小菜一碟,我很快就拿到了Driving Permit(驾驶许可证)。这个驾驶许可证外形与驾照一样,是个类似信用卡的卡片,上面有照片、姓名、住址等信息,唯一不同的是这只是个驾驶许可证,拿到驾驶许可证的人可以开车上路,但开车时旁边必须有一个持正式驾照的人陪同。
第一个学期我住学生公寓,在一次学生义工活动上,我认识了一位老美,他正好就住在我的隔壁。后来我俩成了朋友,我请他教我开车,回报是周末晚上我请他去酒吧喝啤酒。第一次学车,他带着我来到校外一条比较偏僻的马路上,他把车停下来,让我坐到驾驶位子上,就让我开。我心想,怎么直接就上路啊!当时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就这样断断续续地练习了两个月,开车上路基本上没有问题了,尽管起步换挡时,偶尔有咔咔的声音。
有一天下午,我又去找那个老美练车,对方说这两天太忙。我心想,算了吧,自己来吧。那时侯真是年轻胆大,一个人开着车出了校园,上了马路。旁边没坐人,心里非常紧张,只记得自己全神贯注地开车。这样开了几次后,胆子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自信。记得有个老中朋友问我:你开车时,能够看路两旁找商店吗?
我第一次路考没有通过。路考时,考官坐在副驾驶座位上,手上拿着评分纸,考生在开车过程中如果犯任何错误,考官就在评分纸上的相关项里扣分。考试结束后,考官计算各项得分,如果总分不够,就不能通过。第一次路考失败后,我回去接着练习。又过了一个月,眼看太太来美国的时间快到了,我决定再考一次。
第二次路考,车开回机动车辆管理局(DMV),考官一算分,还是没有通过。考官说,你的驾驶技术已经过关了,就是小毛病太多,比如在有Stop Sign的地方,车停的有些靠前,以后一定要注意。考官用橡皮擦掉几个扣分,跟我说,进去办驾照吧。
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从学生宿舍搬出,在学校附近租了公寓。夏天,太太来了美国,我们又开始了两人生活。太太来美后,也开始学车。傍晚和周末我就开车带着太太,去附近的停车场教她学车。我这辆马自达 626是手动车,太太刚开始练习时,手脚不协调,换挡时经常发出刺耳的咔咔声。我有时会失去耐心,对她吼,嫌她笨,两口子经常因为学车的事吵架。有一天,我的一位单身老中朋友周末来家里吃饭,听了我跟太太的相互吐槽,表示愿意教我太太学车,报酬是每次练完车,请他来家里吃顿饭,就这样我太太开始跟他学车。过了几天我问朋友,太太车学得怎样了?朋友说挺好,进步挺快的。我又问他有什么绝招,他说,我就坐在副驾位上,你太太爱怎么开,就怎么开。换挡时还是发出咔咔的声音,我无所谓,反正车又不是我的。靠,他就这样教人开车啊!老公不能教太太开车,这在老中留学生圈子里早有共识,我还是领悟太晚了。后来,太太也拿到了驾照,不过开车许多年以后,她才敢上高速公路。
太太和我在我们买的第一辆车前 (马自达626)
很快就到了冬天,车是会开了,但是不知道车是需要保养的。一天早上,车启动后,我从反光镜里看到车的尾气全是黑烟,心想,这是怎么回事?我开始在老中圈里打听谁会修车。那个时候,留学生经济上都靠RA/TA生活,不舍得花钱去修车店修车。几番打听后,我得知有个老中对车非常懂行,就赶紧找人联系对方。对方非常愿意帮忙,电话里说,这个周末就可以过来帮我看看。到了周末,我还多请了几位老中朋友,大家一起去停车场,帮着诊断车的问题。
费尔班克斯的冬天非常冷,所有室外停车场都有电源插座,所有的汽车都有三个插电的电热毯,分别铺在电池下面、机油箱下面和传动轴下面。冬天汽车只要在外面熄火2个小时以上,就需要把三个电热毯的插头插在停车场的电源插座上,电是免费的。
由于外面实在太冷,让人受不了,一位朋友建议说,学校工程院大楼一层有个车库,不如把车开到那里面去检查,于是我们开着冒黑烟的车去了学校。到了工程院大楼,打开车库大门,把车开进去,刚刚把车的引擎盖打开支起来,就听到整个大楼的火警突然叫起来。大家马上意识到,是车排出的黑烟触发了火警报警器。更倒霉的是这时我的车又启动不了,大家赶紧合力把车推出车库。我们正忙着推车,就听到近处救火车尖利的鸣笛声,车库外面已经来了几辆警车和救火车。
我心想,完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一位救火人员走进大楼,几分钟后他出来,对我们说,可能是大楼自动喷水灭火的设备坏了,否则现在整个大楼应该变成水国了。一位警察过来,问我们怎么回事,我如实说了情况,警察只是说,以后不能使用学校的车库修理私家车,然后救火车和警车就离开了。记得那时我的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
救火车离开后,大家又把车开回到公寓的停车场,经过那个懂车的朋友的诊断,发现我的车机油箱里面的机油几乎都被烧光了。我们赶紧去NAPA汽车零件店,买了机油和修补机油箱的粘结剂,车冒黑烟的问题暂时得到解决。懂车的朋友还告诉我,这辆车得了“癌症”,毛病太多太重,建议我赶快卖掉。那天晚上,我和太太请大家在家里吃饭,饭桌上,那位懂车的朋友给我们普及了一些保养车的基础知识。当时,我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车的保养知识。
UAF的工程院大楼,右边第二辆车正对的就是大楼的车库
那次事件后,我就赶紧登广告卖车,记得好像是卖了两千美元左右。从那以后,我就对马自达车避而远之。
经过这件事,我和那位懂车的老中成了朋友,每次我做车保养,都请他来指导。再后来每年车的保养都是我自己做,换机油、机油过滤器、火花塞、刹车片、传动系统的油和过滤器、轮胎等等。一直到我工作几年以后,有一次在自家的车库给车做保养,起身时觉得腰有些酸痛,才决定以后不自己做了,再后来干脆把修车用的坡道也卖掉了。
我去阿拉斯加的北极油田参观
费尔班克斯是我在美留学的第一个城市,一年半后我就转学到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但是至今我仍然留恋费尔班克斯。在那里,我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虽然车不完美,过程并不完美,但那也是我人生中一份独一无二的体验。
编辑:沈涛
排版:俞霄, 许赞华
常务编委:
许赞华 803 | 刘扬 815
黄剑辉 815 | 滕春晖 8111
沈涛 822
投稿邮箱:kedashunj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