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信什么房价预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别信什么房价预测

                                         2005年7月31日

何必

什么时候是买房的最佳时机?这是目前困扰许多人的一个问题……(略。)

今年以来,随着各界对于房价过高被最高党政当局认可、并随之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及相应的措施后,各地的房价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目前业界的说法是,谁要是能准确预测房价的走势,那简直就是大仙了。

就现在房地产领域里的情形而言,已经形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党政部门、地方衙门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多重博弈。在这场刺刀见红琳琅满目的利益争斗中,购房者就成为了一个各方争取的木偶,更是一群被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利益集团及其代言人弄得头昏脑胀的傻乎乎的道具。

翻开报刊网络,有关房价的各种说辞眼花缭乱,实在是中国在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纷繁杂陈的独特景象。

其实,不只是大众媒体,就连开发商们也在利用自身的舆论工具,对这个敏感得要死的问题进行着自己别有用心的辨析。今年6月20日潘石屹所办的《SOHO小报》,(《SOHO小报》是份免费赠阅的企业内部刊物,受赠者基本上都是企业界、政府机构、新闻媒体、科研机构等对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们。前不久,该小报约我就25年前什么事写点什么,刊登出来后,我原本以为周围不会有什么反响,殊不知就在办公室里连续不断见到该刊物,防不胜防,不时有记者或编辑或端或举着那份刊物翻到有我照片的那页让我承认年轻时我就奇丑无比。最后制片人对我说:“这些天这里有无数人收到了一份刊物,其中有你。”我面对此情此景无言以对,暗地里咬牙切齿于如此广泛的宣传力度对怯懦而羞涩的我怎么被推倒了大庭广众前忸怩作态。)就以“谁能说清房价这回事”为主题,对房价做了全面的盘点与评说。而如果拿这期小报里出面的各界人士及其观点来看,也是很有意思的。

《中国房地产报》副主编袁一泓:“七部委意见和建设部主要领导讲话明确指出,房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甚至还是政治问题——许多人从文件中一跳而过,忽略了这句话的含义。它其实是在阐释‘国八条’的一个核心:以行政问责制的隆重方式来处理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倒是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不问自答:未来3个月,购房者会持币观望,6个月后,也就是到今年底,房地产市场和房价会回到正常状态。她暗示房价会呈现3-6个月的‘非正常状态’。”

《新房产》主编张文豪:“造成这种局面的起因是什么?一曰地方政府对高房价喜闻乐见。二曰房地产一、二级市场‘牛唇不对马嘴’。三曰地区发展不平衡。四曰转型经济时期‘一锤子’ 买卖台多。五曰投资渠道匮乏,且风险极大!房地产成为资金‘蓄水池’。六曰人民币升值城定势。七曰答城市房地产品质相对较优。八曰政府该出手时不出手,福利性住房缺口过大。九曰信息不对称,措施不得力,不良开发商人造‘旺市’。十曰开发商融资日难一日,存量土地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供给。”

《中国经营报》地产主编谢红玲:“这样一份主旨明确、指导性极强的文件,在执行过程中还是走向了中央不希望看到的一面:市场信心大受挫折,买家悉数观望,市场投资主体很受伤。……明明中央已经认清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最大问题在于供应结构失衡导致的中低收入人群买不到房,并八板子打到只顾卖地生财护士群众安居、不理中央警示的地方政府屁股上,为什么后果却是从事商品房开发的商人在承担?是谁转移了矛盾还是多情的媒体表错了情?怎么没人问责政府?”

搜狐焦点网新闻中心主任莫春:“初涉房地产报道的记者必然是从写房价到狂写房价再到不写房价,进入不写房价的阶段意味着你的专业性已经提高了。”

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郑晓舟:“在目前看来,价格是一种比较恰当的方式:谁出得较多,市中心就给谁住。很多人立刻就要叫对穷人不公平,会是如果我们不用价格来调控资源的分配,那我们用什么呢?……一个人的收入就代表了他对社会做的贡献。越是重要的职位,越是贡献大的职位,其薪水也是越高,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如果一个人贡献不大还要占据宝贵的资源,挤在上海的市中心,岂不是对做出更大贡献的人不公平?留在大城市,或者城市中心区的人,是那些能够承担相应居住成本的人。对一个城市来说,这也是一个优化选择的过程。如果想住到城市中心,那么努力赚钱,就是为了能过上好日子。”

《经济观察报》篮酬地处主编吕尚春:“房价之争,令我的记者生涯第一次碰到一个属于某一个圈子的话题,被泛化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参与争辩的队伍、规模可谓空前。……一些此前名不见经传或只在圈内挥笔的经济学者因此暴得大名,但总体而言,正是由于房价的争论令人们对于经济学家的无上权威产生了动摇。”

《北京晚报》楼宇周刊主任张兆南:“已经买了房的,肯定盼着涨价(官词叫升值),准备买房的,一准盼着降价(最好是甩卖),角色尴尬的当属已有住房又寻第二套第三套的,涨好还是降好,这是个问题,最佳境界似乎是自己已经到手的该大涨特涨,自己心仪已久的应该放血狂甩。”

《21世纪经济报道》地产主编符定伟:“我们这些年世界上进入了一个圈子,经济要发展,但又不能太快发展,不发展问题多多,社会的很多事都会冒出来,发展太快了,会刹不住,牛鬼蛇神们也会出来晃晃。……这些资本家的脸怎么就变得这么快?一种版本是这样解释的——这些人被高级干部训了一顿,甚至还要求他们不要用媒体来要挟政府。据说,干部们还谁了,房价再跌个20%或者更多些都不是问题。……我还听到这样的说法,上海不是搞了好些年了吗,北京这几年也要搞一搞的,但是资本是有限的,投往上海多就少投北京了,如果他们都不投上海了,北京不就有戏了吗?08年的奥运会要建那么多的场馆,不搞些钱进京,能行吗?”

《文汇报》房产世界周刊总策划许仰东:“挣惯大钱的人,对小钱缺少兴趣,太容易挣钱后,对动脑筋的钱不习惯了。更不容说要少挣钱,不挣钱,说甚至要亏钱!”

《华西都市报》房产部主编冯全东:“领导很关心今年的经济增长指标,房地产可不能拖后腿,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主要是要控制房价的涨幅。……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全国各大城市都曾掀起一股经营城市的热潮,西部也没有逃脱这股热潮,而经营城市据说一个主要的手段就是经营地块,要把地块卖出一个好价钱。……至于涨价,企业要发展,需要利润,当然只能从市场中区获取了,价格要能降下来,那还镇是怪事!”

《深圳特区报》地产部主编蔡照明:“‘上海生病,全国吃药’可能是眼下中国楼市嘴流行的说法,的确由于受到上海高楼价的牵连,全国大多数地产市场都在遭遇‘国八条’等地产新政的‘制裁’。……每一次国家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房地产行业都会首当其冲成为‘替罪羊’。一些经济学家更是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切齿痛恨。其实高房价不应该承担房地产行业过热的全部,应该警惕的是金融风险对地产过热的推动作用。……十五计划当年制定了一个——十五末期基本实现每户拥有一套功能相对齐全,综合质量高的(住房,引者注)的计划,并提出私有率达到百分之百。这个政策是有问题的,现在美国那么发达,住房私有率是48%,居者有其屋的意思是人人有房住,不是人人有房产,更不是人人买新房。”

《南方都市报》地产记者赵磊:“别墅能和普通住宅一个价钱吗?显然不能。换一种说法,鲍鱼能和白菜一个价吗?道理是一样的;进一步讲,能把鲍鱼和白菜加在一起算熟菜均价吗?当然也不可能;那么鲍鱼少了,白菜多了,这能说熟菜价格回落了吗?显然,这是个笑话。”

新华社瞭望周刊主任记者王军:“从空间结构看中国的房价问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但在这个时刻其实如果出现房价的急速下跌,似乎让买不起房的人有机会买房了,这是我们的善良的愿望,也是我们的理性的结果,但实际上却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于是这些已经是我们社会的中坚力量的‘中等收入者’就会高到失望和痛苦。他们的奋斗被否定,梦想已幻灭。中国变革的最狠心的价值,‘成功’的努力被否定。这会使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受到伤害。‘中等收入者’的文化、心理和实际状况的困扰必然对于社会的心理和安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东方早报》副总编伊险峰:“故事当中元素复杂,涉及众多热点话题,上海飞涨的房价,国际热钱进入上海炒作房地产(虽然他的朋友没有直接投资房地产,但这笔资金的背景恰恰就是国际热钱的一部分),欧元上涨,赌人民币升值……”

专栏作者羌非:“人加上海炒房挣了钱,咱北京跟着遭罪,弄得大家人仰马翻,实在有些冤!”

……

从里面看,实在是可以洞察开发商动员资源的能力。就目前媒体的收入上说,很大的一部分是来自于房地产,楼盘广告几乎成为报刊广告的绝对主力。大概谁也不能说出现在《SOHO小报》上的这些国内新闻媒体房地产“业内人士”说的不是真话。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有些言论恐怕在各自的媒体上是无法说出来的,到了这里却直言不讳得让人胆战心惊。

2004年7月20日出版的《SOHO小报》上,说到潘石屹动辄说北京房价必涨时,一位资深房地产分析师评价认为,“潘的行动并不仅仅代表他一个人的行为,在潘的身后站着一大群与他背景相似、利益相关的人,这些人都是京城知名的房地产大腕,与其他行业同行是冤家不同的是,平时这些房地产大腕们经常一起参与各种公开的论坛和私下的聚会,对各种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信息互通有无,形成一个国内其他行业罕见的团结、紧密的行业垄断阶层,他们之间可能在业务尚互有关联,会集体对应政府有关政策的推出。在经常房地产界,这个阶层被认为是一个‘大资本家’阶层,这个阶层的典型特征是,由于多年在业界的经营,使其手中都握有大量资本,同时通过资本的力量掌握了国内很多媒体,形成自己发表言论的统一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对政府政策的制定与走向施加影响……‘大资本家’们拥有与政府强大的对话能力……”

所以,开篇那个香港房地产资深专家的说道,千万别以为就是圭臬,只不过是媒体用来吸引眼球的手腕。更多的,也许还是从类似潘石屹们的所作所为上去琢磨吧。毕竟,房地产开发商一个个都不是好惹的,不只是左右媒体,更能绑架政权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