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住一片辉煌
(写作具体日期不详,应该是在2000年以前)
何必
在热炒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是高科技成份多的地方,对于人的重视程度也越高;我们同样目睹了令人尴尬的现实,去年媒体对于中关村关注较多的是,以张树新、沙正治、田溯宁、倪光南、王选、陈剑峰、毛一丁、吴士宏等企业高层负责人离换岗位事件为代表的人才地震;我们也注意到了,中国的软件业的整体水平未必比印度高到哪里去,可是平均薪资水平却超出后者几十倍,而且一路牛气十足阳线并举地向上攀升着;我们还浏览着这样的情形:中关村企业员工的跳槽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原以为风光不再了的现场招聘会,却改头换面办进了校园;互联网上那些人力资源站点你方唱罢我登场,剑拔弩张好不热闹;猎头们风投们蹲在中关村的路旁狡诈地盯着每一个大摇大摆的行人;招聘广告构成了北京主流媒体收入的大部分;培训业好像还是“外”强“中”干;人才网站的广告贴上了公交车、地铁站、马路旁和我们的家门口……
这好像不是地缘的原委,也似乎不能用科技进步的代价来简单描述此中的动荡和浮躁。人们更多地在思考,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还能怎么样?在接受着一些新鲜的技术和观念的同时,在人力资源领域,我们还有些什么样的资源未被发掘和利用?在引进资金和技术时,是否将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也捎带进来了?我们在对历史的污垢进行整理清算和扬弃的同时,是否也有了些矫往过正,把一些也许并非那么恶劣的东西无情地抛弃了,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泼洗澡水把孩子一并扔掉了?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率先举起了人才流动的旗帜;如今,上海把挖人的利剑指向了北京,更指向了中关村;那些国际巨型企业纷纷在中国、在北京开办了研究院所,展开了激烈的人力资源争夺大战。
北京怎么办呢?中关村怎么办呢?光是地方保护也许并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这些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我们还是想老老实实地找个地方谈论下这些事情的真相和来龙去脉,算是宣泄,也算是为了挽住久违了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