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同志加兄弟”的中阿两国的邮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日前,看见城里的“几曾回首”坛里有一篇“跟随斯大林步伐阿尔巴尼亚在霍查手里什么样”的文章,使我想起了曾经“同志加兄弟”的中-阿两国。

阿尔巴尼亚和中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曾有过一段极为亲密的关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之间革命战斗的友谊,经历过急风暴雨的考验!” 记得这是“毛语录”。当时年幼的我们也得背诵、熟记,所以对我们这一辈人来说也许至今还可以朗朗上口。

这其实是一首“语录歌”,是毛泽东在1966年10月25日签署的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贺电中的几句话。电文把阿国形容为“欧洲的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明灯”,把阿劳动党赞扬为“耸入云霄的高山”,把中阿关系比喻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贺电的有关内容和段落被编成了“毛语录歌”,在中阿两国传唱。据大人们讲,当时中国在自己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由中国援建了阿尔巴尼亚的许多工业设施。

在本人少儿时期的记忆中,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广阔的地平线》,当时在我国长时间公映。对这两部电影,应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但年幼的我在看过之后,却不知所云,感觉 boring。只是那《广阔的地平线》中好像有一个闪速而过的接吻场面,这个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呵呵 (这种剧情在那个时期的电影中是首次出现)。后来,还记得又上演了《宁死不屈》电影,也许到后来国外的进口电影已经开始多了,比如来自苏联的、朝鲜的、南斯拉夫的,等等,看的多了,所以对该电影的情节也已经毫无印象了。

下图是在本人收藏的邮集里发现的两张60年代的为阿尔巴尼亚而发行的邮票。上面的1962年发行的一张是为阿尔巴尼亚成立50周年纪年,下面的是1964年发行的“庆祝阿尔巴尼亚解放二十周年”。中国邮政的这些邮票的发行足可佐证那个时期的两国“同志加兄弟”的特殊关系。

 

据史,都是因为苏联的原因,阿尔巴尼亚同中国发生了这么密切的关系。在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和中国这两个国家都同苏联发生了政治上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阿中两国建立这样的友谊,共同对付苏联。同时,作为小国的阿尔巴尼亚,也急需挂靠一个大国,以得到经济上的支持。也就是说是苏联把阿尔巴尼亚同中国推到了一起。然而,这种特殊的“同志加兄弟”关系在1970年代突然破裂。那到底发生了什么?

据2010年的BBC中文网记者对阿尔巴尼亚国家前领导人拉米兹·阿利雅的采访时说,(阿中)两国的密切关系一直保持到1977年。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两国的关系开始急剧冷淡。什么样的政治原因呢?就是中国开始同美国接近,建交。当时的政治情况让阿尔巴尼亚很着急。原因是,中国当时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也就是支持世界各国的解放斗争。但是,中国和美国,和第一世界的国家结成联盟,承认美国这个国家,同它建立关系。那么第三世界这个理论不是已经被中国抛弃了吗?阿尔巴尼亚当时认为中国的做法背离了它自己提出的第三世界的理论,意味着中国已经抛弃了世界解放斗争,中国已经背叛了,所以就和中国决裂。据阿利雅说,和中国的决裂并不是非常的敏感。因为阿中两国没有很多老百姓方面的来往。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也不多。当时在阿尔巴尼亚的中国的专家也是相对封闭的,同阿尔巴尼亚社会没有什么接触。在自己的范围内,他们还是按照中国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阿尔巴尼亚生活。所以和中国的决裂在阿尔巴尼亚老百姓当中并没有引起巨大的反响。但是阿尔巴尼亚经济所受到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同中国决裂后,阿尔巴尼亚经济就一直走下坡路。

“相比之下,之前同苏联的决裂对阿尔巴尼亚来说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因为同苏联决裂的时候,当时在苏联学习的阿尔巴尼亚留学生有成千上万。还有许多军队的专家也在那边学习。苏联同阿尔巴尼亚的接触非常频繁,学校里学的也是俄语。在战争期间,苏联也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巨大支持,是个伟大的民族。所以和苏联决裂对阿尔巴尼亚来说是很困难的决定,也是很大的悲剧。”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哈哈,应该比你大一轮、或更多!
觉晓 发表评论于
我没有看过你提及的电影,是一条年龄的分界线。也就是侯老师暴露年龄啦。
觉晓 发表评论于
最近读到过阿尔巴尼亚黑帮贩卖人口,是欧洲最厉害的地区。忘记出处了。但Alice Munro 有一部小说提及就是那里一个白人迷路后被乡村收留,差点卖给穆斯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