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趁休息日赶着去了一趟F IT时尚博物馆。收获颇多,小述如下。
那天我按着开门的点儿来到Fit,纽约时装技术学院。 它是一家州立的学习时装技术的专业学院。 它的名字对我来说很有些熟悉。 我有个社区大学的同学读了这学院的服装设计系。 而且我过去工作过的公司为其某系室承接过工作, 我与其某人员接触好几回,但都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我这次专门过来在它的校区走走看看。学子要进Fit可是不容易, 毕业也不容易,要长久在这时尚行当中工作也不容易。 故作为完成时代一个我的时尚之梦, 就用参观其校内博物馆来实现第一步吧。
那天它的主楼Lobby有个Hip pop相关装置展。还有黑人Hip pop演出录像,服饰绚烂特别,很有点儿味道。
它的博物馆有两个特展,一个是Hip pop服装展,另一个是位纽约女设计师的回顾展, 她姓HoWes。活跃于1940S_1970S。
Hip pop服饰展介绍了那服饰随着街头文化而发展的过程, 它陈列了许多里程碑式的服装样式,鞋子包包等。 这些让我猛醒原来街上黑人们有时穿得奇特,是其内部的潮流呢。 我理解美国黑人人数众多,它自身的文化和身份认同, 使得街头文化得以流传, 并影响到某些大牌服饰产品逐渐在其产品设计中接纳认同黑人的街头 文化。这Hip pop服饰是他们的身份认同的体现。美国人口这样多元, 非裔族群不可能默不作声, 它的声音和文化认同逐渐影响到服饰文化。 我引申想着华裔文化有何影响性的服饰,像旗袍中山装, 太极服那样的服饰似乎有点儿不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我没想出结果来,但总归, 我会很欣喜华人设计师设计出符合中国人审美的衣服。 让国人穿起来又美又新颖。 如我曾看见一位华裔拉丁舞老师的太太过年聚会穿了一件藕粉色夹层 薄外套,上面是一些雅致的绣花,让我羡慕不已。 她那衣服从台湾定制而来,又有传统又新颖, 把师太气色提亮且显温柔含蓄, 是从大红深红黑色棕色绸缎制作的中式传统衣服推陈出新而来的。 真好!
HoWes女士生平作品展很令她不我印象深刻。 关键在于她出过五六本书,有许多关于女性服装理论的探讨。 她的书书名很有趣也很有魅力。阅读这些书的插页, 让我也思考一下女性衣服是为谁穿,为谁美丽。像我自己, 因为是北方人,身型比较厚实, 我自己也喜欢穿牛仔装及中性的卡其布衣裤或猎装类衣物。 结果过去我家属见我穿牛仔衣就生气,不知为什么。 如果我那天想柔美妙曼一下, 他又会出现问题总是说我不考虑自己年龄,想装小姑娘。乖乖, 我很中性保守好吗?但他屡次说话,我也不得不考虑他的意见, 选衣以黑蓝棕等保守色为主,甚至就是他选毛衣( 如蓝色军装款毛衣)的相应女装款,省得他多话。 直到后来他不说了。。。 我理解是他从事的是工艺和美术结合的工作,对美比较挑剔。 他认为女性衣服设计不能很好的话,宁愿保守沉闷。 但我是基本没有过青春期的女性( 即中学时代没穿过什么好衣服或粉嫩颜色)。虽年岁渐长, 但我依然很喜欢少淑服装。没办法,谁让那个年代物质缺乏, 啥也没有。所以当我见到美国这边女性基本都拥有大量衣物, 觉得她们很宠爱自己。只要自己喜欢, 不论少淑服或职业装自己喜欢适合自己就行。
这回我在展览上看这位女设计师设计的衣服,功能性与美观并重, 觉得真是好衣服。关键是她倡导女性为自己穿衣,强调功能性, 为劳工女性服务。很好。
我过去觉得衣服特别是在国内时买的时装,便宜漂亮的质料不好, 款式穿着难受拘束。中等价位质地可以,但款式质朴不大好看。 只有真的贵的好衣服是穿着舒服,看着好看。 我自己是选择穿着舒服的。当然我有年纪以后,气色会差一些, 经常愿意买鲜艳些的衣服提一提气色。我内心还住着个小姑娘, 贴身衣服有时选很嫩的颜色,如紫罗兰色,洋红色,一穿上它们, 心情也就挑亮起来。
这回参观这家博物馆,我 也是在思考衣服怎样定位自己的Identity的问题。 纽约的好处是穿什么怪的衣服没人说。只要不是在职场要求范围内, 业余生活怎么都可以。这真好!
我还看了服装历史展,主要是女性设计师的作品展, 从1870到1970.远的年代的衣服好看,华丽复杂, 洛可可式的。近些年的衣服就显得廉价多了, 但贵在普及大众消费得起。
唯一缺点可能是,展厅面积不大,地上一层和地下一层各约四千平方尺的面积。我原想,这可能会像西安服装学院一样,会有很多历届学生毕业设计的优秀作品陈列,但它没有。屈指数来,我认识的中国熟人中搞服装学设计可有几位呢。都是旧回忆了。
总之,这是Fit博物馆之行,对我是一次美的旅程, 它的展让人找寻服饰背后的意义,启发人去思考。 我建议大家有空都参观一下,
受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