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问题影响朝鲜战争停战谈判

昨夜,多伦多冷月无声,寂寥之下,看了很多博客,想到自己也开通一个,权当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沈志华和杨奎松两位教授都讲过一件事情,战俘问题影响朝鲜战争停战谈判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入朝。

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为战争第一阶段。先后经过五次战役,互有胜负,十分惨烈,大家都逐渐明白谁也很难吃掉对方。

从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27日,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但是整个战线相对稳定。联合军一方已经不想打了,苏联方面也不想干了,战争消耗大家都痛苦,如果没有希望进一步,拉锯消耗没有意义。

但是谈判桌上有一件事中方十分难受。交换俘虏,本来各自遣返就OK了,但是志愿军参战人员很多是国民党投诚来的部队,思想多种多样,可以理解。被美方俘虏后,由台湾派来的老同事,老战友,专业人员过来做说客,他们相当部分都不愿/不敢回大陆,希望去台湾,中方也有所了解和预估。所以美方在谈判中提出由战俘自行决定去向。中方坚决不同意,坚持必须将俘虏交还给对方。要不,大部分战俘不愿回大陆,面子上挂不住。

战俘遣返处理方式拖了谈判很久很久。中方始终不松口,美方和苏方也没办法,直到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病逝。苏方态度更为消极。制空权完全被美方控制,朝鲜经常挨空袭,拖下去朝鲜完全承受不了,几乎是哀求中方。最后中方不得不妥协。7月27日,签字停战。

从战争开始到1953年7月为止,志愿军有2万多人成为了俘虏。 其中1万4千多名选择去了台湾。而停战前后被送回大陆的志愿军战俘共三批7,110人。

第一批是要求遣返的伤病战俘1,030人,

第二批是坚持要求遣返的共5,640人,

第三批是在中立区经过解释或通过逃出营地或是在再给一次选择机会“点名”时要求遣返等方式遣返的440人。

志愿军遣返战俘回国途中受到夹道欢迎,但是到了中国就被关押在了昌图志愿军归国人员管理处。这些战俘归国后,中共中央制定了“热情关怀,耐心教育,严格审查,慎重处理,妥善安排”的二十字方针。从11月中旬起,开始政审,整个过程分为“动员教育、检查交待、作出结论、安置处理”。然而归管处后来下发文件,说“共产党员是不能被俘的”,战俘必须交代问题,沉痛反省。战俘们开始开会检讨,自我赎罪,写检查反省投降行为。

1954年3月高饶事件发生后,对待战俘的原有方针发生了大幅转变,将回国战俘的91.8%开除党籍,6,064人中约700人被开除军籍。只有30多名连以上干部和少数人因伤残得到转业安排工作,其他人一律复员。大部分战俘被遣返回乡并在档案中注明“控制使用”。文革爆发后,相当多战俘受到批斗迫害。

八十年代,中共中央下发文件,对志愿军被俘人员进行复查处理,大部分恢复党籍,给予平反,落实政策。

而选择去台湾的战俘也不容易。盛大的欢迎仪式之后也是反复的审查,效忠仪式…….也是命运多舛,但是感觉总体上还是稍好于选择去大陆的,特别是晚年。

更有意思的是,许多年以后,少数赴台的俘虏后面作为台商来大陆成了座上宾。

抗美援朝时期,中朝“战俘问题”谈不拢,金日成认为中国应当让步 (baidu.com)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