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谷坪的前世今生

我的故乡在衡山脚下,山冲田垅,全是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梯田;所以,故乡父老,世世代代以种植水稻为生。也正是这块富饶的土地和这样勤劳的乡亲,养育了我的祖祖辈辈。

水稻收获之后,必须及时把谷子晒干,否则,刚刚收割下来的谷子极易发芽与霉坏。所以,在故乡江南,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使得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晒谷坪。江南丘陵地区的农家房子,几乎都是依山而建,泥砖青瓦(再早些年代多是土砖草房),标准的房屋结构一般正屋三空,中为厅屋,左右两边两前后二间卧室,谓之“三盖五”。有实力的旁建偏屋,一侧为灶屋,一侧为杂屋。在偏屋与正屋之前所形成的凹字形空地,则是农家用于纳凉、晾晒谷物的场所。乡亲们习惯把它叫做“禾坪”(故乡方言读如“吴堂”);到了收获之季,作为晒谷之地。平时放置杂物、休闲坐躺;也是大人们叙话家常、孩子们嬉戏快乐的去处;还有,遇上红白喜事,是摆设宴席的场所。

在没有水泥的时代,纯粹的泥土地面作为晒谷坪是不行的,尽管泥土已夯得结结实实,但谷子置之于上,不仅泥砂多,而且谷子容易踩入泥中。有钱的富裕人家,便做“灰砂禾坪”,即用石灰和上砂石,浇铸在夯实的地面上,就成了结实光滑的“灰砂”晒谷坪。这种灰砂地面经久耐用,使用寿命长达几十年;而且谷子易干,容易拾掇,即使有破损处,用石灰砂子搅拌补上即可。当然,“灰砂”地面需要保养防护,平时不能用重物敲击,敲破一个小洞,不及时修补,很快会溃烂一片;尤其是“灰砂”地怕冻,冰雪天气一定要用稻草全部覆盖,否则就会被冻坏。冻坏的灰砂地,到处凸起如泡状,随即灰砂面脱落,一片片烂掉。

因为“灰砂”晒谷坪容易破损,所以在晒干后的谷子中,总有砂石掺杂其中;又因其比重较大,风车也不能将其与稻谷分离,这是“灰砂”晒谷坪一个最令人遗憾的地方。但尽管如此,在过去的时代,“灰砂”晒谷坪是农家晒谷上上之选,只是,贫苦人家没有财力,都只能望“坪”兴叹。曾记儿时所见,有“灰砂”晒谷坪恐怕是百户难有一家,都是连栋的大瓦房或祠堂才有的。

过去,没有“灰砂禾坪”,但也不能直接在泥地上晒谷;于是,祖先们发明了牛屎糊禾坪的技术。每到收割稻子前三、五天,家家户户清理禾坪上杂物,除净杂草,锄平地面,再次夯实;然后去牛栏挖上干净牛粪,除去其中夹杂的稻草等杂质,以1:2的比率掺入清水,反复搅溶,使之变为稀稠状。用粪瓢舀满牛粪水,泼洒于地面;越是有经验越泼的均匀,这样,使得地面铺上均匀的薄薄的一层牛粪水,且所费牛粪量少。过了半天,待地面牛粪水已干,再均匀泼上一层,于是大功告成,可以晒谷了。牛屎糊禾坪,没有经济成本,坪地干净,了无泥沙,这是灰砂禾坪所不具有的优点。缺点是容易被梳谷耙的耙齿磕破;尤其是碰上下雨,必须重新泼铺一次牛粪。尽管如此,牛屎糊禾坪是几千年农家晒谷最好的选择。

曾忆儿时晒谷场,场上有专用的工具,一把晒谷耙,在一根约二尺长的方木条上钉上木齿,再接上约3米长的木把,宛若二师兄的九齿钉耙。这是用来翻耙稻谷的,让平铺在地上的谷子形成一条条沟状,这样加大了稻谷的受热面积,容易晒干。一把烫耙,用一块长约二尺宽约八寸的薄木板,中间也接上约3米长的木把,把晒干的稻谷拖拢成一堆。还有几把竹枝扎的长扫帚(乡亲谓之大扫把),稻谷刚从田里收回,里面有很多稻草叶片,倒在晒坪里摊成约二寸厚的一层,用大扫把在谷子表层呈平行状轻轻扫过去,将混杂在谷子中的稻叶及其它杂物分离出来,这道工序叫“打大扫”。“打大扫”需要技术,双手握住扫帚把手,身子稍往前倾,使扫帚扇形底部呈平行状态,轻轻往前扫过去,臂力运于竹枝条,谷子不动,将表面杂物带出。打一次大扫,用晒谷耙又来回梳耙一次谷子,上一次东西向,下一次便南北向;如次反复打大扫与梳耙,让谷子中的杂物清除干净,让其均匀受到阳光炙晒。日落时,将谷子拖拢到晒坪的中央,形成了一座小小的山丘,然后,将风车抬过来,一人用撮箕将谷子放入风车上面车斗中,一人用手摇动风车车腹中风叶,产生风力,将壮谷,二瘪子谷以及瘪谷分离,壮谷入仓,二瘪子谷研碎喂猪,瘪谷烧成灰作土杂肥。记得小时候猜过一个关于风车的谜语:“白粉门楼八字墙,千万举子入科场;三篇文章分等弟,状元榜眼探花郎”,真是形象极了。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灰砂”晒谷坪早已入不了农家法眼,即使不种地不晒谷,家家户户门前空坪都是水泥地,光滑洁净,经久耐用。虽然,糊牛屎的晒谷坪已经远逝,但那牛粪的清香、新稻的芬芳永远长留在记忆的深处;因为,晒谷坪是农村家生活的全部希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