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2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鏖战幕府山 31

打印 被阅读次数

31

 

第18师弃守背膀山、退到富水,此地与半壁山相隔10里全是平地无险可守,此时田家镇要塞群江南部分只剩下半壁山一点,担任此处防卫的是第31集团军第98军。第98军于1938年6月编成,军长汤恩伯、付军长张刚,下辖第82师、第193师、预备第13师。

第82师原为湖北警备旅,第98军付军长张刚兼任该师师长。张刚,保定军校六期出身,1932年出任湖北保安司令,1933年曾在恩施重创贺龙所部,获“一等干城勋章”。1936年湖北保安旅扩编为第82师,张刚就任师长。其实此时第82师残破不堪、建制全无。1938年6月,第82师、第193师、预备第13师合编为第98军,张刚就任付军长。

第193师原为军政部直辖独立第35旅。前身为川军杨森第20军中的一个混成旅。1928年下川东之战中,杨森被刘湘击败,这个旅从杨森手下游离出来,归顺了国民政府军政部成为独立第35旅。原旅长向成杰在1930年乘船触礁溺水死亡,即由副旅长李宗鉴继任。1938年1月在长沙整训期间改编为第193师,下辖第385、第386两个旅。

新编第13师更是杂牌。师长罗启疆贵州松桃人,云南讲武堂出身,先是投身川军、后来倒回贵州、再又依附桂系,最后归附蒋系,抗战爆发时为独立第34旅旅长,淞沪会战时开奉命赴太仓据守浏河一线,继而在常熟、福山镇、无锡等地堵击日军,击毁日军战车十余辆,缴获枪弹甚多,但是部队损失极大,残余仅能编成一个团。罗启疆干脆回老家以预备第13师的名义招募新兵,年初编成3个团开赴江西新余,随即加入第13军补充旅,编成新编第13师——这是一支半数官兵为苗族同胞的部队,其实独立第34旅就是这样的苗族部队,淞沪会战时获得了一个神兵旅的绰号。

7月,第13军补充旅调回,新编第13师与第82师并编,新编第13师撤销,罗启疆任第82师师长,张刚任第98军军长。

半壁山原为第18师守备,不过实际情况从来是和原计划是不一样的,战斗一打响第18师就往前顶到富池口,第98师只能向前填防,守备地段为半壁山(含)至黄石。

半壁山是田家镇要塞的三点之一,自然是重中之重。军长张刚命令第193师第385旅配属第186旅一个团,再由军部增拨一个补充营,再配属炮10团第2营6门150mm榴弹炮、4门75mm高射炮组成半壁山守备队,总兵力达到7200人。

半壁山守备队中的炮10团是国军的心尖宝贝疙瘩,其前身是中央陆军炮兵学校西营房重炮教导队。随着炮校的建设发展,西营房重炮教导队组建为炮兵第1团,随之东营房山炮教导队组建为炮兵第5团。两团成军之后从炮校分离出去,直辖于军委会。

炮1团下辖三营,装备为明治三八式150mm马挽炮,最大射程不到6000米。明治三十八年就是1905年,那个时候定型的火炮到了现在实在是太过时了。1934年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国民政府准备建立机械化重炮部队,当然是以对日作战需要为目的,基本要求是口径150mm,最大射程是15公里,配备榴弹和穿甲弹,榴弹作为杀伤和破坏地面目标之用,穿甲弹可以击穿军舰的装甲,并能作为移动的要塞炮用。

招标一出,三家来投标,捷克的司科达公司,德国的克鲁伯公司和莱茵金属厂。克鲁伯公司是德国陆军的军火供应者,而且在中国很有基础。其为德国陆军生产的现役SFH 18榴弹炮为150mm口径30倍身管,射程为13公里,没有达到中方要求。

莱茵金属厂提出可按中方要求定制,于是国民政府将合同交给莱茵金属厂,但是提出要派人到德国去驻厂监造并验收,实际上也是想借机学习造炮技术。

莱茵金属厂设计敲定后,中方于是组织了11人的监造、验收小组赴德工作,全是学有专长的机械、火药专业人员,而且基本上精通德语。

中方小组坐船就用了23天才抵达德国,而莱茵金属厂早已急不可耐,所需原料都已准备就位,单等中方小组验收之后才可投料。

验收标准都是根据德国陆军的炮兵兵器条例及德国工业法规进行。从铸造、锻造毛坯开始,先作材料试验,每个验收员都有一个专用小钢印,合格的毛坯加打钢印后才许发到加工工段进行加工,最后加工完成的部件必须有验收员原来盖的钢印者才能提请成品验收,验收合格后再加盖一个钢印才算正式成品。只有符合上述手续的正式成品才允许进行组装,手续极为严格。

从1934年5月开始制造到9月第--批火炮4门组装完成,随即进行射击试验,每门炮都要进行强装药射击和精度射击。除此之外还要进行拖行试验。特选定一段坎坷不平的公路,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拖炮120公里。两种试验作完之后,将炮运回莱茵金属厂,折卸开来对各部进行检查,结果真还发现有些部件出现了变形。厂方立刻修改设计,有问题的部件全部换新,再作试验,旧问题全部解决、新问题没有出现才算最后定型、开始量产。

这个订单的火炮数量为24门,从1934年5月开始生产,到1935年5月生产完毕,但是由于凡尔赛和约明确禁止德国军火输出,希特勒只好暂不交货,一直拖到1936年夏,24门重榴炮才运往中国。

这24门炮全部装备炮1团,而此时军事委员会也重新编造炮兵部队,成立了正式编制的炮兵第1旅、炮兵第2旅、炮兵第6旅、炮兵第8旅等炮兵部队,同时也成了一些军委会直辖的独立炮兵部队,炮1团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现在重要的装备,改为机械化重炮团,1936年12月改为独立炮兵第10团。

炮10团为全机械化,炮手乘坐牵引车,指挥官以及其余随炮人员分别乘坐不同种类的专用汽车,全团共有车辆480辆。每门炮连同附属车辆价值87万银元,全团装备价值超过2000万银元。当时100银元相当于1两黄金,2000万元就是20万两黄金,也就是6250公斤!实在是黄金大炮!而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收入为120000万元,这一个炮10团的装备就花掉了六十分之一,实在是血汗大炮!

150mm重炮在德军中仅仅是师属炮兵团常规火力,现在国军的炮10团,确实是国军的心尖宝贝疙瘩。

炮10团第—任团长是彭孟缉,团下编有3个营,每营有两个连,每连配备重炮4门。这位彭孟缉团长,与邹作华、黄国书并称为国军的“炮兵三杰”。彭孟缉黄埔5期,曾赴日本野战炮兵学校进修,而邹作华、黄国书都出身于日本士官学校炮兵科,此时彭孟缉为炮10团团长、黄国书为炮9团团长,而邹作华更是炮兵总监。

抗战爆发之后,炮10团第1营调往江阴要塞,第2、3营参加淞沪会战。不过实在是由于过于宝贝,而且日军航空火力和舰炮威力太大,炮10团只能布置于步兵、步炮、师属炮兵营之后的第四线,几乎就在极限射程的边缘,所以不能对日军纵深进行打击,而且这部署于第四线、直接归于委员长指挥的炮10团,不可能与第一线的步兵有作战配合,只能搞一些“游击”任务,战果实在有限,其中比较好的战果有炮击日军跑马场野战机场,摧毁几架日机;击沉日舰一艘及炸毁岸上设施等。

11月初日军在金山卫登陆之后,炮10团奉命撤退至苏州,参战的两个营分别撤退全部安全抵达集中地,第1营也从江阴要塞撤出归建,11月下旬全团调往武汉。

有人回忆曾“亲眼”见到炮10团在撤退路上,被已经埋设地雷的公路桥所阻,彭孟缉“痛哭失声”,命令将大炮全部推到河里。

说实话,炮10团的炮不是一般概念的一门炮,每门炮还有20辆辅助车辆,彭团长光命令把大炮推进河里有什么用?不过如果连带每门炮的20辆车全推到河里,这16门炮就是320辆车,撤退路上方家窑还真没有这么大的河。如果真能把320辆车和16门炮推进方家窑的河里,彭孟缉绝不会“痛哭失声”就拉倒,百分百会自杀,这个没有二话可说。

因为桥上埋了地雷,炮10团就把大炮全部推到河里,这个说法也很无聊,自己埋的地雷、自己再起出来,这不算什么事儿,真不用一边儿哭、一边儿往河里推大炮,有这功夫、炮10团两个营一千多人早把地雷挖出来了、是不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