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与超现实主义绘画

读《百年孤独》,就像是在看Salvador Dalí (萨尔瓦多·达利)的画,魔幻又写实。魔幻的是身体和环境,写实的是心灵和人性,触目惊心,刺透灵魂,夸张到极致。

书里面其实有一句话其实可以给这部作品本身做个评价:原来世界上最有讽刺效果的是文学作品。

《百年孤独》,听起来像一百多年前的作品,其实出版于1967年。作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他是讲西班牙语的哥伦比亚人,在大学时代曾热爱西班牙诗歌。画家达利,当然还有毕加索,也是西班牙人。是不是西班牙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一种不羁的狂野。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狂野,我还是第一次在文学作品里看到。

先讲讲几个女性吧。

乌尔苏拉,伯恩迪亚的妻子,马孔多的家族创立者,几乎从书的开头活到了书的结尾,从青春少女,活到一百多岁萎缩成婴儿,失明也失去了时间感的老祖母。她目睹了儿子孙子曾孙直至第五第六代孙辈的出生长大,也目睹了许多儿孙的死亡。她历经过繁荣与衰败,看破人心,有智慧,有爱,又有原则。我以为,乌尔苏拉其实是这个家族里最幸福的一个人,不是她得到过多少爱,而是她爱过多少孩子,理解过多少成年人。即使是她也无法逃脱最终的宿命。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乌尔苏拉晚年其实已经失明,但她怕别人知道她的失明,她就通过气味声音等其它感官,加之记忆和逻辑推理成功地瞒过了所有家人好多年。老太太很厉害。其实现实中也是这样,人的身体一直在衰老,可是尊严与智慧却可能一直在提升,并不会随着年龄而衰败。乌尔苏拉看到家族的大厦将倾,也洞察出每个孩子内心深处做事的本来动机:比如那名声远扬的儿子伯恩迪亚上校,其实他没有爱过任何人,没有爱人的能力,他打仗的动机是自尊和自负。她爱她的每一个孩子,尽了所有努力。在孩子们都离她而去以后,才想起到栎树下找她被认为疯了的丈夫何塞-伯恩迪亚倾诉。每一个孩子,在人生的旅程上所经历的伤痛和失败,都是插在她心里的一根刺。而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乌尔苏拉,是一个母亲的悲剧,作为一个母亲注定不可避免的悲剧。

阿玛兰德,乌尔苏拉的小女儿。因为和姐姐丽贝卡同时爱上了皮埃特罗,发誓要在姐姐丽贝卡和皮埃特罗的婚礼前把她杀死,而且说到做到。即使姐姐后来另嫁他人,即使阿玛兰德最终得到了皮埃特罗的挚爱,阿玛兰德却又坚决地拒绝了皮埃特罗,最终令皮埃特罗绝望自杀。阿玛兰德也对丽贝卡怀着冷酷至极的心境,快活地想见并亲眼证实了丽贝卡在丈夫去世后数十年死人一样的悲惨生活,阿玛兰德对死亡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死在丽贝卡之后。这可是姐妹。这是怎样的一种嫉妒和仇恨啊。她没能和家里任何一个女性(除了乌尔苏拉之外)很好地相处。在她的心中,仇恨第一。

可是,晚年的乌尔苏拉却说,阿玛兰德才是全家最温柔的一个人。她对皮埃特罗的拒绝,是因为没有勇气,越是爱,越是需要更大的勇气。这点我不明白,可是她对丽贝卡的冷酷和仇恨怎么解释?乌尔苏拉是说阿玛兰德对自己很温柔吗?的确,不会爱自己的人,爱他人都是假。

还有一点我也不明白的是,死期将至的阿玛兰德,活力四射,用了充足的时间给自己缝了精美的寿衣,甚至招呼要帮全城的人替他们给死亡世界的亲人带信。许多时候,我们看一个人的结局,都会看她的死前状况,不管她是不是曾经活得精彩。没有人比阿玛兰德死得更好的了,她完全知晓自己的死期,充分准备,死前越发精力充沛,变得美丽动人,简直是兴高采烈。难道,这是命运对她的肯定吗?我觉得,阿玛兰德对别人是一点不让步不迁就的,她的温柔没给别人,全给了自己。她终身未嫁,没有子嗣。

阿玛兰德,其实也是一个悲剧,一个没有足够勇气去爱的悲剧。

丽贝卡,这个被何塞-伯恩迪亚和乌尔苏拉收养的美丽女儿,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当初她因为热烈地爱而不可得见皮埃特罗,令她又恢复了吃土和墙皮的嗜好。她对人身体的本性的呼唤和对人生的深远回应,那种强烈的追溯感,是唯一牵动她的东西。她不曾伤害任何人。可是结局为何如此悲惨?就是因为她最终爱上了乌尔苏拉的长子,她那根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被双双赶出家门。哀大莫于心死,在和她一起生活的哥哥(后来的丈夫)被人枪杀后,美丽的丽贝卡就像行尸走肉那样幽闭在屋里又继续呼吸了几十年。生与死的界限在哪里?是在心死的那一刻吧。丽贝卡,虽然美丽,活得像个动物。乌尔苏拉每每想起丽贝卡就心痛,就觉得对不起她。是的,乌尔苏拉就是对不起她。

丽贝卡,是一个悲剧,一个要么热烈如火,要么沉寂如灰的悲剧。

费尔南达,一个本书中最大的笑话,极尽讽刺效果。她因为长的漂亮,是按照着女王的模式被培养长大的。为了培养她,她的父母赔尽家底,最后需要费尔南达编织竹藤花环度日。对外她们只说那是一个爱好,永无休止地继续宣扬自己家族的地位是如何显赫,高贵,富有。不知这个谎言是不是已经骗住了她们自己。她和她父母的人生支点,就是自己画的这个大饼。费尔南达,最终没有成为女王,却嫁给了远在马孔多的伯恩迪亚第二,用她自己的话说:“本来应该做女王的人,却成为了疯人院的女仆。“ 伯恩迪亚家族,在乌尔苏拉年迈以后,是由费尔南达掌管的。

规矩,无数细小的生活上的繁文缛节从此进入到伯恩迪亚家族。费尔南达的丈夫逃到了情人那里。儿子被当成教皇培养,在成年之后打着上教皇学校的幌子在欧洲四处游荡。游荡的儿子和留在马孔多的费尔南达通信多年,就是互相描述和对方画的大饼。女儿梅梅,是一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女孩,从小被送去学古钢琴。每当梅梅回家,父亲就不去情人那里,家里充满了因梅梅的到来而难得的欢乐。但是梅梅从第一次回家的第二个星期就知道情人的存在,还去拜访过。聪慧美丽的梅梅的结局因费尔南达而无比凄惨:梅梅的出身低微的恋人被费尔南达设下的埋伏用子弹打穿脊柱。在听到恋人惨叫的那一刻就已心死的梅梅,被送到费尔南达家乡的修道院,此生再没有说过一句话。

费尔南达,她的丈夫,她的儿子,她的女儿,都曾想去爱她,但费尔南达毁了他们所有。她才是这所疯人院里唯一的疯子。是的,人,从不真实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疯了。

费尔南达的故事,我觉得是本书中最贴近现实的部分。在生活中,甚至自己的经历中,你是否见到过费尔南达的影子?因为虚伪,虚荣,坚持高人一等的固执,从此失去了真实面对世界真实面对内心的可能,从而失去了爱的能力。毁掉的,都是本来应该最爱的人。

费尔南达,彻头彻尾的悲剧,一个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里的悲剧。

再说说男人们。

伯恩迪亚家族的男人都喜欢钻研东西。神叨叨的老伯恩迪亚,晚年参透时间的奥秘被当成疯子绑在树下。次子奥雷里亚诺-伯恩迪亚上校成为战神,他晚年明白了辛苦劳作才是人生最大的祝福,于是余生不停地制作小金鱼,用金子同样的价钱卖了再买回金子继续做。梅梅和恋人的在修道院出生的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巴比伦潜心研究羊皮卷,通晓世界上各个时空的事,却爱上了自己的姨妈,费尔南达最小的女儿阿玛兰德-乌尔苏拉,他最终破译了羊皮卷,原来家族命运的结局早已写好,他和姨妈生出的长着猪尾巴的婴儿被蚂蚁吃掉,从此世界上再没有伯恩迪亚。飓风刮起,世界上也没有了马孔多这个地方。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是这本书本来的名字,是一个故事和神话。那是一个注定不适于人生存的地方,就像结尾阿玛兰德-乌尔苏拉放飞的每一对雀鸟,一旦获得自由,片刻不停,就飞离马孔多。每一代人都努力过,追寻过,在参透时间或真理的时候,就是接近死亡的时候。有太多的诅咒,这些诅咒,有的源于身体的欲望,有的源于心灵的欲望。整本书,尤其是后半部分,每一句都是悲剧的手笔,用悲剧写悲剧,读着几乎被悲剧的潮水淹没。不知作者是不是在写实,那些梦想,爱与欢乐,都是临时而短暂的片刻,却成为了人们聊以自慰的的定睛之处和永恒回忆。如此悲剧,是宿命,还是另有其因?

《枪炮、病菌与钢铁》,再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是敲开,也可以是摧毁,一切文明的利器。这些在书里都曾有描述,不可忽略不写:政府派来的官员,香蕉公司,铁路,战争,罢工,屠杀… 又不敢多写,生怕那个词汇敏感文章发不出来。

我不懂艺术,但如果可以自由地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我觉得《百年孤独》是一件艺术品。文学,有着音乐不易表达的思想,有着绘画不易表达的故事性,还具有所有艺术都有的自由创造和心领神会。但我不认为这本书本身表述了更多洞见,只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就是像极了画,达利的画,毕加索的画,超现实主义的画,把人的欲望,本能,隐藏的种种,摊开了撕裂了以一种魔幻的方式给你看,触目惊心。

eeeet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咦,此刻我正在着迷地看你的博客,像发现了宝藏似的,怎么居然就得到您的留言和肯定,太鼓励人了,谢谢又酷又温暖又清醒又幽默的海风大姐!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书评写得非常精彩独特,从人物入手,展示了百年孤独的精华是描写剖析人性,插图也非常美,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