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得到了改造换上解放军军装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战俘得到了改造换上解放军军装

 


《国军整编74师全军覆没,2万战俘改造三年,因在过年节日时却被一道菜给弄得泣不成声》

提到抓战俘,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王耀武那句让人啼笑皆非的“就是五万头猪三天也抓不完”,咱们这次要说的整编74师,就是在这“五万头”之内。

其实74师这支队伍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一直被老蒋称为“王牌中的王牌”,而且这些人被俘之后的抵抗意识也非常强烈。

但是这些人却被一道菜给弄得泣不成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打造”出来的王牌

国民党部队整编74师原本是淞沪会战之前组建的七十四军,在淞沪战场和南京保卫战中表现极为突出,随后又在徐州会战、兰封会战、万家岭以及常德会战等战役中重创日军,成为抗日战场上国民党队伍为数不多的几支常胜队伍之一。

74军的出色表现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74军也因此成为首批全部装备苏式先进装备的军队之一。

1945年日军投降之后,74军负责守备南京,成为老蒋的“御林军”。

1946年,国民政府对军队进行了大规模整编,74军被改编成74师。虽然叫“整编师”,但是编制却依然还是军的编制,全师三万余人,也全部更换成崭新的美式装备。

淞沪会战

这时的74师已经同新1军等四支军级部队一同成为“国军五大主力”,74师新任的师长,则是被王耀武精心包装出来的“国军将才”张灵甫。

可能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张灵甫满身荣耀、遍布战绩,可事实却不尽然。

如果说74军能打仗,还是多亏了王耀武。

在王耀武担任74军军长的时候,不仅打日本人打出了名声,打红军也打了胜仗,就连大将粟裕都曾经在谭家桥吃了大亏。

张灵甫的确是毕业于黄埔军校,也曾经在北伐战争中立下战功而升任团长,但是让张灵甫真正一夜成为名人的却是他枪杀自己的妻子。

事后,虽然军事法庭迫于舆论压力给他判了刑,但是他却不到一年的时间又成为了74军的参谋,随即又称为了团长。

淞沪抗战时,张灵甫只是305团的团长,负责在前方挖战壕。

战斗打响不久,张灵甫就随着大部队向后撤退了,在撤退的途中与日军一个连队遭遇,根据记载也不过只是“阻滞敌前进”,并没有注明胜利。

南京保卫战时,张灵甫被流弹打伤,随后送到后方治疗,可他所在的305团基本伤亡殆尽。

记录上可查的记载,只有张灵甫在万家岭大捷的张古山战斗中曾经死守阵地。

王耀武命令张灵甫的500敢死队首先冲上敌人占领的张古山,随后不久支援部队赶到,以张古山为制高点赢得整场战斗的胜利。

在74军的几场胜仗中,李天霞等几位代理师长、团长都有国民政府颁发的“武功状”,可张灵甫却一张也没有,这就能够看出来张灵甫的战绩其实并不是那么优秀。

可是,张灵甫因为当初是靠着投靠王耀武才能够进到74军,可以说是王耀武的“门生”。

而且他经常体罚、甚至枪毙下属,让王耀武误以为张灵甫“治军甚严”。

再加上张灵甫小动作不少,这才把资历、战功都要高于他的李天霞等人挤走,在王耀武成为集团军司令时顺理成章接手了74军。

托老长官王耀武的福,抗战胜利之后,张灵甫也成了南京警备司令。

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名校官变成了将军,张灵甫俨然成为了国民政府中不可多得的“王牌将军”。

王牌军折戟孟良崮

张灵甫虽然是王耀武一手“打造”出来的“明星”,可他手下的74师却是实打实从战场上打出名声的。

蒋介石发动内战初期,用50多万大军压向东北,王牌部队74师更是首当其冲。

在六合、天长、淮阴、淮安,74师都凭借着强大的火力和经验丰富的老兵取得了胜利,尽管在涞水时被人称“王老虎”的王必成挫败,但是短短一个月之后就重新带着飞机和大炮卷土重来,让王必成也吃了一个大亏。

其实,张灵甫的作战方法可以总结为就是一个字“猛”。

被排挤出74师的李天霞曾经说张灵甫“就是一个猛张飞”,不过这个话可未必是在称赞张灵甫,而是说他有勇无谋,遇到问题只知道低下头猛冲,就连张灵甫手下的官兵们也都经常私底下议论张灵甫缺乏谋略。

张灵甫等人1947年,国民党重新集合大军,以“五大主力”为主要力量开始向山东临沂地区进攻。

蒋介石吸取了和解放军作战的种种教训,开始变得稳扎稳打,整体战线逐步推进。

面对国民党部队的重兵,陈毅和粟裕经过几轮小范围接触后,对战略进行了调整,开始了用牵鼻子遛大象的“耍龙灯”式打法,忽前忽后忽左忽右,时而穿插时而埋伏,总之就是在用极大的耐心寻找分割敌军的机会。

首先沉不住气的还是国民党的部队,率先扑向了粟裕的第一、第七纵队,粟裕则是一边主动向山地地形为主的莱芜方面撤退,一面让六纵绕个圈子到了鲁南地区,悄悄地埋伏了起来。

粟裕等人粟裕的主动撤退让顾祝同产生了错觉,他开始命令手下部队主动进攻,逐步拉开了与整体阵线之间的距离。

顾祝同的行动也带动了在汤恩伯,急令74师为中路主力,两旁25师和83师为左右辅助,开始主动进攻。

大鱼上钩了!得到敌人行动消息的粟裕马上采取行动。如果按照正常的打法,一定是先攻击两翼,寻找合适战机再对其他部队进攻。可这次粟裕的行动却违反了常规,选择了如同虎口尖牙的中路74师。

粟裕的打法的确让敌人没有想到,两翼的25师和83师还没来得及展开,粟裕的五个纵队就像撑开虎口的钳子一样插了进去,硬生生把这张“虎嘴”给撑开了,露出了还没弄清楚情况的74师。

随后赶到支援的其余四个纵队迅速插入,形成了对74师的包围。

这时,张灵甫也看明白了粟裕是要包围自己,但是张灵甫却并没有放在心上。

首先,张灵甫知道粟裕曾经败给过74师,可以说是曾经的手下败将,所以他从心里就没有感到害怕;

其次,他认为两翼的两个师离自己不过十里地,如果可以增援的话很快就会赶到,并且会从外面对解放军进行反包围。

所以他不仅没有迎战,反而是把队伍拉到了孟良崮等着解放军来包围自己,准备用自己的74师做一个诱饵。

蒋介石这时候也已经注意到了战场的变化,他也同样认为这是可以夹击粟裕的良机,于是急忙电令黄百韬的25师和李天霞的83师赶快予以配合。

可是他们却忽略了,当初粟裕是以劣势仓促迎战,而这次却是有备而来的主动出击,而且他也不是王耀武,如今他的左右两支队伍早就被粟裕阻挡住了。

张灵甫的如意算盘到底还是打错了。

张灵甫又犯了他只知道猛冲猛打的毛病,当发现前面的解放军已经严阵以待等着他的时候,他才发现不对劲,等回头想赶回防御阵地的时候却发现阵地已经被占领了。

5月19日中午,张灵甫的老冤家王必成赶到了。为了报上次的一箭之仇,王必成恨不得肋生双翅,仅仅用了40个小时就赶了240华里,提前接近八个小时赶到预定战场,把74师牢牢地堵在了孟良崮。

这一次,华野可以说是下了血本,把能够动用的重武器几乎都用上了,山炮、重炮都拉到了前线,可74师却因为山路崎岖,而把一部分战车和重炮留在了临沂。

此消彼长之下,两方面的重火力已经相差不大。

3天的时间,3万多发炮弹,200多万发子弹砸在了74师的阵地上。苦守了三天的张灵甫并没有等到援军的出现,反倒是见到入潮水般涌过来的解放军战士们。

张灵甫死后,74师余下的2万多人也很快被冲进战壕的解放军战士俘虏。

谁都没有想到,仅仅只用了三天的时间,让蒋介石引以为傲的王牌师就灰飞烟灭了。也难怪气得王耀武能说出“五万头猪”的那句话。

人心终需三春暖

解放军对于俘虏的态度一直都是比较宽厚的,但是唯独对待74师,命令要求必须“一个俘虏都不能放过”,吓得一些胆小的俘虏以为解放军是要杀降,连连求饶。

其实,解放军对待74师俘虏的态度,还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

首先不得不承认74师的战斗力的确很强,解放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却同样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

74师的官兵们基本上都是有五年以上的作战经验,即便是后期补充上来的新兵,也基本上都是军校或者经过长时间军事训练的精兵,他们大多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有着极高的单兵能力和军事素养。

而解放军的战士则以刚入伍不久的新兵为主,两者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

74师的凝聚力还很强,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性很强,在刚刚被俘的时候,还差点发生大规模逃跑事件,而事件的组织者只是一个普通的中级军官。

另外,74师人员的思想也比较顽固,根据战后统计的缴获物资看,山炮、战防炮、迫击炮加在一起才不到280门,这仅仅占掌握数据的四成左右。

剩下的那一多半中有一部分被他们藏了起来,另外有一大部分是他们在被俘虏前硬生生毁掉了。可见他们这群人对解放军是多么地抗拒。

所以,针对74师的这群俘虏,中野领导才下达了“不许放掉一个俘虏”的命令,目的就是要通过解放军的政策来彻底感化他们。

不过,在对这些俘虏进行登记的时候发现,这些俘虏竟然都是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那些高级军官竟然都找不到了。

这些小伎俩可难不倒解放军,针对这种政工干部少、谍报人员少、高级军官少、书记多、文书多、司务长多、军需官多的“三少四多”,咱们可有的是招。

首先就是让他们跑步,因为那些官老爷们在行军的时候不是坐车就是骑马,很少有人会跟着士兵们一起跑,所以跑个几公里下来,谁是兵谁是官就基本都能看得出来了。

另外就是看他们写字、用笔、吃饭时候的习惯和表现,以及肩膀和手上的老茧。总之,那些隐藏在士兵人群中的军官们没有多久就被一个个揪了出来。

陈毅曾经亲自和这些战俘们谈话,当问到他们知不知道为什么会失败的时候,竟然大多数人都是认为是败在了“陈诚指挥不当”“张灵甫安排错误”。

尤其是认为张灵甫错误地把他们安排在了缺少水源的山上,才导致他们人和马都缺水,就连重机枪也缺少水冷却,这才让解放军“钻了空子”。

面对这些有些显得冥顽不灵的战俘,陈毅只是下达了一道“提高战俘待遇”的命令。

当时的华野虽然打了胜仗,但却始终还是在“穷”的边界线上晃悠呢,突然增加了两万多人白吃饭,这让当时有许多解放军战士都不能理解。

但是,没有多久,这些本就是穷人出身的国民党战俘就发现,这些解放军中的官和兵都是一样的吃苦,吃的穿的也都一样,真正是人人平等。

尤其他们也发现自己吃得比看守吃得还要好,这就让他们的心里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

渐渐地,他们开始和解放军战士交流,开始听革命的道理,甚至有一些人开始主动帮老百姓干活。

当然,这些战俘之中还有一些顽固派,比如有一些中高层的军官依旧保持着抵触的心理,不仅经常在战俘中唱反调,而且还有人曾经准备越狱,只不过被其他战俘举报了。

到1949年的时候,战俘中已经有一部分思想积极的人已经被转移到其他的部队中,在部队中继续接受改造,只剩下一少部分顽固分子还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

4月初,南京解放的消息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曾经的首都已经被解放,他们的总裁也跑到了小岛上,这些人的脸上已经开始显得不那么自然;10月,重新组建的74军再次被歼灭,军长邱维达被俘。

但是与他们不同的是,邱维达马上就选择了投降,并且已经被送往华东军区的军官团学习。这两个消息犹如炸弹一样在人群中炸开,这些人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再次让这些战俘的心里产生了动摇,有些人开始变得焦躁不安起来。

那年中秋节,这些战俘们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每个人的碗里都多了几块大肉。他们又发现只有他们的饭里面被加了菜,那些解放军战士们的碗里都没有。

这突然加的菜弄得这些人心里没有了底,有几个人偷偷念叨着,是不是建国了,要拿他们这些人的人头祭奠一下。

可看守却告诉他们,这是首长特地安排给他们加的小灶菜,虽然谈不上丰盛,但是却也算得上过了一次节日。

这一下,刚刚还梗着脖子的顽固派们纷纷低下了头,有些人偷偷用袖子擦了擦鼻子旁的眼泪,还有些人毫不掩饰,开始痛哭起来。

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国民党那面什么样,在共产党这面又是什么样,他们其实心里早就有了比较。

国民党官员

全国解放后,这些战俘得到了很好的改造,有很多人放下了心里的包袱、换上了解放军的军装,投入到保卫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队伍之中。

一碗饭,加一道菜,却融化了这些顽固派心里面最后的那堵墙,看似简单,却展现着我党宽广的胸怀,同时说明我党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法宝,那就是“民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