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纯为拉大旗。
但爱确实是个可以深挖的话题。
现代人讲爱,多是指情感。
在中国哲学中,爱不限于情感(比如爱子,爱羊),是外在的具体表现,比爱更基本的是仁(比如仁者爱人)。
以仁为心的人没有不爱的人。或者至少,任何人对他来说都不是对立面(仁者无敌)。
当然,这不是说中国古人都是仁者,也不是说仁者就没有具体的感情爱好,而是说中国哲学中,爱是一个更深更广的概念。
今天已经不太有人注意仁的内容,古代普通人大概也没有必要区分仁与爱。但是仁的精神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意识中,而这种意识又体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
比如中国人的孝,祭祖,敬天就是仁的精神的体现。
孝并不是简单的束缚人的道德训诫。在本质上,孝的对象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本源----我的个体生命所在。注意,不是我的生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而是我的父母与我的关系就是生命本身。
珍惜生命,就是珍惜自己与父母联系。珍惜自己与父母的联系,就是珍惜生命。
这就是基于仁----联通,而不是基于个体情感的爱。
在这个地方,中式思维与西方思维就已经分开了。西方的爱是个体情感,父母爱我,我爱父母,但父母是父母,我是我,跟孝没有关系。中国的爱则不是个体情感,无论父母爱不爱我,无论我对父母有没有意见,我对父母的孝都不应该变。
西方的思维是分裂型、孤立型的,而中国的思维是联通型,整体型的。
这种思维差异之下,中国人与西方人的生活实践,从形式到理念,就产生了很多不同。
比如中国人祭祖,其实是把联通的范围扩大一重。
族群认同,是再扩大一重。
一直扩大到本源,敬天。
换句话说,中国人说的天人合一,并不只是学者嘴上说说的观念,而是鲜活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清人编弟子规里边说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可以说是这种观念的简明概括。爱人不是因为他们好,也不是因为我特别高尚,而是因为天地爱他们。我以天地为心,自然就应该爱他们,自然就会爱他们。
这种观念,放到今天,跟西方最高尚的爱(神爱世人,爱邻如己)比,也毫不逊色。
不但毫不逊色,而且更实际,更平易,更坚实,更生活化。
因为西方人,出于天性的爱人,一样讲仁,一样浓烈。但由于对分裂与孤立的强调,做不到的,恨起来,更激烈,更极端。
不了解中国人的世界观而从西方的世界观出发来批评中国思维和中国人的实践很容易,但是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