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邂逅(5)大会发言后认识了王连云老师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笑谈邂逅(5)大会发言后认识了王连云老师


 

        1983年8月初,洛阳会议第三天上午,我在大会发言后走下主席台,必锟先生说:“讲得很好!”然后对他旁边的王连云老师说:“武汉华师一附中的李培永。”我与王老师握手:“认识您非常高兴!昨天听了您的报告深受教益。”

        王连云老师是人教版重点中学语文实验教材初中《作文·汉语》(1986年修订后定名《写作》)、高中《写作》课本的责任编辑。初中《作文·汉语》与《阅读》课本配套。高中《写作》自成系统,独立成册。阅读实验教材责任编辑是周正逵,分编为高一《文言读本》(上、下册)、高二《文学读本》(上、下册)、高三《文化读本》(上、下册)。这一套六年制重点中学语文分编型教材,是建国以来改革步子最大、试教规模最大的一套教改实验教材。

        先说初中《作文·汉语》。

        1982年,人教社推出《阅读》和《作文·汉语》实验教材,在全国各省市教研室的领导下进行试教。人教版《作文·汉语》初步建立了作文教学体系,从纵向看,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从初一到初三共安排了三十七个写作知识点及其训练点,呈“螺旋式”上升状;从横向看,每一个写作知识点和训练点都与《阅读》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基本同步”。

      《作文·汉语》每一单元作文训练中,编者都根据单元训练要求,编排了几篇范文。范文既有名篇佳作,也有学生的优秀习作。这些“精读教材是挑选出来的,它的写作技能当然有可取之处,阅读时候看出那些可取之处,对于选剔与斟酌就渐渐增进了较深的识力;写作时候凭着那种识力来选剔与斟酌就渐渐训练成较精的技能。” (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l页)

        按照人教社和省教研室的规定,实验班语文教学周课时与普通班一样:初中六课时,高中五课时;但每周必须保证两课时(且连排,课间不休息)写作教学时间。每单元四课时写作教学时间,学生必须在第一周两课时内完成一篇课内作文,第二周两课时由教师指导学生互相评改作文。阅读和写作教材都是按单元编写的,每册八个单元;每学期十六周教学时间,每单元只有两周教学课时。

        再说如何运用《作文·汉语》进行试教。

        从1982年到1985年,我们拟定并实施了《作文·汉语》教学的三年整体规划,改革作文教学方法,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和训练,第一诱导学生爱写,第二引导学生多写,第三指导学生会写。三个层次的训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重点又有反复。实践证明,学生只要爱写,就会利用各种机会多写,而“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页)学生在“反复历练"中,逐步掌握基本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写作能力提高了,也就会写了。

        教材《作文·汉语》是“材”,如何运用这个“材”呢?第一要遵循《作文·汉语》单元教学的“序",第二要有一个作文训练的“序”。这个“序”是以作文教材为训练内容,以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发展规律为前提的三年训练序列,即爱写——多写——会写。

       “爱写”作文,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写作“心理场",而且要给学生创造“需要写作的机会”,使学生产生“我要写作文”的心理需要,这就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奋点。作文教学激发写作兴奋点,要求教师依据《作文·汉语》,对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处理,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某一阶段内的情绪等,精心设计作文课堂教学程序。作文课堂教学程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应是活的写作训练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

        读写结合,先读后写。只要作文题目出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写作兴奋点。如我在《阅读》课讲读王愿坚的《党费》一课后,要求学生回忆他写的《七根火柴》的有关情节和主要人物,以《父女相逢在……》为题,写一篇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学生一看这题目就迫不及待地想说、要写。

        先说后写,说写结合。只要给学生提供有话可说的材料,学生一下就会兴奋起来。如刚开始学写议论文,学生感到很困难。那时国内正兴起西服热,我就特意穿一套新西服,上作文课时有意迟到二分钟,在学生焦急的盼望中,以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在讲台上,学生哗然,兴奋异常。《从李老师穿西服说起》一下就成为同学们的议论中心,先说一节课,再写一节课,议沦文“说清楚一个观点”的单元要求顺利完成。

        先听后写,听写结合。听音响写作文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听到的音响写到自己想象的情境之中,无比快乐。先看后写,是最常见的直观教学形式之一,初中学生尤其喜欢观察实物,参观展览,游览山川。根据《作文·汉语》中作文教学内容的编排,不失时机地组织教学,学生是乐此不疲的。

        但是,课内作文训练每学期只有六、七次,按照《作文·汉语》教材要求,必须引导学生多写“课外练笔”。

       不断变换课外练笔的形式,能有效地激发写作兴奋点。初中三年我们倡导的课外练笔形式有:写日记,办手抄报(必须抄自己写的文章),轮流写班级日记,写“我小时候的故事” (必须写真实的人和事),编写自己的《优秀作文集》,写观察笔记、读书笔记、写游记、写随笔等。系统地有层次地提示课外练笔的内容,使学生总有写不完的材料,他们的写作兴趣就越来越浓厚。

        经常开展评优竞赛,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奋点是不言而喻的,评优的形式要根据练笔的内容和形式来决定,如写日记,就编《优秀日记选》,办手抄报就设一、二、三等奖,把学生办的手抄报全部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自己评。评优的面要尽可能宽一些,如编全班《优秀作文集》要尽可能保证每个同学至少有一篇。

        向报刊推荐优秀练笔文,是激发写作兴奋点最有效的方式。众所周知的《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一文,就是王江同学写的一篇练笔文。

       总而言之,激发写作兴奋点,引导学生多写,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写作训练整体规划,从《作文·汉语》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把握写作基本点,指导学生会写。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主张“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他有一首诗曰“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 (引自张中行著《作文杂谈》的《序》)。把握“习法"、 “思想与感情”,是指导初中学生练习写作的三个基本点。

       指导学生“习法”,要循序渐进、集腋成裘,《作文·汉语》教材已初步建立了作文教学体系,从纵向看,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从初一到初三共安排了三十七个写作知识点及其训练点;从横向看,每一个写作知识点和训练点都与《阅读》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基本同步。《阅读》教学是输入,《作文·汉语》教学就是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有输出。

         指导学生“习法”,要突出重点,“反复历练”。古人云:“多则惑,少则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按照《作文·汉语》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应该运用这种指导思想,在每一单元作文教学时,重点帮助学生解决一、二个问题:课内严格按要求训练。课外指导学生“反复历练”。

        指导学生“习法",要精读范文,潜心探微。《作文·汉语》每一单元作文训练中,编者都根据单元训练要求,编排了几篇范文。范文既有名篇佳作,也有学生的优秀习作。这些“精读教材是挑选出来的,它的写作技能当然有可取之处,阅读时候看出那些可取之处,对于选剔与斟酌就渐渐增进了较深的识力;写作时候凭着那种识力来选剔与斟酌就渐渐训练成较精的技能。’’ (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l页)

        指导学生会写,“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是《作文·汉语》教学最基本的训练,没有这种基本训练,学生难以掌握写作的一般方法,如果仅仅只有这种基本训练,学生也难以学会写作。再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而说话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写不好文章,只有思维清晰而有层次,语言表达才清楚而有条理。所以,指导学生会写的第二个基本训练,加强思维的训练,按《作文·汉语》中“说话训练”要求,对学生进行“敢说、多说、会说”系统的说话训练。

        指导学生会写的第三个基本训练点,是要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真正理解“我手写我心中言,真情实感动人颜”。 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也要靠不断地输入,没有输入哪有输出。这种精神的输入,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结合教学具体内容,系统地有层次地进行。初中三年试教,我们按照“爱班——爱校——爱家乡”的序列,培养学生的感情,按照“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序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论是从全班学生的思想表现,还是从他们写的作文来看,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正如上海社联主席罗竹风同志评价王江的作文时所说:“《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一文是‘三热爱’教育的结果”。

        三年时间,我们在试教过程中,以指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适应改革教材的教与学,经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敢想、多想、会想”、“敢说、多说、会说”,“爱写、多写、会写”,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少数学生在我外出开会期间,走上讲台组织教学,效果也不错。卢山同学写的课外练笔文《我第一次走上讲台》(见《作文通讯》一九八五年第三期)生动地再现了学生自己上课的情景,集中反映了学生不断增强的能力。1985年6月3日,国正先生和定远先生特地来我们华师一附中实验班,参加语文课代表孙燕主持的“语文教改实验汇报会”,定远先生听了学生的汇报后,鼓励学生说:“你们很会说话,说得很得体,有的同学还有点风度。希望你们继续练好说话,练到出口成章。”

        实践还证明,写作教学有本可依,课堂教学搞活了,学生思维活跃了,就能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创造能力。三年来,我班有二十五人次分别在《中学生》、《中学生阅读》、《作文通讯》、《语文报》等刊物报纸上发表了各种文体(包括创作的小说)的优秀作文。其中两人荣获天津新蕾作文邀请赛二、三等奖;一人荣获84年武汉中学生作文竞赛乙等奖;两人荣获85年武汉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二、三等奖;王江同学的《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时任武汉市长吴官正阅示后的回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王江的优秀作文和日记选己由湖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全省第一本中学生个人作文集——《少年改革者的大胆设想》。她的《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已经编入了高中《写作》第一册。供她本人和她的同学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王连云老师和所有参与编辑《作文·汉语》的老师们功不可没、功德无量。写作教材从无到有,奠定了中学语文初中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计划性的基础;按单元编写与阅读教学单元横向读写结合,纵向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系列,一个单元集中解决一种文体的一二个重点问题,以螺旋式上升的态势稳步提高,解决了写作课堂教学三种文体的具体内容的系统性和训练的可操作性。

        初中《阅读》课本,按单元编排,每单元教学程序为:先讲读课文、再课内自读、后课外自读。《作文·汉语》课本的单元编排与《阅读》单元基本同步,每一单元阅读教学程序完成之后,就是写作训练程序的开始:先讲《作文·汉语》单元写作的基础知识、自读课本上的学生优秀习作、然后进行写作训练、学生自改和互改训练。这套课本编者的意图是着重建立现代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序列。自1982年教材问世以来,语文单元教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大家都在探索单元教学与训练序列的关系、单元教学过程中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关系、课内自读与课外自读的关系。讲读、课内自读与课外自读三者之间的关系,有老师把叶老的“学步法”形象地比做“看我走”、“扶你走”和“放你走”三类不同课文的教学法的特点。

        1988年10月中旬,高中阅读教材责任编辑周正逵先生到武汉开会,会后到我家谈王连云老师的高中《写作》教材,他认为较之初中《作文·汉语》教材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但是总感觉还没有完全跳出老框框。他希望我说说试教实践之后的体会。

        当周正逵先生把他的高中《写作》教材设计思路说给我听了之后,我不得不佩服他!

        他的高中写作教材编写思路非常清晰而有序:高一,思维和语言;高二,思路与章法;高三,思想与理义。

        凭直觉,高中《写作》教材的修改,“正逵思路”比“连云思路”可能要好一些。

        后来我调到海南去了,离语文教改实验越来越远了,也不知道后来高中《写作》实验教材的修改,到底是按“正逵思路”还是“连云思路”。但是,我想不论是按哪位先行者的思路去修订,一定还是人教社中学文编辑语室团队的最优秀的《写作》教科书!因为我知道他们都是刘国正先生最得力的资深责任编辑!

 【附录一】

        1984年12月14日,上午,语文教研组组长吴六林老师让我和汪厚铎老师商量一下,12月17日大型公开课《孔乙己》的事情。届时来听课的,有200左右华师大中文系的见习生,还有各地来的近百位语文老师。吴老师再三叮嘱,一定要认真研究一下教案。

        一直指导我进行三年改革实验的汪老师说:“教案没有什么看头了,关键是要在课堂上发挥已经养成的好作风。”他接着又说:“我认为我们的初中语文改革实验基本成功,有两大突破。一是课堂教学搞活了,这有两个经验要总结,首先是培养了学生的好习惯;再就是教学民主作风好。二是作文教学可称是最大的成功经验,老师基本上从作文堆中爬出来了。说成功是因为学生未由于教师不批改而无兴趣,另外,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最有说服力的。”他认为要认真从这两方面进行书面总结。

【附录二】

        (一)孙燕是1982年入学的语文实验班的语文课代表,现名孙涵,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在北京人民出版社工作。她在参加武汉市6月28日中考之后,利用一个暑假时间,创作了一部八万字的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1985年9月5日,我带着她的初稿,参加湖北省作协召开的少儿文学座谈会,发言时念了她的小说中几个片段,受到时任省作协副主席刘岱和《长江》文学季刊主编田野的高度重视,会后把她的初稿带回去审阅后,约请她去《长江》编辑部面谈,指导她进行修改,后在《长江》1988年第三期发表了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孙燕的短篇小说《校园并不平静》发表在1985年《中学生》第一期。

                       《校园并不平静》        华师一附中初三 孙 燕

        新学期的第一堂外语课,就让学生搅了,而且是外语科代表和副班长带的头。这叫冷老师好不恼火!一下课,她就气冲冲地找到初三(4)班班主任肖老师,要求换科代表,建议撤副班长的职。

        课下,课代表憋着一肚子气。副班长也撅着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对这堂课的看法。只有董晴没有参加这热烈的讨论。她那严肃安然的神情和这激动的场面很不协调。

        直到下午班会时间,肖老师才搞清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么回事,冷老师是从上学期才开始教初三(4)班外语的。她有一套规规矩矩的教学方法,可学生们不喜欢。她上课喜欢自己不停地讲,可学生偏偏喜欢质疑问难,互相讨论,课堂上往往争得不可开交,她喜欢把知识嚼碎了喂学生,可学生非要自己艰难地去啃“窝窝头”不可。

        肖老师曾婉转地提示过她:要让同学们互相讨论。可她却想那成何体统?要是老师回答不出的问题,让学生答出来了,那老师还有威信吗?

        因此,她硬是要“满堂灌”,继续走她的老路,同学们当然不满意!她今天一进教室,就感觉到气氛不对。于是,她板起脸问:“怎么都无精打采的?难道不欢迎?”

       “不是不欢迎!”课代表举手站起来说,“是因为您老不改变教学方法。我们有意见。”

        副班长也站起来说:“对!只要您不再‘满堂灌’了,我们就欢迎!”

        听了他们俩个的发言,大家都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一下就把冷老师惹火了!

        她一发火,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倒使气氛更加紧张,连课都没法讲了……

        就这样,冷老师一下课就气冲冲地去找班主任。

        肖老师可为难了。因为同学们无非就是要求改变教学方法,并不是无理取闹,老师理应支持。

        可是,冷老师却余怒未消,还坚决要求让董晴当外语课代表!

       “董晴?”肖老师眼里闪现出一个冷静而善于思考的小姑娘,“好吧,你去找她谈谈再说!”

        谁知道冷老师找董晴谈的时候,董晴却让她大失所望!

       “冷老师,我不想当您的课代表。”她平静地说。

       “啊?”冷老师有些失态,“为什么?”

       “我也不赞成您的教学方法。我们气您是不对,可这是您的教学方法不对头引起的。”

       “我让你们多学点知识,难道不好吗?”

       “您教我们‘学会’知识当然很好,如果教我们‘会学’知识,那不更好吗?“她有些激动了,象是在演讲。

        冷老师没料到平时沉默寡言的董晴,不仅能说会道,而且感情充沛。

    “冷老师,您记得吗?有几节课您稍微给了我们一点自己活动的机会,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哦,是这样……”冷老师自言自语。

    “我不会说什么,但我保证,只要您改变教学方法,就一定会象泰戈尔说的那样:‘今天他们向你身上抛掷尘上,等到明天,他们会向你献上花环!’”

        冷老师沉思了。

        听了董晴这一番话,她仿佛看到了同学们那忧虑、焦灼的目光。

        送走了董晴,学校己经放学了,整个校园一下子静了下来。冷老师漫步在通向教学楼的小路上。她的怒气全消了,可思绪却久久难以平静……

        (二)《语文实验教学花絮》的作者李慧(1982年入学的初中语文实验班学生,现在是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终身教授)

                                     《语文实验教学花絮》

        我真幸运,一进中学就分到了语文实验班。在我们班里,语文不再是一门令人头痛的功课而被学生们又恨又怕,而以一种富于改革的形式,受到同学们的欢迎。现在,我就从语文实验教学这朵鲜艳的大花上采摘几朵花瓣献给亲爱的读者吧……

        在一百多人面前……

        几十个学校的一百多个校长、教导主任威严地挤在物理实验室里,脸上带着审视的目光打量着我们,我们的心禁不住扑通扑通跳个不停,而更多的是担心我们的李老师,在众目睽睽之下,只见他脸不变色,心不跳,从从容容开始了讲课。

       老师的情绪感染了我们,渐渐地,大家都忘了这一百多人。在他们面前,大家像平时上课一样抢着发言,依旧争得脸红脖子粗,完全忘记了自己和老师的身份,互相切磋,互相学习,课堂上的气氛由紧张严肃变得轻松活泼。

      “可以提问题了。”老师的这一句话像打开洪水的闸门,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老师,叶老写的牵牛花蓬勃向上,可是很多人认为牵牛花是向上爬的东西,它总是依赖别人,自己一点都不坚强,这怎么解释啊?”教室里霎时静了下来,几百双眼睛盯着老师,是指责学生胆敢批评名家,还是搪塞过去?“首先得表扬他敢和名家争论,有勇气!第二,说明他知识面比较宽,很好!”我们都松了一口气,“至于问题,我想,是不是写作都有一个根据自己文章的中心选择材料的角度问题。叶老看到的是牵牛花向上的那种精神,你看到的是它只能依赖别人向上爬,都没有错吧?你觉得呢?”老师含笑问那个同学。那个同学本来摆出一副要与老师争论到底的架势,一听老师这样说,急忙表示同意!高!高!

       下课以后,有些听课的老师还悄悄问我们是否课前搞过准备工作。“嘿,我们今天早上才知道!”他们听后不禁惊异,又夸奖我们说:“你们的阅读能力真强!”

                      写作课上……

        这节课照例是修改作文。这也是我们实验教学的特点。我们老师规定,每次作文写完后由同学们互相批改。如果你不同意同学的批改和评语,可以在作文后记中提出来。这样一来,在别人一提起来就头痛的写作课,在我们班成了最受大家欢迎的课之一。

        你看,同学们批改得多么细心,又是多么地毫不留情。郭莹给李晓冬的作文《腊梅怒放》的评语:“本文结构新颖,中心明确,不足的是本文应着重写‘梅花’——张海迪在党的培养下成长的过程。”而李晓冬却在后记中说,中心应该与题目相符,强调张海迪自己是怎样成长的。两人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得提交全班讨论,而在班上,又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

        我们不仅每次认真地上写作课,而且还要写日记,每周还要完成两篇课外练笔。经过这样的训练,同学们的写作能力提高很快。王江同学的《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的课外练笔文,以她独特的构思,大胆的设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文章发表以后,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长江日报》、《文汇报》、《文摘报》相继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呢。还有孙燕、王艳、卢山、刘晓菲等同学曾发表过作文或获作文竞赛奖。这一切不能不说是我们写作实验教学的成果。

                                 录音机前……

        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兴奋的心情,期待着又一节语文课。

      “铃铃……”上课了,老师手提录音机,满面春风走进教室。录音机,不必惊奇,这是我们实验教学中提高说话能力一个独特的练习方法。

        在录音机前,同学们一个一个地录下了自己的声音。有的充满激情地朗读散文、诗歌;有的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介绍一处名胜;有的则惟妙惟肖地表演一段小品,内容包罗万象。同学们就在录音机前纠正自己的普通话,改正了说话时经常犯的“小动作”,克服了怕羞的心情,锻炼了演讲能力。

        亲爱的读者,假如你对我的这篇作文感兴趣,就请你来看一看我们的语文实验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