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第一顿晚餐,是小云夫妇请的接风宴。他们帮了我许多忙,非常感谢他们。接机也是小云亲自来接的,比自己的儿子都好。孩子不懂事,不点不破。
那天是在南京西路上的《金时代顺风大酒店》(818广场店)吃的,那天晚上印象最深的是干煎带鱼、红烧肉和荠菜大馄饨。
这几只菜,都是小时候最喜欢的。
8日上午去了龙华烈士陵园,去那里看看父母的小室,擦了擦,也不知有没有擦干净?插了三枝白菊花,多也插不上。边上就是龙华寺,吃了一碗素斋面,面里放冬笋黑木耳香菇和胡萝卜。味道一般般,有点甜,上海人的菜肴,都喜欢放糖,也可能是胡萝卜带来的甜味。面是免费的,如果有心动,可以捐款;还送一叠小菜:酱萝卜和素鸭。
4月10日去松江,同过去插队落户的那些落难姐妹们见面。当年的落难姐妹,现在房子都有二三套,退休金每月都有九千、一万的;开着小轿车,住着豪华房子,带小院的,生活和人一样,还都是那么地朴实。相见毫无隔阂,就好像我们从来没有分离过。可惜,我们中已经有人离去,无缘再见。
那天是丽丽请客,在松江阳光绿洲生态酒店,很有名气的,百度上可以查到。找了个包厢838号,里面的服务员是朝鲜姑娘,长得确实不错,皮肤白净细嫩,身材和脸蛋都不错,胸前佩戴名牌,可以知道她的名字,中文说得也还流利。但是服务没有热情,也许她们都感觉很无奈,没有行动方面的自由,钱都要上交给金胖,在我们这个小地方耗费青春。
吃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吃的是开心,见面说说话。姐妹们真有本事,找了什么菜来,自己做成青团,里面放的是肉糜和笋丝,味道特别好。照片就不上了,放一下四人菜单:
砂锅生局拇指包、烤鸭、元宝虾、蒜香排骨、蒜蓉青葱蛤蜊、枸杞子藤、西瓜小番茄。
4月11日表妹请客,去了龙之梦酒店的《皇朝尊会》,这里不再赘述。请看花絮之四。
4月19日去吃平民食堂。小时候家里有人做饭,所以没法去吃食堂;看到发小三兄妹,天天去食堂吃饭,好羡慕!食堂里饭菜香,还有馒头糕点吃。食堂近年来又开始风行了。
这次去的是黄河路上的《信德详大食堂》,2018年得到过网上评奖第一名。里面花色品种多,价格也确实平民化些。这一晚点了一条清蒸鱼、四只百叶包肉、一小盘大头菜炒毛豆,一碗皮蛋粥,鱼和菜难吃得要命,粥和百叶包都吃掉了。价格58元,比饭店要便宜一些。早知道可以省去30元。
20日中午,我请发小们在南京西路嘉里中心的《叶马》吃饭,吃饭是假,聊天是真。
其中一个发小,看到我哭了起来。大家问她为啥?她说,她看到我,太激动了。
疫情过后,再能相聚,真的不容易。大家都很珍惜我们的友谊。
4月20晚上,去《德大西菜社》吃西餐,找了靠窗的一只位子,点了一套B菜。
罗松汤和土豆色拉,味道还可以。从前上海人生活困难,但还想摆派头,弄点洋东西吃吃,就会自己烧只罗松汤,拌一只色拉,全都是替代品。到了国外,才知道,真正的罗松汤,不是卷心菜番茄洋山芋,色拉也不是红肠豌豆。那个鹅肝和牛肉,做得太差强人意,我都没怎么碰,最后一杯咖啡,味道还算正宗,但是没有小调羹,给了一根木片。
看看,老底子的《德大》。
4月21日中午,去《王家沙》吃点心,那儿离小时候的家很近,几乎天天走过。
《王家沙》店名没变,地址没变,但是店堂变了,吃饭的环境并不理想,但是吃的人很多。
底楼是吃简单的点心,和外卖。我挑了一盒赤豆糕,在二楼吃了一碗蟹粉菜泡饭。上海人老喜欢吃泡饭的,有时候来不及做饭,就用冷饭放点菜,做一碗菜泡饭打发。王家沙的蟹粉菜泡饭,一大盆,吃不掉,黄油一层,老鲜的。把蟹肉挑出来吃掉。
21日晚上,为了答谢小云夫妇,我请他们在原来的华侨饭店八楼《罗马厅》吃广东菜,味道非常好,这是我这次回国,吃得最满意的一顿。
吃饭的环境也好,人也不多。领班是上海人,服务员是外地人,土气得很,事体也做不像样。要放在解放前,这里是要专门经过培训的人,样貌周正的人,才能做得下来滴。
这个地方,也是客人吃早餐的地方。
这天我们三人点了盐水鸡、海蜇皮、红烧肉、人鱼羹、鳝背、青菜、排骨、酒酿圆子、萝卜丝饼、水果等等。
4月22日中午,儿子请客,为小孙子做寿,订在绍东家百草园(大宁国际店)。订了个包厢,瓷器蛮漂亮的,菜也不错。记得甜羹蛮好吃的。
4月22日晚上去了《杏花楼》,本来也可以去《功德林》的。
记得大学毕业,工作的第一个月发工资,请了爸爸去《功德林》吃饭,就请了他一人。因为他病休,白天在家。他替我着想,点了很便宜的菜。《功德林》和《杏花楼》二家并列在一起。后一家从来没有吃过,从前上海人买他们的月饼,排队排得要命。其实,他们是一家吃广东点心的名店,所以,就选了它。
可惜,里面很冷清,只有几光人,也是马上要关门了,已经晚上八点钟。我点了白粥、青菜和地利糕,因为肠胃不好,不能多吃,人家也没有什么怠慢,这点不错。
我一向发现,我们中国人是很喜欢吃的。吃一顿饭,花上几千元,不肉麻。
外国人吃饭,一人一盆,就完了,很简单。中国人吃饭,哪怕就是二个人,也要叫上好几个菜,冷盘热炒,咸汤甜羹,再加上点心,都是少不了的。
而在其他方面,我们中国人是很节约的。比如,舍不得花钱在文化方面。外国人平时喜欢去听听音乐会,上上歌剧院;而中国人鲜少有这方面的消费。
这就是价值观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