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香港動起來,“一國兩制”有著數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只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剛剛過去的“五一”勞動節,香港旅遊開始暢旺,尖沙咀星光大道以及旺角老式警察署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到處人氣鼎沸,景象熱鬧,真的令人感到高興。

 

我看到01的報道,行政長官李家超都出來說,“多元的香港還是有吸引力”。一句話,道出了香港的真諦。

 

在我看來,多元的香港,不僅體現在形式上的獨特的中西合璧的標簽印記(比如建築和街道/生活方式/英文和粵語夾雜的說話方式),令遊客感到好奇而嚮往,更多的還在於內容上的一脈相傳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底蘊,更是香港的精氣神。

 

我歸納了一下,多元的香港至少有以下的東西,是“一國兩制”以及香港居民值得驕傲和自豪的。

 

一是香港人的不屈不撓的獅子山打拼精神。

香港在70年代,港人以“獅子山精神”,不屈不撓,吃的苦,創造了經濟奇跡,成為亞洲四小龍的一員。很多老一輩香港人到今天都會唱羅文的這首《獅子山下》而心潮澎湃。可見,香港人很認可過去的拼搏精神,曾經為他們帶來的機會和繁榮,他們永遠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

 

其實,今天的香港,也需要這種精神。儘管打拼的方式,可能是多樣化的,形式都在變,但精神不會變。香港要轉型,需要獅子山精神。

 

二是香港社會的法治和自由的多樣化社會形態。

老實說,香港的法治和自由,是融入到香港人血液裡的一種生活方式,包括公民教育體系,對人的道德和倫理的要求搞了上百年,要一下子改變她是比較難的。香港回歸祖國,成為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愛國是必須的,兩制也是需要尊重的(小到一些不起眼的東西,比如標準)。

 

香港的事情,需要做加法,日益完善和豐富;而非做減法,把他砍掉,一了百了。客觀上說,今天特區的管治隊伍,絕大多數都是公民教育體系下培養出來的人才。決策方式正確,好多事情就很能理解,也可以共同推進。

 

香港社會的多元化,不僅在於人,也在於事。

前者由於不同的教育背景以及政治光譜,特別是香港歷史的沿革,香港居民的背景複雜,文化多元,很難做到內地是整齊劃一的,這也很正常。

後者香港社會的管治,由於長期受英國的管治風格影響,形成了眾多的形形色色的社會團體,宗教組織,以及NGO機構,甚至是一些比較西化的傳媒刊物,包括一些自由的觀點人士,構成了香港多元社會的一道風景線。

 

但我相信,無論哪種機構或組織,以及個人,有神論也好,無神論也罷,只要能夠凝聚社會共識,“求大同存小異”,在特區三權合作部門的強有力的管治下,讓多元香港動起來,就是好事情,香港由亂而治,由治而興,也許真正看到變化。

 

三是香港人中西合璧的單純的生意人頭腦。

香港過去是個小漁村,後來陰錯陽差,搞了一百年,成為了今天全世界都關注和喜愛的國際化城市。幾代香港人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也從香港的歷史演變和遭遇中,成為適應香港生存和打拼的中西合璧環境下的產物。

 

說香港人中西合璧,是因為他要適應外國人對商業和生意的國際化要求,以及尊崇外國人認可的普通法的遊戲規則,自然思維方式也是比較西化的。

 

說香港人單純而現實,是因為香港人賺錢不易,有人為了發達,或養家糊口,身兼多職或打幾份工,成為經濟動物都正常不過。凡事都講錢,也因為香港人沒有退路,沒有田地,沒有鄉下之說。

 

四是香港人由來已久的“打好呢份工”的敬業精神。

“打好呢份工”,是香港人對僱主的一個內心承諾,以及職業道德和工作質量的內在要求。香港人常說一個人能否做到嘢,決定了僱主對他的升遷和人工的評價。

 

所以,在絕大多數香港人心目中,“打好呢份工”,意味著:一可以做到嘢,做事符合僱主的預期。二是不多事,不做多餘的事(香港人常說“不管我的事”),只按照僱主的要求,做回專業的事。

 

這份敬業精神,體現在香港人的方方面面。香港人喜歡說“穩陣”“坐定定”“企定定”,都是一個意思:凡事做到位,不犯低級錯誤。未來的香港,無論怎麼發展和繁榮,都需要做事“穩陣”和經營“企定定”的。

 

1997,香港回歸中國,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一國兩制”管治模式,這無疑一個創舉。50年不變,令世界和香港居民對中國刮目相看。“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成為世界認可和香港穩定與繁榮的定海神針。

 

然而,2019的一場風波,加上三年的新冠病毒的肆虐,令香港遭受重大的打擊,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三年,稍微關心香港的人,都注意到:無論政治的措施,還是經濟的政策,亦或是民生福祉的改善,以及各種舉措,各界都看到了從中央政府,到特區三權合作機構,到社會有識之士,以及更多的愛國愛港的香港居民,希望香港好,香港居民好,香港重新走向正規,民生福祉再上新台階,社會繁榮,回歸正常,總是最大的公約數。

 

過去老話講“兩頭挑子一頭熱”,這是經驗總結,也是事物規律。說明好多事情,僅有一腔熱血,主觀想把事情辦好,但客觀缺少了支持,事情便不容易成功。

 

反之,如果發動民眾,大家都動起來,有一些基本共識,事情便容易辦成。歷史經驗與正反教訓是面很好的鏡子。只有“兩頭挑子兩頭熱”,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事情再難都容易辦成。無論你怎麼玩,都容易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俗話說“民心齊,泰山移”。

 

過去的事就讓他過去,總去糾纏沒有任何意義。再也不要人為搞什麼黃絲、藍絲的意識形態及政治對立了。都是愛家愛港愛國的香港人。

 

凡事痛定思痛。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擱置爭議,坦然面對社會消極情緒以及誤解,以真誠化解矛盾,以包容釋放魅力,讓多元的香港首先動起來,重新再出發,或許是明智而皆大歡喜的選擇。

 

如果說,多元的香港動起來,將推動社會擱置爭議,一起往前走,朝前看,努力促成民生發達,經濟繁榮,香港終歸重新好起來;我相信,“一國兩制”一定為多元的香港,帶來一系列可圈可點的著數。

 

我特別想說得是:

習近平主席去年在香港回歸25週年大會暨新一屆特區政府行政長官就職典禮上,都明確宣佈“‘一國兩制’是好的制度。好的制度,就要長期堅持下去”。已經說得很到位了。

 

可能很多居民會問,“一國兩制”對香港有什麼著數?

我的理解,未來看得見摸得著的著數至少有: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國家好,香港更好”。

 

很多人不理解,中央政府為何要三番五次強調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及發展綱要中都列明香港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的理解是:

一是國家發展需要香港,需要香港繼續發揮關鍵的橋頭堡作用(比如資本引進和人民幣國際化)。

 

二是香港“一國兩制”需要有實質的內容,不能總是口號,政制與民生議題,早晚要成為“一國兩制”的重中之重,也必定做成幾件大事,不然國際如何信服,居民如何滿意,相信國家有這個能力。

 

三是國家絕對不會虧待香港,“一國兩制”是香港的招牌,更是中國政府的面子,所以,“國家好,香港更好”。這是著數一。

 

——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是排頭兵,香港必然有著數。

大灣區在全世界都是個好大的項目,經濟總量可謂天文數字。美國有,日本有,現在中國也要搞,選擇了“一國兩制”的香港與澳門,以及經濟發達的廣東珠三角的9個城市。但難度應該挺大的。

 

原因很簡單,港澳有個“一國兩制”的體制約束,美日是沒有的。要突破這個壁壘,也是需要大智慧的。廣東省表態要舉全省之力,我看香港也要舉全港之力,可能看到起色。

 

大灣區項目能否建成,既考驗國家的智慧,更考驗香港的“一國兩制”的創新能力,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吞吐能力。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拿出來溜溜”。未來的幾年,香港能否很好踢開臨門第一腳,就看香港的管治者,是否有本事凝聚全港共識,匯集世界、中國及本港尖端人才,為大灣區開新局,走好第一步,搭建很好的資本平台了。這是需要大本事的。

 

我聽說華爾街股市,一年要做34萬億美金的投融資生意。香港和倫敦加起來,還不到美國佬的一半,這是什麼概念?香港自然需要努力學習,急起直追的。相信中央政府對特區充滿了期望,也做了很大的期許的。

 

眼下,又進入2023年第二季度,明顯感到大灣區建設在提速,香港處在大灣區建設前沿,自然是排頭兵。香港不能再固步自封,到了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這是著數二。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香港的橋頭堡作用。

 

中國式現代化,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未來中國要走的一條發展道路。既然是現代化,自然離不開資本、土地、環境及軟實力等多個要素的支持。

 

一直以來,香港都以國際金融中心及貿易和航運中心自居,應該有相當豐富的操盤經驗和人才儲備,為中國式的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法律服務。

 

未來的香港,如果能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扮演好資本市場的角色,真正幫到大批的希望“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巨無霸中資公司,並為這些公司提供到強大的投融資服務,那香港就非常了不起,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就有名有實,國家或底氣十足,可以和華爾街叫板了。

 

“守正”固然重要,但“創新”卻是香港真正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這是著數三。

 

——中國夢的實現有賴於香港發揮重要的示範作用。

 

我理解的中國夢的核心,無非兩個最重要的東西:

一個是中國的統一大業;一個是中國模式真正走向世界。所謂“兩個100年”的偉大目標。

 

前者需要香港心無旁騖做好自己的事,令到“一國兩制”的探索和實踐,通過特區政府卓有成效的成績:在政治制度建設上;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在法治和自由領域維護上;在人身和財產安全保障上,做到有口皆碑,為世界所認可,為居民所津津樂道,為民族統一大業提供“事實勝於雄辯”的示範性。

 

毫不誇張地說,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的好壞,特區政府責無旁貸,三權合作捆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做得好,中央政府有面子,香港臉上有光;做得不好,中央政府威風掃地,香港東方之珠從此不再。

 

面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征程,香港的“一畝三分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特區政府必將放眼世界,立足香港,為粵港澳大灣區項目的成功推進,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早日實現,為民族統一和復興之路,令到“一國兩制”的管治模式,成為一個國家、兩種社會制度下,富裕、法治和自由的代名詞。

 

750萬香港居民翹首以盼。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