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生活(12)王老师教我打太极拳

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纪实性作品,也有社会评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王老师教我打太极拳

 

     大概是2014年的一个早晨,我在社区公园里遇见王老师,他中等身材,60多岁,一身白色太极服,在公园的篮球场练拳舞剑,有时还手持一根木棍,或者一把折叠扇,练得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一看就是行家里手,有一定功夫。

     都是老年人,又是来自大陆同胞,所以打个招呼,彼此很快相识。他告诉我,他每天把孙子孙女送到学校以后,回家换上练功服,带着棍剑和扇子,还有一个小录放机,就骑着自行车来到公园,提前活动活动。

      既然太极拳高手来了,篮球场上晨练的华裔老人就自动投到他的门下,于是,渐渐形成一只晨练队伍。每天早 9点,大家就站好队,王老师把录放机打开,在音乐伴奏下,开始是八段锦,然后是两套太极拳,还有扇子舞等等。从9点到10点,大概十几到二十多个华裔老人,男男女女,在王老师带领下,大家练一个小时,很有规律。

      我是从大学开始学习练太极拳,当时是60年代初期,正是全国大饥荒的年代,一般城市人的粮食定量都很低,大学生的定量虽然基本可以果腹,但却不宜进行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因此,我们作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体育课内容就是教太极拳。

     大学毕业走上社会以后,经历了十年文革,到80年代,人们开始过正常日子,于是,每天早晨,我重新开始到公园参加退休老人的练拳队伍,跟着录音机放的音乐,从24式48式直到88式,也是练一个小时左右。所以,来到多伦多,看到王老师领着一伙人晨练,我也就加入到这个队伍之中。

       在跟王老师练太极拳时,我逐渐发现自己某些动作和音乐节奏不太搭配,往往要快一些。 一天早晨,我提前来到公园,王老师正在那里做准备活动,我就问王老师,我打拳有什么毛病?

       王老师说:“你要不问,不是我教的,我从来不会主动给别人挑毛病,。”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人家会说我就是这样学的,你无言以答。今天你既然问我,我就不客气地给你指出来。看来,王老师为人处世很谨慎,他问我,你是跟师傅学的还是跟大帮练的?

     我把自己上大学时开始学,退休以后断断续续跟公园里的大帮练的经过告诉他,而且告诉他,也买太极拳书看过。

     王老师说,打拳中的毛病,自己往往感觉不到,你觉得自己打得节奏明显快,是由于你许多动作没有做到位,而且有些过渡转换动作你忽略了。说完,就举出我打拳时的一些具体动作,进行分析讲解,手把手教我。我觉得王老师的确经验丰富,一下子就看出我打拳的问题所在,而且教学似乎也很有经验。

     在交谈中知道,他做过中学教师,是大连武协会员,太极拳教练。我又问他,我还有什么问题?他说,还有就是你打拳时,腰不松活,肩部没有下沉,你看太极拳书上是不是讲“沉肩坠肘”?书上有,但真正做到还需要一个练习过程。另外打拳时,有时你的面部表情有些紧张,不够放松自然……

      听王老师这么一讲,我才知道自己打太极拳虽然时间也不短,但却依然有这么多毛病,而且很快就被王老师看出来。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王老师又说,不正确的姿势和动作如果不及时纠正,慢慢就成了习惯,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啊。

      听了王老师的话,我心想,自己也是快八十的人了,一直喜欢打太极拳,现在遇见这样的好老师,我应该跟他把48式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学一遍。

      王老师每天早来晚走,在集体晨练之前,可以个别进行辅导,于是我向他提出请求,请他对我单独进行辅导。王老师说可以,你每天提前来。于是,我每天按王老师的约定,提前来到公园,我单独打,他在旁边看,一招一式帮助我纠正动作,分解示范,讲明要点,并从拳理和攻防意义上进行讲解。

     王老师告诉我,中国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很多流派,建国后,国家体育总局依据杨式太极拳,创编了简化24式和42式竞赛套路以及48式太极拳,在全国推广和普及。他说,太极拳看起来动作缓慢,简单易学,但实际练起来,真正掌握太极拳的要领,却十分不容易,有的人一辈子不见得能够把太极拳的精气神练出来。他还说,打拳时精神要集中,用意不用力。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虚实转换,圆活缓慢。这些要在练拳时自己去揣摩体悟。他又说,拳势准确,练得要领,才能真正起到健身养生的效果……

     王老师说的这些,虽然过去也听人讲过,书上也有,但结合实际练习来体会,感受就更深一些。

     俗话讲,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断进步的愉悦!

xy_731 发表评论于
潘老师,您好。您博客里写的多伦多老年人的移民生活,这几篇文章我都看过了。 您写的很生动,很细致,读来趣味横生。

我想问问您现在还是有王老师带着大家打太极吗?我有兴趣加入打太极的锻炼,请问可以联系您问问详情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