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 擂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政府门前摆擂台,乡村干部壮心开。

粮棉亩产随风涨,想拔头筹后上来。

 

在旧小说中,常有打擂台的故事,擂台前面的两根柱子上往往还会贴上一副对联,以壮豪气,如:

脚踢南山虎,

手擒北海龙。

真是豪情万丈,壮志冲天。最常听说的是杨文广打擂,刀劈王伦;岳飞打擂,枪挑小梁王。不想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有打擂台的。不过这种擂台是文打,不是武打。不费钱,也不伤人。打擂不是凭力气,不是凭武艺。而是凭雄心,凭胆量,凭智慧。

政府号召广大干群“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于是到处热浪滚滚,生气勃勃,群情激奋。甚至高呼“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各个乡村都在制订自己的高产计划。

史圩乡也在政府门前搭起了擂台,祝安让维新拟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擂台两边,上联为:敢想敢干,立移山壮志;下联为:乘风破浪,树填海雄心。

社员们听说乡政府门前摆擂台,都未曾见过,纷纷前去观看。只见台子是用桌子拼成的,三面围着苇簾,前面搭个彩门,门上插满大红花,门左右是维新写的那副气壮山河的红色对联。史仰居书记在台上作了简短讲话,说明打擂的意义和要求,希望大家发扬不怕困难,敢想敢干的精神,报上自己的高产计划和措施。讲完,便高声宣布“打擂开始!”。书记声未落,鞭炮响起。鞭炮未停,史大胆便像当年抗战时那样,第一个冒着炮火上了台,虽年纪大了,但胆量和精神不减当年。他先谈了自己村社的套种计划和精耕细作,加强管理的措施,而后报了自己的粮产计划:明年棉花亩产二百斤,小麦亩产四百斤,玉米亩产六百斤,山芋亩产二千斤。

下面群众听了吓了一跳,种地好手史祝善听了,大声说:“史大胆,你的胆子也太大了。我种了一辈子的地,也未见谁家的地有过这么大的产量!不行,不行,太高,太高,快降下来!”

站在身边的维桑拉了他一把说:“大伯,你不要捣乱,泼冷水,大胆叔今天要夺帅印。”

大胆刚下台,徐庄社的徐念川便上了台,他也先谈了自己的措施:深耕细作,多下肥料,勤浇水,而后宣布明年的计划:棉花亩产五百斤,小麦亩产一千斤,玉米亩产一千五百斤,山芋亩产一万斤。

祝善以为自己的耳朵出毛病了,忙用指头掏耳朵。

史仰珠也惊得张大了嘴巴,摇头说:“疯了,大白天说梦话!胆子比脑袋还要大。”

人们还没有从惊梦中醒过来,又见史圩村社长冯大炮上了台,他站在台上,也不谈措施,直接说:“小鲶鱼,你那个产量算什么!我们的计划是:明年棉花亩产八百斤,小麦两千斤,玉米三千斤,山芋三万斤。”

说完便腾腾腾地下了台,大家都呆立在原地不动,耳朵里还在响着那冲击波似的声音。

谁知孔圩村也不服气,村长孔庆宇也不像他们老祖宗孔夫子那样谨小慎微,实事求是,在新社会也焕发出愚公移山的精神,他想用儒教压倒基督教、伊斯兰教,放一个大大的卫星,便提出一个比徐念川的产量还翻了一番的产量。

祝善说:“疯了,发高烧了,说胡话了。维桑,快扶大伯回家,我听不下去了。”

维桑说:“大伯,你不要激动,这不是在打擂台嘛,是比精神,比干劲。不要当真,要是我上台,报的产量比孔圩还要高,要在精神上压倒他们。”

祝善骂道:“你他妈,也不像我的儿子!”

“大伯,你又说梦话了,我本来就不是你的儿子,只是你的侄子。维业才是你儿子哩,他哪里有我的精神?”说着,他还嘻皮笑脸地拍了拍他大伯的肩膀。

祝安见群众热情高涨,擂台有些失控,便和书记交换一下意见,宣布“打擂到此结束,各家所报计划已记录在册,回去好好研究怎么落实,怎么完成。”

祝安回家以后,第一个批评他的是大哥祝善,说:“祝安,这不是吹大牛吗?你也种过地,什么时候,哪一家有过这么高的产量?过去地主家有钱,下了那么多的肥料,也没有亩产五百斤小麦的啊!说上千斤,上万斤,那更是痴人说梦。”

“大哥,这是群众的热情,是他们的精神,是他们的梦想。我知道,在目前条件下,无法实现。但是,我又不能向他们泼冷水。我让他们回去商量商量,估计冷静后头脑会清醒的。”祝安这样向大哥解释。

不料农民这种高涨的热情也传到了学校,新来的李校长和原来的蒋副校长研究决定,将校院的散地分别划分到各个班级,让学生们搞试验。维华班也分到了一分地。班委会讨论研究两天,决定采取深挖地,搞密植,多下肥的办法提高产量。他们奋斗的目标是:小麦亩产16万斤。这个产量是经过班上的数学天才计算出来的,据说是有科学根据的。他是这样算出来的:一分地种一百斤麦种子,计算出一百斤麦种子有多少粒麦子,再计算出每粒麦子将来长出一个麦穗子,再估计每个穗子大约有多少麦粒子,这样就能得出每分地能收多少斤,再乘以10便得出一亩地的产量了。据说他们的产量还是少报的,是留有余地的。

这个数字报到了校长室,校长听了吓了一跳,但他没有向学生们泼冷水,只是说:“好,你们有敢想精神,好好试验。”

田林说:“我们想好了,把地挖深1米5,上一层土,放一层大粪。一共分五层,每层都要做到土肥混合。”他信心十足地汇报。

全班同学在劳动委员刘冲的带领下,把一分地翻了个底朝天,而后便按照一层土一层肥的办法施行!他们本来想把小麦种子放在中层,教生物的刘老师知道后,忙说:“应该放到第一层,放太深,苗长不出来。”

从此以后,全班同学不断到试验田去察看,希望能在全国放出一颗灿烂的卫星。

学子年轻胆更豪,欲增产量泰山高。

决心摘掉贫穷帽,缓解人民衣食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