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贾芸、倪二、卜世仁 & 叔嫂逢五鬼
小红和贾芸的文字出场在元妃省亲之后,这里先把书中相关情节整理如下:
- 第二十三回,贾琏和凤姐说起要给贾芸个差事,凤姐说元春曾嘱咐在园子的东北角多种松柏,答应到时候会把这个差事派给贾芸。
- 第二十四回,贾芸找舅舅卜世仁借钱未得,转而从倪二处借钱,最后贿赂凤姐谋得了在大观园东北角种树的差事,同时和小红“遗帕惹相思”。小红主动给宝玉倒茶,并且在宝玉面前提起贾芸来找过他,但是很快就被怡红院其他丫头呵斥和排挤。
- 第二十五回夹写一段宝玉被贾环烫伤,引来马道婆做法,令宝玉和王熙凤叔嫂中邪,这期间,家里乱做一团,赵姨娘看笑话,薛蟠进来护住家人的同时,还不忘“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好在有通灵宝玉驱除邪祟,最后二人有惊无险。
- 第二十六回,宝玉康复后,佳蕙替小红鸣不平,李嬷嬷替宝玉传话叫贾芸进来聊天,中途碰到小红,二人“蜂腰桥设言传蜜意”。贾芸离开时借坠儿和小红互换手帕。
- 第二十七回,坠儿和小红在滴翠亭说帕子的事儿,被宝钗听到,宝钗用黛玉扯了个谎,金蝉脱壳,小红则感到后怕。不过没等小红想太多,就被王熙凤喊去办事传话,凤姐赏识小红的口才。这期间晴雯贬损小红。
- 第二十八回,小红跟凤姐出去,离开怡红院。
我们仍旧是先给出结论和历史背景,再对应细节:小红原型为袁崇焕,贾芸原型为毛文龙。倪二影射皮岛及驻守皮岛的官兵将领,卜世仁影射杨国栋。宝玉凤姐逢五鬼,喻天启六年到天启七年期间,大明内忧外患的五件大事。(此外,李嬷嬷原型为袁可立,茜雪原型为刘兴祚,限于篇幅,这两个人物下一篇再详解。)
从这些人物的影射可知,这一部分的故事,是作者意在写辽东的登莱防线之事。
前文(蒋玉菡篇)我们讲过,明朝在辽东的战略是北结蒙古,东联朝鲜,从而牵制努尔哈赤南下,这属于大明借用外部力量遏制后金。而大明自己在辽东所布置的防线,基本延用熊廷弼曾在经略辽东时提出了三方布置之策:大意是以明朝在辽河以西的重镇广宁城为主战场,正面吸引敌军;在天津与登莱各设巡抚,建水师,同时联络朝鲜,强化对后金的军事压力;在山海关设经略,节制三方。
虽然广宁很快丢失,但是想要继续复辽,关宁锦就必须要设精兵强将,以保持对辽西的压力。同时与天津登莱、东江遥相呼应。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蒙古和朝鲜的策应,大明靠自己的两条防线,关宁锦防线和登莱防线,也能对后金造成一定的牵制作用。
前文元春省亲所对应的宁远大捷,即是孙承宗经营宁锦防线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而登莱防线的建立,则要归功于另一位帝师袁可立(李嬷嬷)。在首任登莱巡抚陶朗先被正法、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熊廷弼和王化贞被处死后,袁可立由天启“授节钺”赴边,与孙承宗共同打造登莱防线。因感叹毛文龙“胆智”,上任不满10个月便力荐毛文龙,使其加阶并获赐尚方剑。使得毛文龙成为东侧登莱防线中最重要的一环。
自1623年开始,毛文龙便频繁利用这道防线,多次向辽东沿海的后金驻军发起攻击。1624年,毛文龙领兵渡过鸭绿江袭击了后金属地辉发部(今辉南)。1625年6月,毛文龙发兵袭击耀州(今营口),9月袭击海州。1626年5月,毛文龙发兵袭击鞍山驿(今鞍山),震动了距离鞍山180余里沈阳城里的努尔哈赤。数日后,毛文龙又发兵袭击了萨尔浒城。
如此,东起镇江(丹东)、南至金州、北至鞍山驿都成了毛文龙偷袭的重灾区。此外,辽东汉人亦多起兵呼应毛文龙军,惹得后金上下一月数惊。但每当后金痛下决心剿灭毛文龙时,却苦于没有水师,只得作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后金向山海关方向的推进速度,使明朝有精力和时间布置防线。虽然毛文龙在皮岛不断地牵制着努尔哈赤,但由于明朝的内部原因,它的山海关正面战场并未有效配合毛文龙,而努尔哈赤随后也看透了这一点,并判断毛文龙不会在自己的后方有大作为。于是,努尔哈赤逐渐地对毛部的小骚扰不再重视。
宁远大捷(元春省亲)后不久(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任(宝钗过生日)。皇太极继任之初(1627年正月),便立即出兵对付毛文龙和朝鲜,史称丁卯胡乱(龄官画蔷),回程途中(1627年5月)皇太极打着为努尔哈赤报仇的口号又去骚扰宁远和锦州,因毛文龙在背后袭击昌城、辽阳而退兵,史称宁锦大战(五鬼之一)。
从宁远大战至宁锦大战,守宁锦防线的袁崇焕(小红)与守登莱防线的毛文龙(贾芸)开始了各种恩怨纠葛:先是宁远大战时毛文龙没在后方援助袁崇焕,然后是丁卯胡乱时袁崇焕没救毛文龙,但是到了宁锦大战时毛文龙还是对袁崇焕施以援手。宁锦之战后,袁崇焕因不救锦州被弹劾,不得已请辞还乡。直到崇祯登基,袁崇焕才再次复出。
回到红楼书中,作者从第二十三回至二十八回写小红和贾芸的故事,即影射这段历史。
【一】贾芸 & 卜世仁
贾芸谋得进大观园种树这个差事的时候,作者特意借凤姐之口说是:“园子东北角子上,娘娘说了,还叫多多的种松柏树,楼底下还叫种些花草。等这件事出来,我管保叫芸儿管这件工程。”以此提醒读者,贾芸的故事是在接续元春省亲(宁远大战)的故事。这是作者准备从另一个角度,即登莱防线,写宁远大战之后辽东局势的发展变化。
结合元春的原型,园子的东北角上应该是指辽东。种松柏树和花草,即指在毛文龙开镇东江,协助防御后金(前文讲过,《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红楼中的树木花草基本都是指向朱明一方)。
贾芸想到贿赂凤姐得到差事,因为家贫,找到其母舅卜世仁,想赊一些香料,不想被舅舅拒绝,还挨了一顿教训和舅母的冷脸。
此处的卜世仁应该是影射山东总兵杨国栋。至于为何作者这样骂他,以及贾芸为何到处借钱,这就涉及到毛文龙身上一直有争议的一个话题:是否冒领、贪污军饷。
关于皮岛集团的粮饷问题,一直很难说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并不是明军原有的编制军队,而是在后金后方以少量孤军和多数难民为主组成的一个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在明廷内部没有强大的文官集团支持,与明朝固有军镇又存在“争食抢军饷”的竞争关系。随着皮岛难民数量的增加,而这些难民又没有得到明廷妥善的安置,使得争粮饷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当时明朝在整个辽东的正规军队也只有六万到七万人左右,而毛文龙申报的就有十多万人(其中大部分是难民),如果全部按军队标准发军饷,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不发饷养活这些人,以皮岛的条件这十多万人就会发生饥荒。
天启七年六月,皇帝突然决定将皮岛军饷增加到一百万两白银。这相当于皇帝要求给东江镇所有兵民都按军队标准发给军饷。这是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因为天启帝明明知道毛文龙手下十多万人其实是民多兵少。也或许是他对难民迁移缓慢不满,以此逼迫官员们尽快解决。但天启帝很快就死了。他要求的一百万两军饷,并未足额发给毛文龙,却引发了官员们和正规军对毛文龙的怨恨。
崇祯上台后,官员们反攻倒算,纷纷指责毛文龙夸大军队人数,以冒领军饷军粮,所谓“兵不过二万,虗称十五万”。本来明廷在天启末年对皮岛集团的认识是:皮岛集团的确有十多万人,只是真正当兵的人数不多。
而到了崇祯初,官员的告状报告,却营造出一种“皮岛其实根本没有这么多人”的特殊语境。这就显得毛文龙更加有罪了。于是展开对毛文龙集团的一系列兵饷核查。袁崇焕乘机对皮岛集团展开封锁,又杀掉了毛文龙。
更关键是,袁崇焕事后谎称:“文龙尝言有众数十万,臣今至其地合老幼止四万七千”,故意把皮岛兵民人数压低到四万七千。结果就是,皮岛集团陷入可怕饥荒。袁崇焕被杀后,孙承宗再度展开调查,认定皮岛集团确有十多万人,推翻了袁崇焕的谎言。孙承宗时代,迁走了大部分难民。但皮岛粮饷争议却还在继续。
而时任登莱总兵杨国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从毛文龙所辖的东江镇迁居内地的辽东难民大肆压榨,富人勒索百金,穷人也要十八两,而且“前后扎诈”,必欲将民脂民膏敲尽。辽民在山东无法存活,又逃回战地东江。【自国栋任登,出令强辽人住登者,悉隶官操。富者买免,每名百金,贫者愿隶,需索顶缺,每名十八两。且逐季查补,或一家而三四编坐,或一人而前后扎诈,甚至衣食无措者。复出拿奸一令,富商被拿者,动以千金贿之乃释。“吾侪逃生于彼,而受害如此,不能聊生,复投生海外。】最终使得登莱、东江两军镇,因为难民安置、军饷转运等问题,矛盾急剧恶化。杨国栋于是罗织了毛文龙的“十大罪”予以参劾,并又参劾毛文龙率兵攻打登莱等罪状,即所谓的“提兵进登”,作为毛文龙的主要罪行之一,被许多文官的奏折引用。后来督师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十二大罪”,即是以杨国栋所参“十大罪”为基础增补而成的。
可以说就是因为杨国栋的贪婪无耻,才使得辽东难民难以安置,进而使得毛文龙和大明正规军之间产生了争夺粮饷的矛盾,且杨国栋后来参毛文龙的十大罪,更是给袁崇焕妄杀毛文龙留下机会和借口。最终在毛文龙死后,大明的海上长城登莱防线彻底崩陷,再无回天之力。而毛文龙被冤杀的后续效应还不止于此,除了“己巳之变”,更为满清贡献了三顺王,直接使得大明的火器优势尽失。关于这后面的历史,我们留到柳湘莲篇再详述。
至此我们可知,为何红楼的作者要用“卜世仁”来骂贾芸的舅舅。否则,仅以故事中的情节,仅仅是母舅不愿意赊欠香料给外甥、外加几句奚落的话,就被作者骂得如此不堪,是不大符合人情世故的。而贾芸委屈的自述“难道舅舅就不知道的,还是有一亩地两间房子,如今在我手里花了不成?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叫我怎么样?”应该就是作者替毛文龙辩白:皮岛缺粮的困境属实,这种情况下不能算骗饷。卜世仁这种不帮忙还说风凉话的态度,即是影射杨国栋一边压榨辽东难民,一遍罗织毛文龙的“十大罪”予以参劾。
【二】倪二
贾芸从舅舅家出来,恰好碰到醉金刚倪二,借到钱买了香料。书中写倪二是贾芸的紧邻,并且强调他“是个泼皮, 专放重利债,在赌博场吃闲钱”。这里的倪二,应该是指东江镇,即皮岛。首先,地理位置上皮岛位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处,所以是贾芸的“紧邻”。其次,写倪二是个泼皮,除了点明皮岛这个名称以外,亦指皮岛军队的组成并非正规军,这个由少量孤军和多数难民组成的游击军团颇有些匪气,并且后期有向军阀化发展的态势,明廷已经不大能调动了。
倪二借给贾芸的钱,是从高利贷和赌场得来,意谓不是正规途径的财产。这就涉及了有关毛文龙的第二个问题:是否利用皮岛经商牟利,甚至帮助朝中权贵走私禁物给后金获利。
这一点似乎很多史料都有证明确有其事,包括朝鲜的史料记载。本文只例举其中一处《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斌良又奉崇焕密谕,搜皮岛参貂辎重以百万计,捆载而西,仍以修艌为名,驾兵船三十七号,繇海上运津门,以转运于家,万目所共睹也。”这是兵部尚书梁廷栋上疏,请斩因反间计被下狱的袁崇焕,以及袁的部将张斌良、徐敷奏。在这份疏中,梁提到一件让人寻味的事件。袁崇焕在皮岛搜到了属于毛文龙的37船参貂辎重,价值百万之巨。梁廷栋认为,袁崇焕将这批原属于毛文龙的财富运到津门万目共睹是为了居为己有,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逻辑硬伤,可信度有待商量。但是,毛文龙为什么会有价值超过百万的财富,而且是以后金特产参貂为主?事实上,这从侧面证明了,毛文龙在皮岛长达五年走私禁物给后金。而红楼的作者,在这里写贾芸用倪二放利得到的钱办事,显然也是要点明毛文龙确有借皮岛走私获利一事。
贾芸拿了钱,买了香料,去贿赂凤姐,则指毛文龙确实有过行贿和献媚魏忠贤之举。不过从书中可以看出,毛文龙并未如传闻中的,从朝鲜拿钱养军队,再用朝廷所发军饷贿赂魏忠贤。贾芸买香料不过是用十几两银子,而种树的差事本来也是凤姐要安排给他的。这一段的描写,似乎更着意于突出毛文龙讨好魏忠贤,而非巨额贿赂。又或者说,即使有贿赂,其来源也是走私,而非冒领军饷。
【二】小红
贾芸把香料送给凤姐后,到宝玉的外书房等宝玉。碰到小红,二人开始有眉目传情。
前面一段贾芸求职,是作者铺垫了毛文龙驻守东江镇的背景,以及明确了有关毛文龙的一些争议。
从“遗帕惹相思”这一节开始是侧重写毛文龙与袁崇焕之间的各种恩恩怨怨。
先来看小红的原型:袁崇焕。
书中写小红原名林红玉,因为犯了宝玉黛玉的“玉”,改名小红。作者这样设定,一是为了指出那些与政权无关的人物名字中不会有“玉”字;二是暗示小红原型的名字与崇祯相撞(小红姓也林),即袁崇焕名字中的“崇”字犯了崇祯的“崇”字。
套用贾母的夫妻冤家论,书中的小红与贾芸后来结为夫妻,意谓着现实中是一对冤家,眉目传情的结缘即是结怨的开始。
第二十四回中的“遗帕惹相思”,是二人第一次相见。也是影射袁崇焕与毛文龙的第一次结怨:天启六年正月的宁远大战中,在努尔哈赤围困宁远的时候,明廷想让毛文龙趁后金后方空虚袭击沈阳城。但毛文龙没有执行命令。之后天启怪罪他,毛文龙解释说他当时袭击了海州等地,以进行牵制。按照当时情形,毛文龙不救袁崇焕,可能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准备充分。
小红见过贾芸后,回到怡红院,给宝玉倒茶,受到大丫鬟们的奚落。应该是对应天启六年十一月,袁崇焕上疏天启皇帝,认为在关外修城屯田,就可让后金不战而降,这和他后来忽悠崇祯“五年平辽”一模一样。结果朱由校连续六问,将袁崇焕之计批的体无完肤(这个细节我们在写王夫人那一章介绍过。)这个时候其实是宁远大捷刚刚过去不久,可见袁崇焕并未因宁远大捷而得到明廷完全的信任。(实际上宁远大捷也是孙承宗之功。)
至第二十五回,作者夹写了一段叔嫂逢五鬼,是指从天启六年五月至天启七年五月,这一年间,令大明内忧外患的五件大事,其中包括丁卯胡乱与宁锦之战。(其他三件见后文。)
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派遣二贝勒阿敏打击毛文龙和朝鲜(丁卯胡乱)。毛文龙告急,朝鲜国王也逃往江华岛。这期间,明朝廷曾经命令袁崇焕出兵策应毛文龙。袁崇焕派赵率教率领九千人马逼近三岔河,同时趁机派人修复塔山、大凌河、锦州等三城堡。但是没等赵率教的军队赶到,三月朝鲜即投降,与后金定立盟约。赵率教等领兵而回,并未和清军接触。袁崇焕此举引起舆论的大力批评,认为他的表现是消极、保守的,救助毛文龙不力。
而到了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极从朝鲜回程,转攻“宁、锦”时(宁锦大战),袁崇焕与监军纪用一起下令不许出战,任凭赵率教在锦州苦苦支撑,在锦州破在旦夕的时刻,满桂公然违抗袁崇焕的不抵抗命令,主动出击,冒死以救锦州。同时,毛文龙在后方袭击昌城、辽阳,迫使了后金再次回师,宁远之围遂解。
宁锦大捷后,天启论功行赏,升了血战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的官,其中魏忠贤的义子亦因此封侯,然而袁崇焕只升一级,当时兵部尚书霍维华认为不公,上疏请求让荫,魏忠贤不允。同时朝中有御史以袁不救锦州为由,弹劾袁崇焕。袁崇焕不得已请辞还乡。
这里对应书中,第二十六回,宝玉好了以后(宁锦大捷后),小红心情不佳,和佳蕙说心事,佳蕙劝她回家去住两日,并且为她抱不平:“老太太因宝玉病了这些日子,说跟着伏侍的这些人都辛苦了,如今身上好了,各处还完了愿,叫把跟着的人都按着等儿赏他们。我算年纪小,上不去,不得我也不怨;像你怎么也不算在里头?……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去。你说可气不可气?”这里佳蕙的话放在红楼的设定中很没有道理,红玉乃林之孝女,相比晴雯更有老子娘的脸面。作者这里应该是用佳蕙影射为袁崇焕鸣不平的兵部尚书霍维华。说有的丫头仗着老子娘的脸面被捧上去,应该是指一些不相干的阉党在宁锦之战后,靠着魏忠贤的面子得到封荫。
而在丁卯胡乱时袁崇焕没策应毛文龙,到了宁锦大战时毛文龙却对袁崇焕施以援手,这两次的袁崇焕与毛文龙的恩怨纠葛,红楼作者用接下来的“蜂腰桥设言传蜜意”以及贾芸借机与小红交换手帕来影射。
至第二十七回,坠儿和小红在滴翠亭说帕子的事儿,被宝钗听到,宝钗用黛玉扯了个谎,金蝉脱壳,小红则感到后怕,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怎么样呢?”可见宝钗的金蝉脱壳计已经为小红和黛玉之间埋下心结与嫌隙。这里应该只是作者的一个伏笔,伏后文黛玉中计冤杀小红,即崇祯因皇太极的离间计而冤杀袁崇焕。而作者在此处伏笔,是因为袁崇焕最终被杀,除了因为皇太极的离间计,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由于袁崇焕与毛文龙的纠葛。(擅杀毛文龙后,造成的“己巳之变”)。
接下来,在小红还没来得及想到更多,便被凤姐招呼去办事传话,并因为她的口齿伶俐,受到赏识。最终王熙凤把小红带离了怡红院。
这应该是有两重影射目的,第一是袁崇焕在天启后期开始依附并且称颂魏忠贤,天启七年四月,袁崇焕更疏请为魏忠贤建造生祠。不过袁崇焕称颂阉党是发生在宁锦大战之前,而红楼的故事进行到此处时,已经是宁锦大战之后,袁崇焕即将告老还乡。所以笔者认为,作者在这里写小红因口才被赏识,除了影射袁崇焕曾经称颂阉党,还要影射其在不久的将来,靠着夸夸其谈,忽悠崇祯“五年平辽”,赢得新君赏识。
书中的小红跟着凤姐离开了怡红院,表面上是“爬上高枝去了”,实际上前八十回中再无她的身影,更不要说如何受到重用。因为宝玉和怡红院才是故事的中心。
这也对应了历史上,袁崇焕在宁锦大战后,表面上官升一级,实际因为阉党的弹劾不得不告老还乡,远离权力中心。
不过袁崇焕并没有沉寂很久,三个月以后天启病逝,崇祯登基,转年便立即再次启用了袁崇焕,并且给了他比之前更高的官职和更大的权力。甚至可以说袁崇焕这次被阉党弹劾、辞职还乡,是因祸得福,使其撇清了和阉党的关系,否则以他之前对魏忠贤的称颂,很容易被归到阉党,被崇祯搁置不用。
红楼书中,小红这次随凤姐出去,完全销声匿迹,直到癸酉本中,黛玉理家,小红的故事才再一次出现,凭借优秀的口才和能力安抚住贾府众人,击退贼寇,令黛玉十分信任。后来黛玉却中离间计,误信小红通敌,最终将其鞭笞而死。
历史上,崇祯登基后,袁崇焕复出,当即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崇祯元年七月)。崇祯于是对袁崇焕放权,可以说是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杀人便杀人,几乎满足他的所有要求。第二年(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宣布毛文龙有“十二大罪状”,祭出尚方宝剑、诛杀同样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结果四个月之后,十月二十七日,因为失去皮岛方向的牵制,皇太极联合喀喇沁,绕境蒙古朵颜部地盘破长城喜峰口而入,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十一月十八日,女真大军兵临北京城城下,北京戒严,兵部侍郎王洽急调各路勤王军保卫京师,史称“己巳之变”。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祖大寿领关宁兵九千人和莽古尔泰、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带领的后金左翼大军、护军及蒙古兵大战于广渠门,双方互有死伤,后金军伤亡数百后退去。当时后金所入隘口乃蓟州太守刘策所辖,而袁崇焕一得到消息立刻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而都中百姓突然遭到兵灾,谣言纷起,说崇焕纵敌拥兵。而大臣也因为从前和议的事情,称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此外,清军设反间计,传闻袁崇焕与清军定有密约,并纵放捉获的宦官听闻后遣返回明廷去。其宦官告诉崇祯,加重了崇祯的疑心。同年十二月,明思宗召袁崇焕、满桂、祖大寿入殿质证,袁崇焕不能对证,明思宗于是下诏逮捕袁崇焕入锦衣狱。崇祯三年,经过半年多的审判,袁崇焕仍被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遭判凌迟,死于北京甘石桥,并流放其妻妾、子女及兄弟等人两千里,其余不予究问。崇焕伏刑之惨情,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百姓都认为袁通敌,恨之入骨,纷纷生吞其肉。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清高宗下诏为袁崇焕平反。
【三】叔嫂逢五鬼
最后我们看一下夹在小红和贾芸的故事中间的“叔嫂逢五鬼”。
第二十五回,宝玉被贾环烫伤,赵姨娘不满宝玉得宠,请马道婆做法,引来五鬼,令宝玉和王熙凤叔嫂中邪。
首先,贾环与赵姨娘的影射对象是明末的农民起义军。贾环即家患。那么这一段写贾环害宝玉,指的是大明内部的祸事。
宝玉凤姐中邪期间,家里乱做一团,除了赵姨娘看笑话,作者还写了薛蟠进来护住家人的同时,还不忘“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说明此处的祸事,除了内忧还有外患。
参考贾芸和小红故事的时间线,这五鬼应该是指的是,天启六年五月至天启七年五月这一年间,大明的五件比较大的内忧外患:
- 天启六年五月,朱由校落水。
- 天启六年五月,王恭厂爆炸。
- 天启六年七月,王二起义。
- 天启七年一至四月,丁卯胡乱。
- 天启七年五月,宁锦大战。
而为什么这五鬼会使得宝玉和凤姐中邪,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 天启六年五月,朱由校落水。当场死了两个魏忠贤手下的太监,并且为天启埋下病根,一年多后天启即病逝,而天启的早逝,直接使得魏忠贤被崇祯清算,阉党倒台。(凤姐中邪。)
- 天启六年五月,王恭厂爆炸。成因至今未明,由于提及王恭厂事件的古书均记载了巨大声响传播百里、天色昏黑如夜、屋宇动荡、灵芝状烟云等疑似由强烈地震、龙卷风、陨石甚至超自然力量才有可能产生的离奇现象,单由火药库爆炸是不足以造成的,再加上事件发生后,爆炸范围附近的伤者和尸首皆发生衣服被卷去而致全身赤裸、一丝不挂的怪况。更给此灾变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而天启唯一存活的儿子,也被王恭厂大爆炸吓死。(宝玉烫伤。)
- 天启六年七月,王二起义。陕西关中渭北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被认为是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贾环使坏。)
- 天启七年一至四月,丁卯胡乱,是大明失去朝鲜的开端。(薛蟠唐突黛玉。)
- 天启七年五月,宁锦大战,埋下了袁崇焕与毛文龙不和的种子。后面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及其所导致一切的后果,都是在宁锦大战中就伏下了根由。(薛蟠唐突黛玉。)
这五件事,每一件都关乎大明后来的命运,所以宝玉先中邪。而天启落水则是间接造成了阉党后来被清剿,所以稍后凤姐跟着中邪。
不过,在当时,每一件事也都没有立刻造成严重的后果,可以被看作大明国运未尽。所以用通灵宝玉驱除邪祟,治好了宝玉和凤姐。
作为总结,我们再重新梳理一遍这部分故事以及对应的历史:
- 第二十三回,凤姐说元春曾嘱咐在园子的东北角多种松柏,答应到时候会把这个差事派给贾芸。- 喻从天启三年开始,袁可立着手打造登莱防线,并很快启用毛文龙。
- 第二十四回,“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喻天启六年正月宁远大战,毛文龙没在后方策应袁崇焕。
- 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喻天启六年五月至天启七年五月,这一年间,大明发生的五个内忧外患、即将影响国运的大事。
-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蜜意”- 喻天启七年一月的丁卯胡乱袁崇焕救助毛文龙不力,及至五月的宁锦大战毛文龙却帮助袁崇焕解宁远之围。
- 第二十七回,王熙凤赏识小红的口才。喻袁崇焕在天启七年四月为魏忠贤立生祠。
- 第二十八回,小红跟凤姐出去,离开怡红院。- 喻天启七年七月,袁崇焕被阉党弹劾,明升暗降不得已辞职还乡。
癸酉本中,卜世仁加入劫掠贾府的暴民,对应杨国栋在顺治年间降清。倪二曾帮助茜雪,也曾为救宝玉出力,最后却与柳湘莲薛蟠一同侵占贾府,对应毛文龙死后其皮岛部下大都降清。小红开始帮助黛玉理家,很受信任,也曾与贾芸一起去营救宝玉,但是最终却因为黛玉误信谗言被冤杀。小红死后,贾芸伤心自尽,二人几乎同时故去。对应袁崇焕杀毛文龙,一年后也被崇祯凌迟。
【四】关于小红与贾芸的故事,还有几个细节需要补充一下。同时总结一下作者对两人的评价。
- 第二十四回中,小红为宝玉倒茶的时候,趁机帮贾芸捎了话,告诉宝玉贾芸来找过他。这个细节应该是影射宁锦大捷后,袁崇焕曾为毛文龙请功。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极攻“宁、锦”时毛文龙袭击昌城、辽阳,迫使了后金再次回师,宁远之围遂解。 可以说毛对袁有救命之恩,因为毛文龙没有正规军,部队是辽东平民,宁锦大捷是毛文龙以自己的命作为筹码救了袁崇焕的命。还使得明军凭坚固守,以逸待劳,大败后金军于宁远、锦州城下,阻止了皇太极的继续西进。使京师得以转危为安。袁崇焕为毛文龙请功,在《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从时间上看,袁崇焕的上疏时间,应该是对应在第二十六回宝玉康复后,甚至应该在“蜂腰桥设言传蜜意”之后。作者写在第二十四回这里,从时间上看并不严谨。笔者猜测这应该是红楼作者,为照顾正面故事的人设,不得已把这一段提前。因为如果小红替贾芸说话,是发生在与芸哥已经眉来眼去、芳心暗许、甚至私换信物之后,那么这种传话就有私心舞弊的嫌疑。而如果是二十四回这里,小红只刚刚见过贾芸一次,虽然稍有好感,但是还谈不上有私心,这时候替贾芸传话方显得小红并非奸邪之人。
- 贾芸进怡红院和宝玉聊天,是宝玉叫李嬷嬷找人叫来,惹得李嬷嬷一阵抱怨,但是还是跑了这一趟的差。这是影射李嬷嬷的原型袁可立与毛文龙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具体细节我们留到李嬷嬷篇再谈。
- 贾芸和宝玉聊天,发现二人没什么共同话题,贵公子宝玉的那些喜好,作为穷孩子的贾芸只能附和。“那贾芸口里只得顺着他说,说了一回,见宝玉有些懒懒的了,便起身告辞。宝玉也不甚留,”这里应该是暗指毛文龙为武将出身,既不能像洪承畴(贾雨村)那样聊“仕途经济学问”,也不能像马士英(冯紫英)那样聊戏曲对酒令。
- 小红和佳蕙说话的时候,跑来个小丫头,叫小红描花样子,小红一时找不到笔,“想了一会方笑道:“是了,前儿晚上莺儿拿了去了。””前文说过,此时的时间对应宁锦大战之后,袁崇焕只是官升一级未得封荫,外加御史弹劾正在心灰意冷。那么“前儿晚上”则是指的宁锦大战之前,“莺儿”指向宝钗处。这里是暗指,宁锦大战之前后金与袁崇焕有长达半年的议和缓冲期。当然两方面都并非真心议和。皇太极想通过议和的时间来整合内部,东征朝鲜,袁崇焕想通过议和的缓冲来修复锦州、中左、大凌河。但当皇太极成功征讨完朝鲜,初步整合完内部之后,定然不会坐视袁崇焕从容筑城。这才有了宁锦大战。
- 小红替凤姐办事的途中,路遇晴雯,被教训和奚落。这固然是作者要借机写晴雯(熊廷弼)的性格“刚烈急躁,性刚负气,好谩骂”,但是考虑此时的时间点,老熊此时已经被传首九边,袁崇焕即将夸口“五年平辽”,再后来死得比熊廷弼还惨。那么晴雯怼小红的话,则更有物伤其类、兔死狐悲的伤感,以及作为过来人的提醒。
- 作者对小红的评价,第二十五回里,作者评价小红是“心内着实妄想痴心的往上攀高,每每的要在宝玉面前现弄现弄,”可见作者认为袁崇焕有热衷功名,志大才疏,乃至夸夸其谈的缺点,(有时候吹起牛皮不顾后果,甚至不讲逻辑。 天启二年,袁崇焕单骑出关,察看了关外地形,回到朝堂便大呼:“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而至二十七回,宝钗眼里的小红则是“素习眼空心大,最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这应该是皇太极眼中的袁崇焕,同样是眼高手低,心机深沉。红楼作者如此评价袁崇焕,应该也认为他后来杀毛文龙是有私心的。
- 作者对贾芸的评价,书中未明确写出,只能说给人的感受是贾芸是个会钻研,懂变通,却有些圆滑的人。但是办事能力似乎不差。
- 从最后贾芸和小红的结局看,作者显然不认为他们中有任何一个真的通敌。纵然有各种缺点,但是还是对大明持守忠心的。
【备注:这一章笔者写得极其困难,除了内容涉及广泛且杂乱,主要还是因为关于袁崇焕与毛文龙的争论,至今未有定论。各种史料相互矛盾,混乱难解。涉及的话题基本包括:二人是否为阉党,毛文龙是否虚报军饷,毛文龙是否借皮岛走私,毛文龙是否通敌,袁崇焕是否通敌,袁崇焕是否应该杀毛文龙,袁崇焕被杀是否冤枉等等。笔者这里只能根据红楼作者的观点选取相符的史料。本文对这二人得出的结论,应该说是红楼作者眼中的袁崇焕与毛文龙。当然这也正是红楼作者著书的原因。而至于历史真相究竟如何,红楼的作者是否客观公正,则无法考证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查阅相关文章,得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