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卢西亚的早春之行(七)塞维利亚(2)主教座堂

滌荡襟怀须是酒,优游情思莫如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塞维利亚(2)主教座堂

在欧洲旅游,参观教堂是一件常有的活动。我等虽非信徒,却也心怀神圣,正冠端容,肃穆止言,徐徐而入。在塞维利亚的第二天,我们就以这样的心态和行状,漫步在塞维利亚主教座堂的殿堂之中。

塞维利亚主教座堂,是一座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教堂,体积庞大,外形完美,气势宏伟(图1、2)。有意思的是,在塞维利亚,大教堂和大王宫是近邻,主教大人管理教区的中枢驻地和国王管理国家的宫廷隔街相望,一个代表着精神的权力,一个代表着世俗的权力。更有意思的是,一眼看去,大教堂的高度、体量和气势压过了大王宫,几百年下来,这里的国王居然安之若素。这是西方社会的一个典型缩影,两种权力分庭而立,互不隶属,由此沿袭千年,并因此造就了西方社会现今的权力架构。

图1、2

这里原来矗立着一座穆斯林的大清真寺。最初,当塞维利亚在1248年被费尔南多三世的北方联军收复后,为安放信仰,信众只好在经过改造的大清真寺内向上帝祷告。这种在穆斯林建筑环境内行天主教礼仪,一定有种怪怪的感觉,乃是权宜之计。

终于,在塞维利亚的财富积聚到一定程度后,1401年,基督徒们决心弃旧图新,拆除清真寺,从头开始修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堂。当年的修建规划极其宏大,流传下来的一句信徒们的豪言壮语是:“要建造世间最壮观最宏大的教堂,哪怕被视为疯狂!”

修建整整持续了一个世纪挂零,直到1506年方才完工,这才大致有了今天的格局。据维基百科的介绍,按面积论,塞维利亚主教堂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巴西的阿帕雷西达圣母圣殿。而在哥特式教堂谱系里面,塞维利亚主教堂排名第一。无论是论面积还是论空间体积,此大教堂均远大于久负盛名的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等。而且,此主教座堂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加持,和隔街相望的塞维利亚王宫、西印度群岛综合档案馆一起,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是弃旧图新,推倒重来,但新修的大教堂仍然保留了一些伊斯兰文明的痕迹。最显眼的当属教堂外面东北方向的吉拉尔达钟楼(Giralda Tower),钟楼高约100米,系由改造清真寺的宣礼塔而成(图3)。从图3可以看见,钟楼外墙带有阿拉伯格调的雕刻花纹和马蹄形小窗,配在正方形的钟楼上,美观大方。而钟楼最高的部分,包括立柱、拱门、穹顶和尖塔,则又是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在钟楼的最高处,矗立着一座胜利女神"El Giraldillo"的塑像,以彰显基督教信仰的胜利(图4)。此钟楼十分耐看,远看近观,皆有神韵,显示出两种文明混合带出的美感。几百年以来,吉拉尔达钟楼一直是塞维利亚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图3、4

早春之季,主教座堂开门较晚。上午十一点,当教堂门口的游客队伍已经排出百米以外,我们已经站立到腿酸的时候,教堂的世俗管理人员方才姗姗出来,打开铁门迎客。进此教堂参观的一个诀窍是:网络上预定门票,按时间安排准时前来,不用排队,优先进入。

我们进入后,本来就心怀敬畏,而当行走在高旷的内部时,透过灯光放眼周围并抬头仰视之际,就更觉得自己渺小。边走边看又边想:在古时候,在没有高强度电灯照耀的古时候,走在这空阔而幽暗的的大空间里,信众在神像面前,会生出一种什么程度的卑微感觉?

就总体建筑的格调论,这的确是一座哥特式的教堂。内部有壁立的束柱、尖肋穹顶,尖形拱门、描述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窗,以及人像浮雕,图5-8。行走在地面上的我们,一眼望去,有高耸入云之感,空阔浩大,震撼心灵。

图5-8

此教堂的全称是塞维利亚圣母主教堂(Catedral de Santa María de la Sede),表明这是一座尊奉圣母玛利亚的天主教堂。教堂内,圣母玛丽亚抱着圣子,立于显要处,接受着我们的瞻仰,图9。

在教堂中殿,有一金碧辉煌的巨型壁龛祭坛。从顶至底,中部平面上排布着二十八幅雕塑加镌刻的图像,描述耶稣当年诞生、布道、受难、复活的各种场景(图10),功夫精细,制作繁复,细节逼真。这是世界上尺度最大也最壮观的祭坛作品。而且,必须提及的是,此祭坛的主体工作由一个人,皮埃尔·丹卡特(Pierre Dancart),终其一生制作。这就是信仰和精神的力量。

图9、10

塞维利亚主教堂在1506年投入使用后,随着大航海带来的财富的增加,新的修建也在不断增加,断断续续的修建和修缮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几百年下来,给这座哥特式教堂添加了不少的附加建筑,引入了多种风格的建筑装饰艺术,除了哥特风格外,还有穆德哈尔、文艺复兴、巴洛克等风格,从而使得这座宗教建筑本身就成为了一座艺术的殿堂。

大约在教堂竣工三十年后,在教堂的南侧,开始建造一座主圣器收藏厅(Great Sacristy)。此厅气势恢宏,装饰豪华,空间开阔,采光极佳(图11)。柯林斯柱头撑起的穹顶,线条优美,做工精细,比例协调(图12)。其旁的侧顶上,用水磨工夫,塑出圣母与耶稣,以及十二门徒的群像(图13)。据称,此厅为文艺复兴风格,但笔者倾向于认为,此厅由于大量采用曲面和椭圆形空间,以及繁复精细的装饰,已经带有早期巴洛克的韵味。在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开始新教改革的挑战下,天主教会开始在教堂装饰中穷尽艺术的魅力,以此来吸引广大信众。

图11-13

现在,主圣器收藏厅是一座博物馆。博物馆有多个空间,藏品丰富,收藏有各种宗教圣物、各种珍贵的宗教工艺品(图14)、以及西班牙著名画家的油画,如图15所示的弗朗西斯科·戈雅(1746-1828)的作品。

图14、15

大约在大教堂建成后半个世纪,在教堂的东南角,紧挨着主圣器收藏厅,开始增建一座教士会大厅(Chapter House),此厅又被译成枢机殿。这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厅堂,厅的整体呈椭圆形,精致而规整,这在世界上的宗教建筑中是首例。厅的顶部是一巨型的椭圆形穹顶,穹顶高敞明亮,其上的图案简洁对称,色彩平实(图16)。议事厅的大理石地面稳重大方,装饰的条纹图案系模仿米开朗琪罗在罗马的作品(图17)。最引人注目的是椭圆厅正前方的一幅油画。这是西班牙晚期巴罗克时代的绘画大师穆里罗(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 1618-1682)的作品《清净受胎》(图18)。穆里罗一生画了二十四幅有关圣母玛利亚的《清净受胎》,全世界多家博物馆均有收藏,在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就收藏有五幅。穆里罗画的圣母青春秀美,神色庄重,可与文艺复兴大师意大利的拉斐尔的圣母作品比肩。

图16-18

在更为晚近的时代,巴洛克艺术开始广泛进入西班牙的教堂建筑。在塞维利亚的主教座堂中的数十座祭坛上,有一些祭坛带有明显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图19)。风格各异的教堂建筑和各种装饰,给游者如我等以目不暇接之感,而不得不感佩前人由信仰生发而来的各种艺术珍品。

图19

塞维利亚主教堂是航海探险家哥伦布的长眠之处。教堂里,有他的棺椁,由四位盛装武士抬着,庄严而肃穆,威武而荣耀,图20。四位武士胸前的徽图分别是城堡、狮子、竖条和金锁链,分别代表着构成现代西班牙的四古国: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和纳瓦拉。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开启了西班牙的强国之路,因此,西班牙的人们,无论君王还是老百姓,对这位意大利热拉亚人,满怀感激之情。

图20

哥伦布遗骸的迁葬经历颇为复杂。最初,他被葬于去世时居住的城市,西班牙北部的瓦拉多利德(Valladolid)。后来,仿佛是一种宿命,哥伦布的遗骸也经历了一次大航海,再次前往拉丁美洲。而且,和生前一样行无定踪,先是由儿媳葬于多米尼加,因为哥伦布的儿子迭戈曾在此当过总督;后移葬古巴的哈瓦那。最后,在1899年,这位航海探险家的遗骸再一次迁葬,这次终于回到了他航海事业的起点塞维利亚。十九世纪末的西班牙人把这位航海先驱者厚葬于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内。

看着哥伦布的庄严而荣耀的墓葬,读着上面的介绍文字,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我国明代初年的大航海家郑和。从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1405-1433),早哥伦布八十七年,郑和曾先后七次率领大船队远航,开辟了穿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多条航线,抵达了东南亚、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由于目的不同,境界迥异,郑和的远航最后戛然而止,对人类发展毫无贡献。更匪夷所思的是,随之而来的是明清两朝持续几百年的全面海禁。中国在颟顸的皇权制度下,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国门的封闭,导致思想的封闭,痛失发展机遇,遗恨永远。

塞维利亚主教堂的外面也颇值得驻足观看。如果参观后尚有余力,不妨缓步绕教堂一周,欣赏其外观建筑的风貌。大教堂的四周的四个立面共有十五座门,建筑时间有先有后,尺寸有宽有窄,装饰有简有繁,风格各异,值得细看。现择其要者简述于下。

教堂北边的门颇多,其中最高大者称圣母受孕门(Door of the Conception,图21),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大门。此门是我们游客离开大教堂的出口,从此门出来,正好进入柑橘园。此门颇为年青,建成于1895年,但柑橘园很古老,是原大清真寺的庭园。

图21

从柑橘园出来,又有一门,称宽恕之门(Door of Forgiveness,图22)。此门从位置上看,不能算大教堂之门,而是老橘园之门,故此门有原穆斯林风格的马蹄形门拱。在16世纪初教堂建成后,保留了此门,也保留了摩尔建筑的一些装饰特征,但增加了一些基督教的特色,如在门的两侧塑起手持钥匙的圣彼得和手持宝剑的圣保罗雕像。这样的包容处理,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22

塞维利亚大教堂的主门位于西侧立面的中部,正对教堂内的中殿正中,叫圣母升天门(Door of Assumption,图23),因门楣上有圣母升天的浮雕而得名。此门阔大,气宇轩昂,装饰极富层次,大门两侧塑有圣徒的群像,装束各异,姿态多变,很耐看。

图23

南边的大门是我们排队买票进入教堂之门,最为繁忙,叫圣克里斯托夫门(Door of Saint Christopher,图24)。在漫长的传教历史里,天主教会敕封了众多的圣徒,圣克利斯托夫是其中之一。历史上确有其人,是一因信教而牺牲的烈士,大致生活在罗马皇帝德西乌斯Decius时期(201—251 AD)。

图24

此门高大,具典型的哥特式风格。门外有一前庭,庭中耸立一尊胜利女神El Giraldillo的塑像,这是吉拉尔达钟楼顶上那座塑像的复制品。女神身材修长,体态窈窕,但透着坚强的神情,一手执盾,一手拿着象征胜利的棕榈叶,颇有希腊女神雅典娜的神韵。

大门皆是精品,而门楣上的浮雕更值得注目欣赏。在教堂东立面靠南的门叫钟门,因当年这里是敲钟呼唤工人之处而得名,门依然是哥特式,但门楣上的浮雕却有文艺复兴的特色,制作于1548年,描述的是耶稣进入圣城耶路撒冷的场景(图25)。东立面靠北、挨近吉拉尔达钟楼的门叫博士朝拜门(Door of 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因门楣上的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耶稣的浮雕而得名,亦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图26)。

图25、26

 

登录后才可评论.